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元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叶老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作文的真谛。生活的就是精彩的。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习作有素材
“功夫在诗外。”“诗外”就是对生活的观察、捕捉。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上演着或喜或悲的故事。然而小学生较少主动的去观察身边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世界,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以便对校园内的桩桩小事,家庭中的点点滴滴,乃至邻里之间的争执以及街头巷尾的见闻,都能够灵敏地去观察,去捕捉,去体验。 如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蚂蚁搬家未必下雨》《蚂蚁怎么喝水》《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等,虽然是同一观察内容,但学生都是从自己身边的生活进行观察的,是自己的发现。总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应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养成主动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体验生活让学生习作说真话
生活如泉涌,作文如溪流。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尽可能多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学生在玩、在乐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并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多彩的社会,搞郊游、参观、采访、社会调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如我组织了一次《看我露一手》的语文实践活动。人人在班上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愿学的还可以在当堂向别人请教,人人是师傅,个个是徒弟。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当老师、当徒弟的角色,学生对活动就会记忆犹新。活动后,一篇篇流露真情的习作跃然纸上。模拟盲人,可以体验盲人生活的不便;模拟交通警察,可以体验肩上的责任重大;模拟小商小贩,可以体验生活的不易等等。作为教师,一是要捕捉时机,抓住学生的真实生活,不让学生精彩的生活一闪而逝;二是要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学生的生活。厚积薄发,在需要的时候,自然会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笔下生花。
三、感悟生活让学生习作有见地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习作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是在用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悟。如学生在写自己的成长故事中,我先是带给同学们一些有独特感受的文章引路,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不一样的感受就是自己对生活独到的理解,是自己生活的精彩。习作中,学生常常为写不生动而烦恼,其实,只要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就是好文章。教师在习作批改中要理解、尊重、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蹲下来看学生眼中的世界。
四、描绘生活让学生习作吐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让学生写出精彩,教师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题目可自拟,内容源于生活,体裁可以自定,让学生的描绘再现生活。在描绘中,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做到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在习作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由表达,就一定有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好文章。在《童年趣事》习作中,有一个学生写道:“星期天,我和爸爸一大早就牵着牛去给王大爹耕田了。跟在我们后面的还有小牛,它一会儿跑前,一会儿跑后,一会儿在路边吃几口青草,一会儿又‘哞的一声叫唤,把头在牛妈妈的身上蹭几下,高兴得不得了。”有一个同学在《吃苦瓜花的趣事》里写道:“我看见蜜蜂在采苦瓜花的花粉,就想苦瓜花一定很甜,要不酿出的蜜怎么会那么好吃?于是我拿了一把扇子,赶走蜜蜂,连忙摘了苦瓜花吃起来。‘啊!苦死了!我大叫起来!”有读学生的习作,一个个精彩的清晰的画面可以浮现在脑海,真实的生活,带给了同学们真情的文章。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所感,形成于文。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才能使他们有勇气,有愿望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写出精彩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