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梅
种类繁多的热带雨林植被高矮相间,层层叠叠,植物交错出复杂丰富的生态区间,打造了雨林“隐形客”们大显身手的家园。
即便是睁大你的双眼,也很可能被热带雨林数量庞大的“隐形客”所欺骗,这些“隐形客”们个个身怀绝技,每天都在雨林里上演着精彩的“捉迷藏”。孩子们间的“捉迷藏”,被抓到的输家往往嘻笑着接受惩罚,而大自然中的游戏可是要赌上性命的。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隐形”进化斗法长期以来在雨林中沉默而激烈地上演着,造就了众多“功力”登峰造极的隐形高手。热带雨林不但是生命的基因宝库,也是生物演化的天堂,要见识生命的奇迹,就来看看这些隐形客们是如何过着“出生入死”的伪装生活吧。
拟态高手
角蝉的角长得的确十分奇特。它的角,不像兽类那样是从头骨上长出来的,而是由胸部的前胸背板形成的。不同种类的角蝉,角的式样也有所不同,中华高冠角蝉的角高高地向后上方伸出,就像是戴了一顶高冠帽:三刺角蝉的角贴着腹背向后伸出,就像是一根尖刺。角蝉头上的这些奇形怪状的角,可不像兽类那样是用来打架争雄的,它有自己的妙用。
角蝉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树上的虫。当高冠角蝉停栖在枝条上时,它头上的那顶“高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截枯树杈。而三刺角蝉落在长有棘刺的树木上时,它那根向后伸出的刺混在其中,更让人难以分辨真伪。难以置信的是,当几只、十几只角蝉停栖在同一根枝杈上时,它们还会等距排开,使人看上去就如同真正的小树杈一样。用这样逼真的拟态伪装,模仿周围环境,角蝉就可以轻易地骗过敌害,保存自己了。
当然,掠食者也不甘落后。有一种枯叶螳螂,它会躲在落叶堆里一动不动地等着猎物上门。腹部和背上的翅膀极像雨林中一片宽大的绿色阔叶树叶片,中间甚至还有凸起的叶片“中脉”,两边有“支脉”,圆圆的小头正好做“叶柄”,脚则伪装成被其他昆虫啃食过,残缺不全的小叶片,缺口处还会“装”上几个“小虫洞”。它们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跟所栖息生活环境中的植物叶片颜色相似,双重伪装,有助于它们逃避天敌的侵害。即便点明了它的位置,你几乎都要仔仔细细寻觅好一阵子。小昆虫们若遇上这种掠食者,或许连自己是怎么被吃掉的都搞不清楚。
螽斯是“成败在于细节”的奉行者,因为这些“昆虫叶子”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模拟的破洞(利用色差或白色),破洞边缘甚至还有像被生物啃食过的黑褐色痕迹。一只螽斯就可以出演“大变树叶”——它感觉到危险后,立刻把身体变扁,并摊平翅膀,好似一片绿叶挂在树上。当被捕食者触碰后,竟如叶子般飘落到树下的枯叶堆里,在落地的一刹那,它的身体迅速卷缩成长条状,宛如一片卷曲的干落叶,如此的随机应变,处乱不惊,真是让人啧啧称奇。蛾类隐形伪装的范围就更广泛了,绿叶、卷曲的枯叶、苔藓、地衣、树皮,甚至连石头和木头也来者不拒。
然而,这些拥有超强隐形术的昆虫,只不过是我们发现的“少数派”,丛林的深处还不知道有多少昆虫,正在以人们未知的“奇形怪状”生活着呢!它们不仅在形状、颜色方面下工夫,甚至连声音、行为、化学信号模仿等方面也造诣颇深。绵延的雨林是隐形客的天堂,不管是昆虫,还是两栖爬行类的隐形客,它们似乎都特别偏爱植物。如果说它们也要观察植物才能模拟,那必然比最严谨权威的植物学家还要高深和细致。
伪装大师
如果说雨林是隐形客阵前较量的沙场,那么昆虫这支奇兵绝对独占鳌头。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它伪装成的树枝、竹枝真假难辨,让人们赞叹不已。竹节虫行动迟缓,白天静伏在树枝上,晚上出来活动,取叶充饥。它的生殖也很特别,一般交配后将卵单粒产在树枝上,要经过一两年幼虫才能孵化。有些雌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生下无父的后代,这种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竹节虫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刚孵出的幼虫和成虫很相似。它们常在夜间爬到树上,经过几次蜕皮后,逐渐长大为成虫。成虫的寿命很短,大约只有6个月。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
