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靖
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波及着世界各地各领域,处于经济高端的收藏界也未能幸免,石界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面对金融海啸,石界人怀有怎样的心态,只是一味悲观吗?金融海啸给石市带来的,只有惨淡经营吗?
其实,对石界来说,这是挑战,或许更是一场难得的机遇。
本刊副主编杨靖此番详尽分析与大胆预测。对正处低谷的石市、正在思索中的石友们应该是一种有力的支持与鼓舞。
遭遇“严冬”
金融海啸——这个多少有些学术意味的字眼,近来成了石友交流的中心话题。
2008年下半年,S先生的石店生意清淡之极。S善于商道,待人热情又实在,本来生意相当不错,上半年,他每个月差不多能做成七八万元的买卖然而下半年忽然一落千丈,据说几个月的成交额还赶不上原来的一个月。门庭冷落令人烦乱而无奈,有时S索性关了店门,出去散心,顺便想要考虑考虑其它出路。
遭遇经济严冬的并非S一家。他所在的市场是个经营收藏品的综合市场,半年间,S眼看着邻居一家家关门,目前整个市场几乎有一半商户难以经营下去,像S这样尚能维持的已属不易。各地石市即使并非全都如此惨淡,但基本上都不乐观
石头的叫价开始明显缩水,藏家和爱好者却仍捂紧了口袋。周转资金减少,石商进货更加谨慎,几大产地和集散地市场客源明显减少。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新玩家即刻收手,甚至有些才入市又想要卖出石头。没有充沛的后续买家,石市维系更加困难。
不仅石界,处于经济高端的整个收藏界都面临着不景气。作为艺术品市场风向标的秋季拍卖,就明显呈现了“拐点”:比以往低调得多的预展,拍品数量和品质明显降低,估价回落,开拍时间延后……2008年11月12日,率先落锤的中国嘉德2008秋拍会总成交额3.6亿元人民币,与2007年秋拍的6.98亿元和2008年春拍9.93亿元的总成交额相去甚远。而嘉德方面表示,这样的结果“符合预期”。
悲观?乐观?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下,属于精神消费品的收藏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冲击甚至会比其它行业更为严重,因为收藏品并非生活必需品。在人们为度过“严冬”捂紧口袋的时候,这类奢侈品会被首先选择放弃。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悲观。“江南第一拍”西泠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金融危机对收藏是件好事”的说法,近来就成为网上鼓舞藏界信心的代表性言论。陆认为,艺术品属于精神领域,与股票、房产有本质区别。艺术品市场是永恒的,因为人的精神需求永恒。如果艺术品市场一直上涨没有起伏,反倒是不正常的;此外,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一年总额才200个亿,不及上海股市最低迷时一天的成交量。这么小的市场,如果再受不了金融冲击,只能说明市场还不成熟。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国内石界一些玩家也对石市表现出审慎的乐观态度。云南观赏石协会会长葛宝荣先生的观点就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尽管金融海啸已使各大市场受到了影响,但中国所受冲击毕竟有限,特别是中央迅速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估计危机应该会很快过去。据葛先生估计,市场受冲击的时间可能会持续一年左右,但早则2009年下半年,晚则2009年10月初,市场状况将会开始回暖。
即便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也并非所有市场都一片惨淡,据介绍,云南龙陵、芒市等地黄龙玉市场仍相对活跃。就在年底的一片肃杀声中,也曾有外省玩家一周内出手二三百万元的记录、记者同时了解到,新疆哈密也成为2008年下半年的一个相对热点。有藏家对一批批石商逆势赶往那里的现象表示不解,一直关注新疆石市走势的马吉青先生则将此归结为资源与价格的双重优势。
毕竟,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市场还在爱石者依然大有人在,生意也仍将继续我们采访的石界人士几乎不约而同地表示,市场疲软只是现象,还需区别对待、客观分析。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两极分化,品质越好的石头越好卖,极品石仍然大有市场。上海的徐文强先生对市场的观察是:10%的店主手中有好东西,仍活得相当自在;20%在清掉库存,留住精品,做熬过“严冬”的准备;而另外70%则要准备受冻,如果经受不住这次寒冷,被淘汰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海啸”来袭理性回归
石市是狂热趋于理性,急速转为平稳?还是由热变冷、由快转慢?不同的石友有不同的理解。然而理性的石友都意识到,“金融海啸”只是加速了市场分化,而并非石市低迷的本质原因。葛宝荣先生就认为,不能把石头不好卖都归结于金融海啸,市场发展趋缓归因于几个方面:一是前几年发展较快,已经到了相对高点,按照经济规律,必然会有一个慢下来的过程;二是一方面资源枯竭,另一方面随着奇石普及程度的提高,参与市场的人越来越多,而新石种的开发、研究、利用都有限,缺乏支撑的市场发展必定受到制约;再有,赏石理念的创新和提升也有待加强,而理念是支持市场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
