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兵
现已85岁高龄的周学厚,退休前是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化工总工程师,目前居住在成都市府青路立交桥旁的石油职工宿舍。本文作者第一次找到周老家中与之联系时,正逢老人生病住院,后来又遇四川汶川大地震,地震过去半个多月后,笔者赶到成都才与周老会面,进行访谈。
三次见到邓小平
周老奉献石油数十载,经历诸多重大事件,他最引以为豪的是曾三次见到邓小平,亲自陪同并介绍天然气生产情况。周老将当年他与邓小平的合影照视为珍宝,用相框嵌装,时时端详。
1945年,周学厚毕业于武汉大学。上个世纪中叶,在国民整体文化水准不高的时代,周学厚无疑是国家的稀有人才,年轻时的他五官端正,身材高挑匀称。尽管周老现已高龄,仍是腰板不佝,颇能窥见当年的英姿。在与邓小平的三次会面中,周学厚感受最深的是第一次。
1958年,周学厚在隆昌气矿任总工程师,同年3月8日,四川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王鹤林电话通知隆昌气矿:中央领导很关心四川天然气工业,明日要到隆昌气矿视察,请派人去火车站迎接,同时要多派一辆车去,领导未自行带车。
当时隆昌气矿其他领导不在,决定由总工程师周学厚和矿组织部长张惠民前去迎接。次日也就是3月9日上午,周学厚与张惠民乘一辆吉普,另带了一辆面包车赶到隆昌火车站,局党委副书记王鹤林和局主任工程师孙自忠已到车站候迎。
从重庆开来的专列驶进了隆昌站,只见车门打开,邓小平走了出来。大家兴奋不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年邓小平54岁,正值壮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他头戴黑色呢帽,外套黑呢大衣,由夫人卓琳陪同,随行人员数名。
隆昌隶属内江专区,陪同前来的内江领导将王鹤林、周学厚等人逐一向邓小平作了介绍。小平待人平和,分别与石油方面的人员握手,然后乘车前往隆昌气矿。周学厚、张惠民仍乘来时的吉普在前引路,邓小平、卓琳等乘面包车在后跟随。
从隆昌火车站到隆昌气矿的公路全是碎石、黄泥铺成,路况很差,一路颠簸不平。邓小平那次赶来,离毛泽东亲自主持的成都工作会议将近20来天,无疑是给成都工作会议和毛泽东的隆昌气矿之行打前站的。邓小平历来不轻信工作汇报,重视自己亲眼所见和实地调查了解到的情况。他十分清楚,毛泽东主席和他本人都需要了解四川天然气工业的真实状况。
隆昌气矿当时所辖的圣灯山气田隆10井位于公路边,邓小平提出要进去看看。车辆停了下来,王鹤林、周学厚等人陪同邓小平走进井场。小平边走边询问隆昌气矿的年产量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周学厚一一如实作答,小平边听边点头,有什么没听清的,则由夫人卓琳在一旁给他补充说明。根据指令,井站工人打开放喷管线,天然气呼啸而出,红彤彤的火焰形同窜动的火龙腾腾舞动。
当时的天然气井站与现今相比显得有些简陋,但仍令邓小平感慨良多。早年他到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哈金森橡胶厂、雷诺厂做过工,目睹和感受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强国之路,那时他就渴望自己的祖国有朝一日能拥有先进发达的工业,现今中国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石油重工业,开始迈上了工业强国之路。“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四川是邓小平的故乡,对故乡土地上的巨大变化,他更是充满关注与眷恋。
根据实地巡视的行程安排,邓小平到隆2井视察井口、脱硫、脱水设备。当时隆昌气矿在隆2井旁不远处建了一个炉法炭黑试制车间,名曰车间,其实只是一套炉法炭黑的试制装置。炉黑车间原先没有列入视察范围,但邓小平抬眼看到了前面不远处正冒着黑烟的炭黑收集包装车间,便提出:“走,我们进去看看嘛。”
身为矿总工程师的周学厚一听,心里就紧张了,因为炉法炭黑试制车间正处于试制时期,生产工艺还未定型,设备落后,生产重要环节之一的过滤收集袋是用绸子制成的,经常破裂,滤袋一破,炭黑扬尘,车间里乌烟瘴气,怪味四溢,温度又高,工作环境恶劣。炭黑振抖收集、包装也是手工操作,工人一脸一身全都黑黢黢的,只看得见两只眼睛在转动。
邓小平提出要去看,别人不好阻挡,周学厚等人只好硬着头皮陪同进了收集间。小平为人平易,一般不与人变脸变色,但在大事、原则问题上却从不含糊。此时此地,他看着看着,脸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周学厚心里怦怦直跳,今天过不过得了关,实在是不好说。
