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分班与教育伦理

2009-12-07 03:38高德胜
江苏教育 2009年20期
关键词:总成绩考试成绩因材施教

高德胜

秋季开学了。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新生进行分班。很多学校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在新生入学时将他们编入快班和慢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现在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分快慢班,但各学校“智慧无穷”。发明了诸如“特长班”、“实验班”、“火箭班”、“雷锋班”等等遮人耳目的名称,对国家的法律规定阳奉阴违。更有甚者,班级编号有时候也可以作为快班、慢班的“代号”,比如“(1)班”在一些学校可能就是快班的代号。有的学校更隐蔽,往往不将重点班放在一个年级的班首,而是放在班尾或中间,比如“(5)班”、“(8)班”。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往往为快班配备最好的老师、最优越的教学设施,用与慢班不一样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备考。对慢班,虽然明着不说放弃,但在很多学校里,慢班实际上是可以忽略的,只要不出事就行。

面对这一教育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追问,从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认识快慢班的危害。

一、快慢分班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学校都对分快慢班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学生有认知差异,每个班都存在“优等生”、“中等生”、“差生”,在混合编班的情况下,教学只能以中等生为依据,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进”。快班慢班的区分,有利于分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使优等生“吃饱”、“吃好”,差生“吃得进”、“消化得了”。其实。对照一下实际,我们就会明白。

第一,为什么没有升学考试压力的小学分快班、慢班的做法较少?为什么快班慢班的做法多发生在有升学考试压力的初中、高中?为什么在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的地区快班慢班的做法比较盛行?

第二,分班之后,快班受到充分甚至过度的重视,而慢班则往往受到有意无意的慢待、忽视、甚至遗忘,成为牺牲品,这更说明分班不是为了因材施教。

第三,分班依据的是考试总成绩。一个学生的总成绩很好,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各科都好。反过来,一个学生总成绩不算好。但也并不意味着其某些科目不好。对总成绩好而某科不好的学生来说,将其分入快班,对那不好的科目来说,无法因材施教;对某些科目好,而总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将其分入慢班,显然也无法对学得好的科目进行因材施教。

说白了,因材施教只是借口,分快班慢班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升学考试。关于这一点,我想每个有快慢班做法的学校,其校长和老师都是心知肚明的。之所以要分快慢班,就是将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集中在快班进行考试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些学生的考试潜能,以更多地考上名校,为学校挣得名声、名望。至于那些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对不起,为了不影响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只能隔离开来,编入慢班,安全送他们毕业即可。

二、快慢分班的标准问题

学校在快慢分班的过程中所依据的都是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分班,“考分面前人人平等”,表面上看比以家长的身份、钱财为标准分班来得公平、道德,其实不然。

纸笔测试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惟一依据。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主要智能是多元的,智力测验也只能相对地测量出人的一部分智能,而另外一些智能无法用纸笔测验方式来衡量。在教育中存在着“测试主义”偏见,即只重视可以测量出来的能力而忽略不能测量出来的能力。我们学校的考试试卷还不是加德纳所批评的智力测验,虽然可以考出学生的部分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但主要还是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能力的检验。也就是说,学生考试的分数,不用说其他智能,就连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的基本状况都无法反映出来,怎么能作为区分学生发展水平高低的惟一依据呢?以一个并不可靠的、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考试分数作为将学生分入快班和慢班的标准,注定要造成许多“冤假错案”,这不是缺德的做法吗?

且不说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办法能够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即使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准确测试学生发展水平的标准,我们在分快慢班的时候同样会面对道德上的指责。人的发展有个体差异,有人早慧,也有人“大器晚成”,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开窍”稍晚而被打入另册(慢班),并由此扼杀了其发展希望和美好前景,我们的学校是不是应该感到内疚?尤其是在小学,孩子们的发展多数尚未定型。粗暴地对其进行归类分等,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

三、快慢分班的伦理逻辑

从教育伦理学的要求出发,如果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落后了,学校和老师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使他们尽快地赶上来。救助“弱者”是一基本的社会伦理原则,也是一项基本的教育伦理要求。快慢分班的做法则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遵循的是“损不足以补有余”的逻辑。我们的学校原来不是这样的,在升学之风刮得没有这么激烈的年代里,老师最关心、费力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现在倒好,学校和老师专心为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锦上添花”,干脆将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编入慢班,明摆着放弃他们,更别说“雪中送炭”!

