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插图与日本浮世绘的艺术差异

2009-12-07 03:38胡晓洁
艺海 2009年10期
关键词:浮世绘版画线条

胡晓洁

一、产生时期的社会背景比较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晚期,在时间上正好与我国清代的时间相吻合。二者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都是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商品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另外,两者均产生于市井艺术家的手中,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同时,市民文化、市民文学所具备的相似之处也导致二者在艺术形式上的相近。

二、艺术风格的比较

1、从表现题材角度

从总体上看,明清插图由于还是依附与图书而存在的艺术,所以与书籍内容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由于明清市民文学的发展,在题材选择方面,戏曲小说、画谱等表现尤为出色。

浮世绘的题材也及其广泛,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古典名著图绘,有的画家还专事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或抒写山川景物。它几乎是江户时代生活的百科全书。

从整体上看,二者都迎合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不同的是浮世绘涉及有更多的情色语言。

2、从画面的表现形式角度

①、画面的构成形式

A、图文关系

由于书籍插图的内容十分广泛,结合各地的版画风格,明清插图出现了楹联式、上图下文式或下图上文式、版心嵌入式、一面图一面文、双面连式或长卷式、一页多图、图形多样化等一些形式。

浮世绘的早期作品和我国的明清插图一样,在处理文字和插图的关系上一直在作努力的探索,相对于之前的以文字表述为主体的时代都有了方向上质的变化,如:单面式。双面连式、上图下文或下图上文等在二者中都很常见。随后,脱离文字的华丽画面的浮世绘正式登场,并红火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B、透视语言

中国画的构图处理讲究“经营位置”,版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在构图上与其他美术的表现有着共通的特点。明清插图的画面不受任何视点所束缚,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对于画面的组织,有如对待舞台场面般的处理。此外,明刻插图的特色还在于对画面上的各种景物,绘雕特别精致华丽,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既突出人物又丰富画面。这种表现,正是使“陪衬”向“主体”“让路”,又给“主体”尽量“铺路”。

在透视语言上朋清插图与江户浮世绘同样运用了东方语言,巧妙的既表现了内容,又合理的安排了画面,比起西方的单点透视,这恰恰是平面表达的一处妙处。

为了使画中人物更具视觉冲击力,“浮世绘”中的案几、屏风等画面背景往往仅出现一半,这种表现局部的方式被称之为“破局”,这种方式使画面呈现不具[景深]的绘画性,但具有观念性、暗示性的空间,和明清插图艺术里的构图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②、画面的线条表现

中国画很自然影响到了中国版画。明清插图艺术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阶段性版画,不可否认的会受到中国画的很大影响。“十八描”的说法想必大家也都听说过,但由于木刻版画的原因,在明清插图的线条里面,总体还是追求木刻线条流畅的效果的。

相对而言,浮世绘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味,却注意木质纹理的表现效果,而且对于线条的流畅放在极主要的地位(刘晓路著,《日本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版,第127页),浮世绘往往需要画、刻、印三者共同合作来使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他们创造的木纹法,光泽法、云母粉法、无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线条与配色取得高度和谐这一目的上总结出来的作画经验,摆脱了过去向来使用毛笔的束缚。

③、画面的色彩语言

在古版的明清插图艺术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黑白两色的作品,但流传至今的浮世绘作品,却在色彩的表现上丰富得多。浮世绘笔画赶不上木版画的理由,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色彩的调和这一点。由于木版印刷中工艺制作的必然结果,产生特殊的色调,凭着各种色彩音乐般的协调,画面上自然产生空灵的感情。浮世绘的特色在于版画,版画的特色在于优雅的色调(引自《永井荷风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97年版)。

④、画面的情感表达

明清时代的插图艺术由于时间跨度较长,且我国领土辽阔,不同的地域特色导致了复杂多样的风格。在日本,浮世绘的发展地域显得尤其集中,特点也尤其突出。

“唯美”是“浮世绘”的最大特点。它拥有流畅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美人画”里,长脸、淡妆、丹凤眼、显发露髻等各式形态就是表现了平民的这种“意气”,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精髓。

