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莅骊
我们这个古老的星球还剩下什么能刺激人类的想象力?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说,自己是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的,以为“一切都会天长地久地持续下去”,然而一连串的战争和灾难把他这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和平主义者抛入了历史和权力斗争的中心。
我们生活的年代,似乎也是一个颇不安分的时刻。表面安逸平静,但是各类末世预言、战乱纷争却一直暗流汹涌。记得念中学的时候,一不小心读到了诺查丹玛斯的大预言,不由地把自己吓了一跳。我开始认真思索关于死亡的问题,越想越觉得害怕。后来听说这本书因为危言耸听而大受批判。的确,1999毕竟平安地过去了。再后来读到福音书里耶稣描摹的末世景象:“那时,两个人在田里,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推磨,取去一个,撇下一个。”我总觉得那些描绘与今日的世界相去甚远,与己无涉;而且,若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一切的发生也该是“随风潜入夜”,神不知鬼不觉,就像耶稣说的,“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
两部关于末世的电影——《先知》(Knowing)和《2012》——终于把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球存亡的问题上来了,也挑战着我对一切“天长地久”、“与己无涉”的认定;2012毕竟不是一个遥远的年份。凑巧的是,在去看《2012》之前,我收到一个PPS,声称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07年底的预测,北极冰层将在2012年夏天之前消融完毕;由此带来的海水温度上升,仅需2度就可以叫整个欧洲的居民中暑而死……
2012的末日,取自玛雅人的预言;但其呈现倒像极了马太福音里的描述:“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不同的是,当年挪亚一家人造方舟,出于上帝亲自的拣选和授意;而到了2012年,得入方舟的基本都是特权阶层和有钱人了。不过对于其他物种的保存,一公一母,倒是与当日如出一辙。
这是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最擅长的演绎。虽然电影的后半程莫名其妙地又走起好莱坞惯有的个人英雄主义路线,但前半程那天崩地裂的场面已经让花钱上影院的人大呼过瘾,心满意足了。
有史以来的十大灾难片中,艾默里奇已经贡献了三部:《哥斯拉》、《独立日》和《后天》;几乎可以预测,这个榜单上很快会添上《2012》这一条目。自1901年英国人贡献的第一部灾难默片《大火》起,百年以来,一场地震,一场海难,或是龙卷风,或是火山爆发,都已经不足以吊起人们的胃口了;艾默里奇也差不多把灾难电影推至了巅峰——地壳板块已经移动,地球也已重新洗牌,只差全体毁灭这一步了。(《先知》倒是说到了全体毁灭,只可惜整个故事讲得不伦不类,一会像是惊悚片,一会像是灾难片,看得人一头雾水。)我们这个古老的星球还剩下什么能刺激人类的想象力?
天长地久有时尽,昨日的世界,明日的黄花;唯有天灾和人祸,才让我们开始珍惜并感恩这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存在。就像C.S.路易斯说的,其实死亡是件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人人都难逃一死;可是战争却让死亡变得触目惊心,让人思索和反思。
当茨威格在写他最后的回忆录时,哀伤地感叹道:今天的我不再属于任何一片土地。而走出电影院,我也一样感到了流亡的悲哀。人生果然太短暂,匆匆忙忙、叽叽歪歪又为何?这个宇宙自有我们难以测透的奥妙和规律——谁来命定晨光?谁在安置地基?
谁为雨水分道?谁为雷电开路?而我们这些蝇营狗苟活在大自然法则底下的人,也只能敬畏地发出《诗篇》那般的赞叹和感谢:“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