“你到国外去过没有?国外是不是这个样子?”邓小平望着周学厚问,口气明显冷峻。
“没有去过,从资料上看,他们是用电滤加旋风分离炭黑的。”周学厚低声回答道。
“你们为什么不用国外的先进办法?”邓小平依然语气冷峻。
当时国内尚不能生产电滤器,向国外咨询只有欧洲瑞典的厂家同意供货,原准备从瑞典进口,但对方提出如果机器坏了,中方不能动,只能由瑞典方面来人拆修,技术保密,还要看外方的态度和脸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10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受制于人的事不仅限于此。四川东部高含硫卧龙河气田的开发,也是因为当时天然气脱硫技术未能攻克而向法国请求技术援助。法国拉克油田的含硫量之高世界闻名,法方已成功攻克脱出高含硫技术。法方对中方要求满口答应,并派技术人员到川东卧龙河气田实地考察,到了最后关口,竟提出卧龙河气田脱出硫磺全部归法方所有。高含硫气田脱出硫磺纯度高、杂质少,广泛用于军工、化工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成为抢手货。外方有损中国国格、主权的行为当然受到中方的抵制,中方将卧龙河高含硫气田关闭起来,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自行攻克脱硫、防腐技术,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卧龙河气田才投入正规开发。
“我们也想从国外进口,但人家提出十分苛刻条件,令人难以接受,我们只好自己试制选择了绸袋过滤的办法。滤袋材料不过关,温度高了就经常破,车间和工人的操作条件就差。”周学厚实话实说。
心系整个国家大势的邓小平当然不可能事先就了解到某个部门的具体环节,听了周学厚的话,脸色有所缓和。
周学厚趁势进言:“我们原想试制工作完成了就停下来,然后按有所改进的收集方法另建车间正式生产,但炉法炭黑也是汽车、飞机轮胎、军事载重卡车等领域的紧缺品,我们的试制产品出来后,用户一再要求不能停,只能继续生产还要加大供应量。产品一直是由化工部统一分配给上海、青岛的几家主要橡胶厂,化工部也不让我们停,所以一直试生产到现在。”
邓小平问:“炭黑的质量如何,能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接近国外同类产品质量水准。”周学厚据实回答。
“怎样能证明你的说法呢?”邓小平紧接着又问。
“我们每个班的产品质量都要进行严格分析,不合格就不能出厂。”周学厚底气十足地回答。
“你们用什么方法分析?”邓小平依然不松口地追问。
“我们是按美国材料试验标准(ASTM)建立的分析方法和产品质量标准。”周学厚说着把邓小平带到不远处山包上一座黄泥筑墙、茅草盖顶的化验室里,让化验员将产品质量当场化验给邓小平过目。邓小平本身具有化学知识,又到过国外,他一看就清楚。“用户对你们的产品有什么反映?”邓小平再问。
“我们的产品质量近似美国,比罗马尼亚的还强些。产品除国内供不应求,近年还有少量出口国外,从来没出现过用户反映有什么质量问题。”这时的周学厚心境平静如常,言不打阻,语气流畅。邓小平再次打量身边年轻英俊的隆昌气矿总工程师,目光柔和,语气和蔼地说:“想不到你们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能生产出国家急需的产品,而且质量还能与国外水平相近。希望你们还要继续努力,赶上、超过国外先进水平,特别是要努力尽快改进生产工艺,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周学厚等人连连点头。视察完毕,他们请邓小平用餐,但小平同志婉言推辞,不想给石油人添麻烦,坚持回到列车上用餐。面包车将邓小平等人送到了隆昌火车站,见列车缓缓起动驶出站台,石油人才依依不舍地回身转返。
邓小平回去后,将到隆昌气矿视察的情况向中央作了如实汇报,对毛泽东是年3月27日视察隆昌气矿起到了促进作用。