3、从技术发展的角度

浮世绘之所以能在长达两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传播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木版画这一领域内找到了追求各种新技法和新风格的可能性。

①、关于对版线的出现

中国式的这种对版方法是把纸固定起来,以根据图形来确定版的位置,非常适合大批量的印制,对于宣纸这样柔软轻薄的纸张来说,无疑是最佳方法。但相对来说,沉重的印刷台要占有较大空间,而且不合适较厚的纸张和少量的印刷。而日本的纸比宣纸要厚得多,明和二年,锦绘的刻工金六第一个创造了对版线,对浮世绘发展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日)黑崎彰张珂杜松儒著,《世界版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版,第115页)。

②、关于刻工的刀法

浮世绘并不在意雕刻,但明清插图很注重。明代刻工既是代代相传,又都各呈所长,对于镂刻是十分讲究的。他们的刀刻线条,呈现出一种节奏感,转折顿挫,点画起伏以及拂披的刀法,都能得心应手。刻工们如文人治印,能编出了一套雕刻刀法的名目。这些名目,与文人治印的刀法名目大体相同,如所谓双刀平刻、单刀平刻、流云刀、欹刀、斜刀、整刀、敲刀、卧刀、添刀、旋刀、卷刀、尖刀、转刀、跪刀、逆刀等等。

③、关于印工的特殊贡献

由于明清插图产量过高,成本低廉,所以出版商在色彩及画面效果上的要求可以低一点。但浮世绘则大不一样。色彩绚丽的浮世绘画面,不难想象印刷工人的贡献是巨大的。浮世绘的印刷工人有使纸面效果显得更加丰富的办法。如擦拭色调渐变法、压纹法;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技法,是用一种平滑的工具在印好并已晒干的版面上打磨,这样可以使印上色彩的线条显得特别光亮,别具神采(宫竹正著,《浮世绘的故事》,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版,第142页)。丰富背景也有很多方法,最常见的是再多加一块色版,给整个画面印上淡彩。

三、从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的角度比较

不论是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到审美意识,明清插图都是与文学一脉相连,具有相同或相通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它传递给读者一种朴素的美。

明清数十个版本的《西厢记》版画插图的对比。发现无论风格如何变化,有一些图式却始终在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版刻作品中传承和延续。如“惊梦”一折中用“烟雾”来表现张生梦里情景的做法。这团“烟雾”,从刘龙田刻本、继志斋刻本、起凤馆刻本,一直飘到了明末的张深之正本和闵寓五套印本。在各式各样的别出心裁背后,只要细心寻找,便总能发现传统图式的影子。即使是象陈洪授这样个人风格独特的艺术家,在他天才的创造中,竟也无法摆脱前人现成图式的影响。

浮世绘的绘师多来自民间。浮世绘的画面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和那个阶级的审美心理。它带给日本美术的变化就是从理想的、浪漫的美的追求转变而成为对写实的、内在的、真实的美的追求。

浮世绘的现实美更多的带有东方美的特点,在现实描绘中更加强调对内心精神性的挖掘和表达。而对于绘画的欣赏者也非常强调一种内心的精神性的解读和领会。这是所有东方艺术的共同之处。相对于西方的理性,日本更注重一种感性的正确表达和领会,这也是“浮世绘”在审美观照方式和审美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综上所述,日本浮世绘的产生和发展均受到我国明清时期插图艺术很大的影响,然而,浮世绘所特有的装饰风格——对线条的注重、对空间的分割以及绚丽的色彩,依然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浓郁风味。就二者对于世界性的影响而言,浮世绘的影响似乎更深远一些,浮世绘直接影响到印象派的不少画家。

猜你喜欢
浮世绘版画线条
版画作品选登
线条之美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浮世绘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浮世绘
浮世绘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