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玲 王 艳 汪盛万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业节水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用水浪费的现象还十分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日益增大。
一、节水工作的基本思路
要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努力提高灌区工程配套和旱作节水水平;坚持工程节水措施与非工程节水措施并重、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抓好抓实;要坚持体制建设和机制建设相结合,加强灌区管理,完善节水机制,强化服务水平;要加大水价改革的示范和推广,实行计量供水,按方收费;要注重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建立高效的节水技术推广体系。
为贯彻好上述发展思路,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按流域实施水资源统管、统配、统调,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以水定发展规模;处理好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城镇节水与农村节水、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全省农业节水发展规划和各流域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分阶段组织实施:根据各地农业用水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明确任务与工作重点。
3强化基础:注重配套,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加强节水灌溉基础工程建设,加强建筑物配套和输水环节的节水;要高度重视非工程措施节水,注意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
4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改革水价,实行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结合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各地要加强用水管理,强化服务水平;通过改革水价,实行一水一价,变田亩收费制为按方收费制。
5立足地方,适当扶持,加强指导,提供支持。小型节水工程以地方和受益者为主,实行民办公助;水行政主管部门、农技推广部门要提供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发挥农技服务体系的作用。
6建立和完善相应体系,推广各项节水新技术。建立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灌溉规模和相应的工程节水体系、非工程节水体系、价格体系和投入体系;全面推广、普及节水新技术,发展节水型灌区、节水型旱地农业,实现农业水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二、加快节水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1推行水价改革,实行计量供水,按方收费。
重点推进具备条件的灌区的水价改革。实行“一水一价”、“一费到田”、“一票到户”。推行水价改革的灌区,要实行计量供水,变田亩收费制为按方收费制。各地要结合水价改革,搞好以支渠闸门和量测水设施设备为重点的配套建设;要培训计量人员,定期观测供水量,并鼓励用水户代表监督计量;灌区水管单位要做到三公开:即水价、水量、水费公开,让农民用放心水,交明白钱。
2加快推进小型节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新建小水库、小塘坝、蓄水池、灌溉井、提水站等小型节水工程,要明晰产权和责任主体,建立管理制度,为节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对节水灌溉设备管理与使用,要明确管理主体,建章立制,明确责任。
3逐步建立符合省情的水权交易制度、交易规则和规范交易行为。鼓励通过节水增加交易水权,允许水权拥有者通过水权交易市场,平等协商,将其节约的水有偿转让其他用户,形成合理利用市场配置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三、强化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
1制定节水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特点,建立灌溉模式和农艺、耕作制度,提倡采取管理措施、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水稻生产要提高水源建设标准,提高整地质量,采用渠道防渗,浅、湿、晒间歇灌溉,控制灌溉,配套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中西部旱区要优先发展经济作物节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灌、渗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大田生产,提倡采取低压管道输水、小畦灌溉、行走式和移动式补灌等措施。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和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技术、覆盖栽培、坐水播种、机械沟播、分层施肥条播、种子包衣等抗旱栽培技术。
2加强资金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要修改完善黑龙江省节水灌溉项目管理办法和验收办法,注重节水工程项目评价。节水项目资金要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挪用、串用、滞留,严格按财务制度管好用好资金。
3强化宣传引导,鼓励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节水农业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意识,使节水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鼓励公众开展节水技术创新,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和监督,把节水变为公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