邓小平的视察与鼓励,给四川天然气科技进步增添了巨大动力。1959至1960年,隆昌气矿在泸州陆续建成了4座新的炉法炭黑车间,生产关键环节之一的过滤袋改用先进的玻璃纤维滤袋,取消了原先落后的绸子滤袋。整个工艺流程和工人生产条件都取得了根本性的改进,炉法炭黑产品质量在化工部历年质量评比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1965年2月,周学厚作为石油天然气工业战线上的杰出科技工作者到北京参加工作会议。2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彭真、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接见了参加会议的一机部、石油部同志,并同与会者集体合影留念,这是周学厚第二次见到邓小平。如果不是考虑到会议纪律,怕影响领导的正常工作,周学厚真想走上前去,向小平同志汇报他视察隆昌气矿后,天然气工业特别是炉法炭黑生产发生的不小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978年4月,周学厚到北京参加全国科技大会。这次大会名义上是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实际上是由邓小平主持的,这也是周学厚第三次见到邓小平。在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能先后三次近距离地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确是莫大的幸事。
令周学厚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邓小平多次向到会代表提出:“你们这次是党中央请来的客人,不要有任何顾虑,把精神振作起来,畅所欲言,开好这个会。”正是在这个会议上,邓小平用浓重的四川口音提出了经典名言:“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在整个会场上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同广大的知识分子一样,周学厚在文革期间遭受过冲击,他苦闷徘徊,倍感压抑。现在邓小平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给知识分子正名,周学厚饱含感动、幸福的泪水,双手拍得生痛发木,内心却无比振奋,强烈感受到思想上再次得到了解放。
2004年,四川油气田系统举行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周学厚是特邀代表。忆及当年邓小平视察炉法炭黑试制车间的情景,周学厚深切感言:“小平同志这种深入调查了解,掌握事物本质,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令人十分钦佩,我深受教益,终身难忘。”
陪同朱德视察
1961年,周学厚担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川南矿务局副总工程师,30多岁的他正处于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人生阶段。川南矿务局辖隆昌气矿、黄瓜山气田、石油沟气矿,这个时期的隆昌气矿声名远播,中央、部、省领导陆续前来视察,折射出石油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同年4月16日,川南矿务局接四川石油管理局电话通知,请矿务局次日派员到隆昌火车站迎接中央领导到隆昌气矿视察。17日上午,周学厚与矿务局副局长钱思潮赶赴车站迎候,隆昌气矿矿长陈世英、隆昌县党政领导也赶到火车站。10点钟左右,从重庆开来的专列驶进隆昌火车站。看到中央领导跨出车门,周学厚两眼一亮,原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国家副主席朱德来了。
接迎者一起上前向朱总司令问好。朱老总已是70多岁高龄,穿中山装,拄着拐杖,由夫人康克清搀扶着,陪同人员还有自贡市第一书记牟海秀以及几位随员。以前,周学厚不知多少次在图片、新闻电影中见过朱总司令,今天总司令来到眼前,亲眼所见,周学厚感到老总朴实平和,对人笑脸相向,使人不敢相信这位慈祥老者会是曾经统率三军、令敌胆寒的总司令。
朱德与迎接者一一握手,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道:“你们辛苦了,给你们添麻烦来了。”
钱思潮赶忙回答:“朱总司令亲自赶来,是对石油工业的莫大支持与鼓励,我们石油人深感荣幸,感激都来不及,哪里是什么麻烦。”
当时三年困难时期尚未结束,国民经济仍处于低潮。从隆昌火车站到隆昌气矿的那条公路依然是3年前毛泽东、邓小平来视察时的模样,坑洼遍地,尘土飞扬。乘车在前引路的周学厚他们这些年轻人都感到颠簸得难受,而朱老总却情绪不改,兴致很高。
到了公路边的隆10井,车辆停了下来,朱总司令下车实地巡视天然气生产。只见塔罐耸立,管道交错,朱老总伸手摸摸采油树,身子靠近气流嗞嗞作响的管线,笑容可掬。像当年邓小平到隆10井那样,值班人员专门给老总打开放喷管线,气流呼隆涌出,形成红彤彤的火焰。看到现代工业之花开放在故乡的土地上,朱老总怎能不感到由衷的欣慰与自豪!