竹节虫伪装得十分巧妙,它只有在爬动时才会被发现。当它受到侵犯飞起时,突然闪动的彩光会迷惑敌人。但这种彩光只是一闪而过,当竹叶虫着地收起翅膀时,它就突然消失了。这被称为“闪色法”,是许多昆虫逃跑时使用的一种方法。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竹节虫奇特的隐形生存行为,又比其他善拟态的昆虫技高一筹。此项隐形术之桂冠当然亦为竹节虫所拥有。
热带雨林中的竹节虫发展出了众多异常特殊的样貌。一种叫作“叶修”的竹节虫模拟的是新鲜绿叶,它不仅有着水滴形身体,四肢扁平,连身体的不规则外缘都和树叶一模一样。当它爬在植物上时,能以自身的体形与植物形状相吻合,装扮成被模仿的植物,或枝或叶,惟妙惟肖,如不仔细端详,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同时,它还能根据光线、湿度、温度的差异改变体色,让自身完全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使鸟类、蜥蜴、蜘蛛等天敌难以发现它的存在而安然无恙。更有意思的是,由于它“入戏”太深,连移动时都本能地摇摇晃晃,模拟树叶被风吹动的样子,这般“老戏骨”,真可以竞选生物界的最佳演员奖了;有的种类则是全家老小齐上阵,成虫伪装正常树叶,若虫则伪装成植物的嫩叶,连体型大小和颜色都考虑得无比周全。
变换肤色
大多数蜥蜴还是得靠伪装保命。在热带雨林里,变色龙就像是才华横溢的大自然画家的调色板,能自由变换体色,除了隐形,还有表达情绪的作用。在不同环境里,你能看到不同颜色的变色龙。由于体内的色素细胞有感应环境的天赋,它可以瞬间从绿色变成红色、蓝色、黄色。它的色素细胞外环绕着的肌肉纤维,具有弹性,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色素细胞能扩大到整个“自由”空间,同时发生许多分支。不同颜色的色素细胞收缩或放大形成的组合也就决定了变色龙的肤色,这就是它们变色的秘密。
守官科的蜥蜴最擅长把自己伪装成树皮,隐形在树皮褶皱处。攀蜥科的蜥蜴则躲藏在与体色相近的植物中,让自己变成绿叶的一部分。在一棵热带灌木上,一只将近20厘米的大绿攀蜥将身体隐藏在树叶堆中,只露出头部,等待着不知情的飞虫路过,好大快朵颐,著不是它为了捕食飞蛾而正在移动位置,是很难发现它的。
蛇类的伪装有两种全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高调地伪装毒蛇,另一种则是低调地伪装成环境的一部分。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的黄黑腹蛇拥有黄黑交杂的鲜艳色彩,这是警告你“我很危险,不要靠近”。有趣的是,这鲜艳的毒蛇也有仿冒品,有些无毒蛇会模仿它们的警告色斑纹,虚张声势,狐假虎威一番,效果倒也不错。低调的绿腹蛇常常伪装成树藤,一动也不动地盘在树上等待猎物“路过”,同一个姿势有时一等就是好几天。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担心,伪装成这样会不会造成身体僵硬而无法再伸直呢?而伪装成落叶堆的热带雨林蛇则首推网纹蟒蛇,身上的网状花纹能让体长数米的它妥帖隐藏在丛林的落叶堆之中,无声无息等待着大型哺乳类动物送上门。在婆罗洲的热带雨林里,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多起网纹蟒蛇吞食人类的事件。
融入环境
在热带雨林出没的人,往往会有一个感觉,热带雨林里的夜,似乎比白天更热闹。隐形客们在夜色的掩护下纷纷现身了,它们觅食、歌唱、求偶制造出大大小小的骚动。如果说雨林的白天考验的是观察者的眼力,夜晚则还要有副好听力。这些天籁的合唱里,蛙类是一个重要的声部,不管是湿地、森林的低处、溪流边、水池甚至道旁都有它们的歌声。蛙类很“恋家”,一般不会随意迁徙,晚上出没活动的地方往往就是它们白天睡觉的地方。
那蛙儿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原来,白天蛙类大都会利用“保护色”伪装自己,靠与环境“融为一体”来躲过天敌的搜寻,因此要看到它们非常不容易。褐色的蛙类会巧妙地将自己伪装成枯叶、泥土;绿色的蛙类则把自己变得更像叶子、杂草和苔藓;灰色蛙干脆隐形石缝,变成了石头的一部分。除非距离相当接近,再加上仔细观察,不然真是无从发现。而且,这些白天睡觉的蛙还不忘把自己的四肢藏起来,缩成一团,打破人类和其他掠食者对蛙类形体的惯有印象。当然,蛙类的体色并不能如变色龙般任意变换,但它们仍能根据光线来调整颜色深浅。一只四线树蛙玩起了“捉迷藏”,当它发现有人走近时,迅速躲进树干的裂缝里,黑褐色的体色,不仅与树合为一色,还假扮成树瘤的形状,真的让人恍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