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哥本哈根特派记者 胡笳●本报驻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记者 陶短房 萧达 纪双城 青木 柳直
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一旦搞不好也最像“打群架”的气候峰会昨天在丹麦哥本哈根拉开大幕,192个国家的与会规模使得它在气势上甚至超过了联合国大会。美国气象学家詹姆士·韩森于1988年6月在参众两院听证会上提出的全球变暖概念,20年来横扫世界,从人们所熟悉的海平面增高到苏格兰羊的个头缩小等大量现象都被认为与此有关。然而会前各国毫不掩饰的戒心以及媒体的风凉话降低了人们对会议结果的期望。参会的1.6万名代表已经被划成数不清的阵营和山头,发达国家到底愿意出多少钱帮助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实际的问题被认为是攸关会议成败的关键。7日笼罩哥本哈根的大雾似乎预示着峰会的结果:神秘难测。“没有人盼着哥本哈根会议谈崩,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国家吃亏,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场巨型博弈。”一位中国专家7日对《环球时报》说。
利益和补偿是会议关键
“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被议论最多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12月7日,顶着各种“大帽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拉开帷幕。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以取代主要条款将在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核心问题是减排与经济补偿。丹麦首相称,90多个国家的110位领导人将出席会议。同时与会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神父、科学家、环保主义者、石油集团的说客等各种力量。
7日的贝拉中心大门外,各种非政府组织拉开阵势,敲起锣鼓吸引眼球。对中心里面的会议,几乎所有世界媒体都认定: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争论和交锋。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说,哥本哈根谈判将分为若干派别,他们将组成联盟提高谈判力。参加峰会的国家主要分哪几个集团?该报写道,澳大利亚属于所说的“伞形集团”,该集团主要由欧盟之外的发达国家组成,包括美国、日本和加拿大;77国集团代表许多大的发展中国家,另一个团体包括44个最不发达的国家;欧盟作为一个集团行动;小岛国联盟代表40多个小国,包括面临气候变化高风险的许多国家。《爱尔兰时报》介绍说,欧盟长期以来在气候会谈中充当领袖角色,美国历来是气候谈判的“坏人”,沙特则视哥本哈根雄心勃勃的协定为自身石油贸易的威胁——除非自己得到补偿。
英国《独立报》模仿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将哥本哈根峰会称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长德布尔说,“在17年的气候谈判中,从未有如此多国家一起做出如此多的坚定承诺。”绝大多数世界媒体的报道中没有这么一团和气。加拿大《多伦多星报》7日的一篇专栏文章语气有些极端。这篇题为“气候变化:生命、死亡抑或钞票攫取”的文章说,哥本哈根峰会不是一个气候大会,而是一个经济的无声剧本;这无关星球,而是美元。美国颇有名声的环保网站GRIST在评论中写道,本次会议或许最大的紧张就是富裕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穷国非常生气,正当他们要达到中产阶级消费经济时,富国却要他们熄火。富国往往想要高尔夫球场、每个街区的24小时快餐连锁店和星巴克。穷国则说,“你们这些人靠烧煤炭200年富起来。现在你们想要我们放弃24小时供电和购物商场?凭什么!”
《印度时报》说,应该记住的是,过去100多年来那些工业化国家将二氧化碳排放到了天空,他们的增长形成历史债务,就像不得不还的金融债务一样,发展中国家应该得到补偿。在西方,发展中国家的这种要求引来了不满。美国《华尔街日报》题为“如果气候变暖,谁将埋单?”的文章写道,发展中国家已经表态,如果在应对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洪水、干旱和疾病方面没有得到实质的帮助,他们将不会同意任何减排方案。文章说,多少钱?这是最突出的问题,长期而言也是最棘手的:我们需拿出多少钱?这里谈的不是微薄的津贴,而是意味着每年数百亿美元的协议。显然,发展中国家尽可能寻求更多资金,发达国家将着力将自己所贡献的资金保持在适当、较低的水平。其网站上,网民Robert Boni留言说,在我看来,气候变化只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全球变化。网民Catherine Dempsey则说:这无非是全球敲诈,发展中国家(包括最大污染国如中国)想从发达国家(美国和欧洲)榨取数十亿美元。
西方复杂看待中国承诺
英国《每日电讯报》列出的峰会重要国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