朱老总上车时大概因为高兴,不要夫人搀扶,自行杵杖走近车辆弯腰进去。考虑到朱总司令年事已高,车辆开到当年毛泽东主席到过的专家招待所暂作休息。按照朱总司令的吩咐,没有排场,只有清茶待客。一边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三军总司令、国家副主席,一边是中石油基层干部和地方干部,地位差别不是一般,但总司令没有丁点架子,大家一视同仁。
隆昌气矿矿长陈世英系军人出身,对总司令诚挚而言:“感谢朱总司令来我们矿视察和对我们矿的关怀。”“你是部队转业来的吧?”朱总司令望着陈世英问。原先坐着的陈世英忽地起立,以标准的军人姿态声音激昂地回答:“报告总司令,我是1958年由重庆炮校转业来的,过去一直在部队工作。”
朱总司令亲切地招呼陈世英坐下,拉家常一般询问陈世英在部队的情况,两人谈得十分融洽。总司令叮嘱说:“要好好向地方同志学习,熟悉业务,搞好团结。”陈世英连连点头。
到了给朱总司令汇报生产情况时,周学厚正要起身报告,朱总司令连忙示意周学厚坐下,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我是学生,你是专家,学生向专家学习,理应是专家坐着,学生站着。但专家今天遇到我老朱这个学生年纪老了哟,只得坐着听,也只得请专家谅解吧。我坐着听,专家也坐着,大家都扯平,你看要不要得?”
坐在沙发上的朱总司令侧转身子,扫视了一下在场的所有人问:“大家说,要不要得?”众人齐声应答:“要得!要得!”同样是浓重的四川口音,紧接着大家一起哄堂大笑,朱总司令更是笑得双眼眯成了一条缝。周学厚心头发热:“多么好的一位老人!”
周学厚先将整个川南矿务局的概况扼要报告,接着又报告隆昌气矿拥有的井数、年产气量和年产炭黑等情况,着重指出“目前气矿采出的天然气,主要用来生产槽黑、炉黑和正在试制的高定伸这三个炭黑品种”。朱总司令老花镜片后面的双眼盯着笔记本,手里不停地记录着,有没听清弄明白的,就由旁边的康克清给他重述一遍。
朱总司令将身子挪移了一下,将身边沙发空出一段。他向周学厚招招手:“专家同志,请你坐到我一起,好不好?”周学厚有些迟疑,脚下没动。“看来我老朱是请不动专家哟。”朱总司令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闻听此言,周学厚才挨着朱总司令身边坐下。朱总司令问:“天然气主要是些什么成份?”周学厚忙答:“主要是甲烷,还有乙烷等碳氢化合物。”朱总司令听了点点头,将手中的笔记本递到周学厚手上,请他帮忙写上。周学厚恭敬地接过,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天然气的主要成份“甲烷”。
朱总司令又向周学厚详细询问天然气的其它用途。周学厚见老总戴着老花眼镜记录不便,就放慢语调回答:“天然气用途很广泛,除做燃料、发电、提取炭黑外,还可转化成多种化工产品,如化肥、人造橡胶、人造纤维等。”
“好,希望你们多生产天然气出来,在天然气利用方面取得成功。”接着朱总司令又请周学厚、陈世英两人在他的笔记本上签名留念,两人感到莫大荣幸,欣然在本上写下自己的姓名。
