浅谈生物课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009-12-08 08:36郑秀梅
学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生物课小组讨论课程标准

郑秀梅

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引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融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根蒂。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使其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生物课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旨在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的探究教学。

一、生物课实施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生物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的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单向传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精神,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事倍功半”。

探究教学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研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概念以及结论的产生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好习惯,对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探究性学习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探究活动中大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是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根据探究教学实践来看,新课程标准下许多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中显得过分牵强,许多课堂教学只是“形式探究”而没有“实质探究”,因此影响了探究效果和课程改革的开展。以下是探究教学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有的教师并没有认真钻研并体会到探究教学的真谛。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引导学生去说自己设定好的话,或让学生重复课本上写出的话。最常用的套话是:“下面给大家15分钟,来进行某个问题的探究活动”。在没有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和区分的情况下,就规定了探究的内容、步骤和时间,到时间就找学生说出探究结果,结果正确时加以肯定,结果不对也不能及时找出原因。

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去做实验,十几分钟过后实验结束,有的学生的试管里装了几毫升的液体,有的学生的试管里装着颜色各异的液体。实验结束,学生依然头晕脑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都搞不清楚,还要跟着教师说出“馒头在口腔中变成了麦芽糖”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真实,不能从实践中得知。这反映了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过程还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教师说是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结论不是经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中得出,而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因此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更新观念的同时找准恰当的角色定位。要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共同体验成功与进步。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积极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流于形式的问题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一定会有所不同,甚至有的想法有所偏颇。有的教师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就硬性规定了探究方式,事先设计好探究步骤,将概念的原理、目的、步骤和结论事先一一告知学生,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开始操作。结果是学生的“探究”结果与教师预想的完全一样,全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都一样。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乐趣。整个过程非常呆板,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散,只是机械地模仿或完成任务,使得探究教学流于形式。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探究。抽象性太强的内容,学生往往很难得到结论;受探究条件限制过多的内容,学生也很难进行探究学习。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新课程标准,无论课程内容是否适合探究都要搞形式上的“探究”。笔者听过一堂教学《生物圈》的公开课。老师让学生探究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范围本来就是一个固定的小知识: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约10千米,向下约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显而易见,这个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如果连这样的问题也要探究的话,就失去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由此导致的问题是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反倒还会使学生对探究学习失去兴趣,怠于思考,懒于动手。因此,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在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探究内容和时间,使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发展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

(三)小组讨论方面的问题

此外,在探究过程中小组讨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想当然,以为只要是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就会自然融入到讨论和合作中去。事实上,教师既是组织者,又应该是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适时监控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互动情况。要对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得无所事事,或做些与小组讨论无关的事的现象予以及时纠正。对部分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意识要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教育。总之,要使学生在平等、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结语

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因为有问题就把好的教学方式搁置一边。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合理运用这一模式,相信它一定会发挥自身的优越性,使学生在快乐获得新知的同时学会自觉主动学习的方法。

猜你喜欢
生物课小组讨论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生物课教学生活化探寻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