社会上弱势群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损不足以补有余”的事情屡屡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文化中缺乏平等观念、缺乏权利意识,政府的不作为等等。但我们不要忘了,这里面也有学校教育的“功劳”。学校在快慢分班时遵循的就是“损不足以补有余”的逻辑,长期在这种逻辑下生活的学生,耳濡目染,无论是快班学生,还是慢班学生,慢慢都可能将这种逻辑位移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上,成为一种定见,养成心理习惯。

四、“打入另册”的伤害

对分人慢班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倭化”。个人用言语的方式贬低他人,将他人视为另类是语言倭化;通过制度安排等方式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并区别对待,就是一种制度化的倭化。个人用语言倭化他人,反映的是个人的品德问题,一个机构用制度倭化他人,反映的则是这个机构、制度本身的德性问题。

以并不合理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将一部分学生分入慢班,也就意味着这些学生被打人另册。被贴上了“笨蛋”、差生的标签。这种标签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那是不言而喻的,分入慢班,就如过去时代在脸上刻上了标记的“犯人”,或者说是被贴上标签的“次品”,对心灵尚未成熟的学生的伤害有多大?难过、羞愧、没脸见人等等词汇已经不足描述。

但更残酷的是,这种伤害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时时刻刻,持续不断的,直到走出校门,甚至走出也不是终点。有一次我在一所中学听课,任课教师课上得很好,但她不自信,不知道我们这些所谓专家是如何看的,刚下课就当着学生的面向我们解释:这个班的学生不配合。要是在实验班上就好了。学生都听到了老师的话,有几个表情怪怪的。有几个学生甚至翻起了白眼。有快慢班的地方,这样的暗示与提醒总在发生。分入慢班,等于是在这些学生心里割了一刀。总是暗示和提醒,等于是不断往伤口上撒盐,不让伤口愈合,这样的教育,道德吗?

五、“娇宠”的危险

如果说分人慢班是“打入另册”,那分入快班,就是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娇宠”了。快班的学生在学校里备受重视,普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被忽视的学生不同,他们自我评价的“气球”被吹得饱饱的。正因为是饱饱的,却容易爆裂。很多被学校和老师宠着的学生慢慢会形成一种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心理。一旦情况不如自己所愿,脆弱的内心就承受不了,“气球”就要爆炸。长时间生活在竞争、比较的环境中。这些学生的优越感往往是建立在比别人强的比较之中的。一旦这种比较发生了逆转,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很多在中学优越惯了的尖子生。到大学之后发现高手如林,自己不过是普通的一员,因而失落,无法接受,就精神抑郁,甚至轻生自杀。这充分说明这些被娇宠坏了的学生内心是多么不堪一击。

另外,快班学生的优越感也是建立在与慢班学生的对比中的,如果不让慢班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优越。那满足感就会打折。所以很多快班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自己的优越感和对慢班学生的不屑。而这些态度在强化慢班学生自卑的同时,也激发了慢班学生的反感和对抗,进而毒化了校园生活的人际和谐。

据很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子女虽然有幸进人了快班,但也并不是那么快乐,为什么呢?被忽视的人有身份焦虑,但被优待的人也有身份焦虑。前者是不被重视的焦虑,后者是担忧失去重视的焦虑。快班的生活是被宠的,但这种被宠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考试成绩为前提的。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万千宠爱就会烟消云散。要想留住这份宠爱,你就得时刻处在紧张的备战状态,你就得“关闭”一切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

猜你喜欢
总成绩考试成绩因材施教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跳过去
斯诗私塾
飞镖比赛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