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为了给祖国生日献礼,发起了一次倡议——号召中学生们都去采访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从这些最熟悉的历史亲历者口中去了解60年来国家的变迁与发展。采访后,他们提出了这样三条爱国法则。
法则一:国强民强,民强国强
爷爷的抗美援朝
采写:潘彧兮,杭州外国语学校
历史亲历者:潘爷爷,78岁
我的爷爷曾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士兵。
5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爷爷还不到20岁,正在温州医学院学习。爷爷回忆说:“当时新中国的社会秩序逐步安定下来,全国的老百姓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之情,对新政权极其拥护。那时候的口号是‘保家卫国,人人都以此为荣。所以当国家号召大家报名当抗美援朝志愿军时,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毫不犹豫地奔赴前线。我还是个青年学生,我的战友中有大学生,有工人,也有农民。”
爷爷去朝鲜战场当了一名军医,在那里待了好几年。他个子比较小,每次搬粮食扛军火都要比别人吃力,领导要给他减免,他却没有接受。有一次,他上前线抢救伤员,遇到美军连番轰炸,头顶上炮弹乱飞,一不小心就会为国捐躯。他躲在凸出的岩石下面幸免遇难。那次,坚守在前线作战的战士大部分牺牲了。爷爷荣立二等功。可当我问起他这段经历的细节时,他怎么都不肯详细描述,他只是说:“战争太残酷了,我现在做梦还会梦见战场上硝烟弥漫,我到处找我的战友,一个也找不到。那种场面不忍再去回忆啦。中国那时候落后,武器差,用的是人肉战术。一个师上去,没了,再上一个师,战死多少人啊。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精神真的很强大,人人敢冲敢打,没有人会当逃兵,个个以为国家献身为荣。1949年以前,我们这些人在长年战乱中吃的苦是无法想象的,是新中国给了大家新生命。大家一方面痛恨战争和侵略,一方面又感激祖国给予的生活,所以对胜利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特别勇敢。所以最后才会是我们取得胜利。”
爱国感言:爷爷对我说,今年国庆60周年,他最想看的是天安门广场的大阅兵。他想看看现在强盛的中国是多么神气,看看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成果。他说战争是可怕的,他说落后就要挨打,他说他忘不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些战死的兄弟,他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是今天的中国绝不会付出当初那样的代价。我也渴望看到阅兵式中士兵们整齐地向前迈着步——和平年代,那代表的是无坚不摧的强大祖国……在一个强大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生活是如此幸福。爷爷的故事让我体会到,国强则民强,而国弱的时候,也只有民强,国才能变强。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自强。
法则二:选择道路,各尽其责
三代人的梦想和选择
采写:李 莉,杭州外国语学校
历史亲历者:李爷爷李爸爸
李莉
建国那一年,爷爷24岁,写得一手好字。在那个年代,这是个了不起的本事,尤其在农村。爷爷从小给地主家孩子当书童,成了家里第一个有文化、会识字的人,因一手好字在村里出了名。新中国成立后,爷爷一心想要为村里做点事,于是靠着识字的能力和“书法家”的心劲,他当上了大队(村)的一名会计。平常他还总是很热心地帮生产大队写标语,过节帮村民写对联,就这样实现了那时一个读书人的梦想。爷爷说,新中国刚成立,人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很高,人人都争着“做个有用的人”,那个时候你心里不想着国家,不做点像样的事情是很丢脸的。
60年代中后期,“文革”开始,正在上小学的爸爸当上了“红小兵”。那是一个宣扬艰苦奋斗的年代。忙着农活,念着毛主席语录,在竹林菜地里读着书,爸爸成为“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的第三届考生。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刻终于到了。他乘着拖拉机风尘仆仆地奔赴考场。一个多月后,大队广播便反复播报祝贺爸爸成为大队里考上大学的第一人。爸爸说,是那场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可以走出农村,学些他以前从未见识过的东西,做些他更愿意做的事情。如今,我们的父辈每天风风火火地工作,热情洋溢地生活,都是国家的顶梁柱。
2009年的夏天,我高中毕业。站在人生的转折点,我需要认真地思考,作出对未来的选择。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方式,既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考后,我选择了留学。