朱总司令此次来巡视之际,恰逢四川石油管理局在泸州的天然气研究所试制成功液化天然气。天然气研究所原本没在汇报之列,为了报喜,该所一位领导用低温保冷瓶盛装液化天然气赶到汇报现场,将瓶子放到门旁边。等其他同志汇报完了,那位领导起身向朱总司令报告液化天然气研制成功的喜讯,并将瓶塞打开。令所有在场人没想到的是:从瓶中冒出的液化气飞快地弥漫,霎时整个房间烟雾腾腾,还夹杂着异味。
挨坐在朱总司令旁边的周学厚本能地想将自己的身子挡在总司令身前,但一看总司令神情巍然,端坐不动,便与其他人员迅速将总司令围在中间。如果真是毒气,这个动作根本无济于事,却折射出人们在紧要关头对总司令的关爱。
随同朱总司令前来的四川省公安厅厅长箭步上前,抓起那个瓶子冲出门外,疾步飞奔一程,将瓶子扔到山沟下面去了。
那个领导吓呆了,反应过来后马上高叫:“我是来给总司令报喜的哟!”川南矿务局副局长钱思潮赶忙将他往外边推:“你快走,别再来添乱!”
从刀山火海、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朱总司令,什么大惊大险都经历过,眼前发生的这一幕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只能算作寻常事,他坚信这只是一个意外,始终坦然相向。对这件事的最终处理,那位领导说清楚就算了,没作什么追究。
经过这场意外,大家以为朱总司令会取消下一步巡视,但总司令起身道:“走,再去看看。”其神情、语气就像根本没发生什么事。
当年毛泽东视察隆昌气矿炭黑车间情况,《人民日报》曾公开刊发过通讯与图片。“到老毛去过的地方。”朱德指明。大家簇拥着总司令走出会议室,分头乘车,驶进隆昌气矿生产炭黑的327车间。当班工人见是朱总司令来了,均心怀崇敬望着他,仍各自坚守在岗位上。总司令面带微笑,向当班人员挥手问好。
4月份,四川气候本就潮湿,当天又是阴天。圣灯山上的青松挺拔苍郁,厂房内依旧烟雾弥漫并充斥着炭黑生产的异味。这个时期327炭黑车间主管生产的副主任是杨泽清,他向总司令问好,总司令与之亲切握手。老人手拄拐杖,由夫人搀着,跟着杨泽清径直走到当年毛泽东视察过的21号火房。杨泽清打开火房门,里面火焰通红,火嘴呼呼作响。朱总司令想弯下腰去蹲在火房前观看,但年事已高,蹲下不便。
陈世英见状搬来一把藤椅,朱总司令坐在藤椅上,身子略为前倾,手中拐杖杵地支撑。杨泽清以不急不缓的语调向总司令汇报,朱总司令认真听着,手指火房,询问里面有多少火嘴,炭黑是咋个生成的,如何回收等问题,杨泽清一一详细解答。火房透出的火焰,将朱总司令的全身连同那把藤椅映照得彤红明亮。
朱总司令站起身来,抬头看见火房顶上窜冒出黑烟,这可是个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他双眼扫过在场人员,最后落在周学厚身上问:“专家同志,这些黑烟能不能回收利用?”周学厚望着总司令期待的目光,诚恳回答:“我们正在研究新的工艺,以后就可以回收利用了。”朱总司令再绽欢颜,满意地说:“好!”
巡视完毕,时间已过中午,中油人诚邀总司令用餐。总司令同当年邓小平一样婉言谢绝了,坚持回列车用餐。钱思潮、周学厚、陈世英等人将总司令送到隆昌火车站,总司令跨上车门转过身来,向石油人挥手致意,大声说道:“给你们添麻烦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