也有些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近年来石市缺乏理性与冷静,才是造成市场变化的根本原因。盲目的价格炒作,虚妄的投机心态,同时缺乏必要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支撑,必然使一些石商无法继续走下去。上海的徐文强先生就分析说,当前的石界过于注重产地和石种,有些人看到前期一些石种价格高涨就盲目介入,以为只要是大化石或者灵璧石就值钱,把产地、石种看得比奇石本身的品质更重要,归根结底是没有做好文化和专业知识上的储备,这种投机思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遭到淘汰恐怕不可避免。广西的张昭然先生也认为,前一段石价的泡沫成分太多,不少石友甚至媒体、专家热衷于炮制价格“神话”,价格炒作成了石市的“潜规则”。善于“忽悠”的石价只会让圈外人觉得石界“水太深”而望而却步。他曾经历带圈外朋友买石头,石主叫价一万三最后八百元成交的尴尬。如此不规范的价格必然会吓退不少刚刚接触石头的爱好者,从而使扩大奇石圈成为空话。
显然,金融危机不是石市下滑的借口。借着“严冬”的清冷,理性地理清发展思路,才是石界的当务之急如果把奇石放入收藏文化的大背景中,我们可能更容易看到自身的盲点和局限
在2008年的秋拍中,“天价”就已不再是关键词
中国嘉德的整场拍卖,就没有一件超过千万元的作品。0而在金融危机之前,早有专业人士警告中国藏家减少投机心理,警惕国际炒家在艺术品市场的恶意炒作,避免走当年日本经济辉煌期的盲目投资艺术品而最终被套牢的老路。在中国嘉德和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2008秋拍上,曾经红透半边天的当代艺术作品惨遭“滑铁卢”
拍卖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加大了抗跌性较强、市场表现较为稳健的如中国近现代
书画、瓷器玉器等品类的数量。整个2008年香港苏富比“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的夜场拍卖结果显示:47件中国当代艺术拍品,最终成交率只有59.6%,成交额1.17亿港币,不足估价的一半包括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等在内的一线艺术家的5件作品流拍,许多作品只卖出估价的一半。拍品结构的明显变化似乎也给我们带来了某种启示:少受笼统概念的困扰,多关注具体作品的价值。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才是市场上真正的抗跌品种。当代艺术的价值回归其实就是市场成熟的表现,收藏者以前是一听名字就买,现在开始选择作品的品质。金融海啸将艺术打回原型,回归到一张纸或一块布、一方石如何识别分量更重的作品,或许是当下金融海啸给我们的难得机会、
最近几年中,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似乎都集中于哪件藏品又卖出天价,而忽略了从根本上决定价值的艺术内因,所以才有了盲目的跟风、浮夸的泡沫和虚妄的诉求,金融海啸来临,首先涤荡的是那些缺乏历史检验、缺少完善体系的品类,而真正的艺术品依然屹立潮头历史上历次经济危机的疏解都是在价格上挤出泡沫的过程,这次恐怕仍然如此,于是金融海啸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回归理性,去除浮躁,寻找真正的艺术标准,至少,向这个方向努力。
逢低吸纳的绝佳时
陆镜清所谓“金融危机是件好事”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实力藏家逢低吸纳正逢其时。金融危机在货币意义上是现金供应紧缺(或人们预期紧缺),因此全球意义上的现金紧张势所必然,各地市场交易额降低、价格向下波动。就在寒冬无可争议地来临时,许多人考虑的只有如何安全过冬的时候,也有不少玩家提出,风险同时就意味着机会,就像股市中逢低吸纳成本最低一样,石市上现在也是有实力、有眼光的藏家的好机会采访中,各位专家几乎众口一词:现在是买东西的好时候葛宝荣先生说,投资分长、中、短线,目前短线投资者可能受挫,对中长线投资者却是好机会。许多石友也仍然记得,石界近年来的高价行情,正是2003年“非典”时期一些藏家逢低介入开始引发的。市场萧条,石商资金周转困难,心理期望值普遍降低,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宏观调控和“非典”考验的有经验藏家,正等待着合适的藏品,
徐文强先生介绍说,近两年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进入石界,他们中一部分是作为投资或为企业做文化包装,因为金融形势不好,这部分人陆续收手;而一些真正喜欢石头的藏家几年来对石头的理解逐渐加深,他们还依然活跃在市场上,就像一位藏家所说,当下环境淘汰了一批以往市场上的捣乱者,留下来的大多为真实的买家。藏家们普遍表示,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当然会捂紧口袋,不会盲目出击,但只要有真正的精品仍不会放过。有人说,收藏也会上瘾,艺术品作为精神消费产品,有着强大的诱惑力,遇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仍然会该出手时就出手
目前市场上确实有不少藏品流出,那些经济上难以维持的石商,或主业出现问题的中小藏家,已经开始抛售藏品
现在石界许多著名的藏家每天都会接到若干出让藏品的电话,常常应接不暇。但在他们一些人看来,真正好的藏品还很少出现。最早坚持不住的,往往手中的藏品也经不起考验
藏家们仍在耐心等待广西的z先生预计,春节前将是一个更好的时机,那时人们变现的愿望将更加急迫,他本人就准备在那时快乐出手
金融海啸阴霾仍在。度过时艰,我们重新认识了信心、理性和智慧的重要。然而无论如何,危机终将过去。让我们套用雪莱的话:假如冬天已经来临,那么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