我们这一代无疑是最幸福的,国家提供给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优越条件。尽情地享受知识的盛宴,无忧无虑地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可是,正因为良好的环境让我们无忧无虑地长大,我们对“责任”这两个字看得就更重。我知道一名留学生决不能只为自身考虑,而是要承担起代表国家的责任。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中,海外华人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我们在吸收着世界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将为世界带去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就这样,读书人的梦想在这一多元发展的时期,有了新的含义,像插上翅膀,身心都拥有了更宽广的天空。
爱国感言:从新中国成立时写一手好字的读书人,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再到21世纪的中国留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壮大,我们家祖孙三代人的道路越走越宽了,选择也越来越多了。然而相同的是,我们每代人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轰轰烈烈地去爱去奉献,只要你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不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法则三:信任宽容,无怨无悔
妈妈的上岗和下岗
采写:徐 凤,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
历史亲历者:徐妈妈,44岁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发现妈妈没去上班,起先我以为妈妈是因为夜班调休,可一天又一天,妈妈一直都呆在家里。我问她的时候,妈妈才告诉我:以后不用上班了,妈妈下岗了。我的第一反应,以为下岗是个好事情——妈妈不用三班倒了,不用辛苦去厂里上班,放假的时候可以在家陪我了。但没过几天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妈妈心情很糟糕,在家也不做饭,家里整天愁云惨雾的,我和爸爸都不敢得罪她。少了一部分经济来源,家里的日常开支也紧张了许多,爸爸不再给我零用钱。我们住的那个地方,有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是在那个厂工作的,邻居家也有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下岗了。记得我们在一起做作业的时候还抱怨过,妈妈们整天闲在家里脾气很糟糕,经常迁怒于我们。所以做完作业我们就挨家串门,尽量晚点回家,省得惹妈妈们生气。后来,关于下岗的故事越来越多,下岗似乎也变成了很流行的词汇,连春晚小品的包袱里也装着它。全社会都在说,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可是我实在不怎么喜欢这种改变。
最初唉声叹气的日子过去后,妈妈找到了新的生活,变得忙碌起来,有时候去上夜校,没课就去夜市摆摊。我妈妈报名参加的课程是计算机,从打字学起,整天抱着个五笔字型的键盘表格练习。爸爸为了支持妈妈,最终买了台二手电脑回家。那时候电脑上网才刚刚兴起,没多久网吧也有了,再没多久宽带也进入了千家万户。我觉得妈妈学这个专业真的很明智。看着她常常坐在电脑前面,有时还说得头头是道的,我都觉得妈妈变了,跟以前那个朴实的女工相比,我更喜欢现在的妈妈。因为她变得“知性”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她笑称自己再就业了,办公室就在家里。妈妈时不时会接到文印店的打字活儿,有时还上网看看股票,日子过得从容不迫。
最大的飞跃还是这两年,妈妈竟然开起了网店,当起了真正的SOHO一族。要不是这次暑假在家我被老妈拉着当了两个月的“店小二”,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的老妈居然在淘宝网上卖起了床上用品,从进货、拍照、上传照片到与客户网上交流全都自己一手包办。她一点一滴地积累信誉,成为了钻石卖家,生意日益壮大,最近可能还会有个大的订单。妈妈有了这么一份前卫的工作,看起来比以前年轻了,人也变得开朗又乐观。她笑着说:“妈妈这么做下去,供你念到博士都没问题,你就放心读书好了!哈哈,这个工作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跟你外婆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楚。”
爱国感言:我们的政治课上说, 90年代末的那场下岗浪潮是由于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业制度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当时我很不以为然,因为我深知家里有人下岗的那种滋味,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历史的进步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但是看到今天的妈妈,我有种喜极而泣的冲动,也忽然顿悟了。有一种痛叫阵痛,有一种黑暗叫黎明。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有能力为它的人民打开另一扇窗。幸运之处在于,经历变革的时候,即便处于弱势的人们依然掌握着主动权。十年,又一个十年,困难一个接一个,但是历史在曲折前行中高昂着头颅,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一个国家要脱胎换骨,改革是必须的。我想,宏观历史和个人的矛盾在中国是可以得到统一的,我们拥有的秘密武器便是:包容和信任。我们对祖国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