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祖国60年(三)

2009-12-02 10:20
红领巾·成长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亩产袁隆平助手

本期关键词:“东方魔稻”

历史回顾

对中国来说,吃饭是一个大问题——要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解决占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因最困难的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饥饿成为—代人共同的记忆。

那时候,袁隆平,湖南省安江农校的一个教书匠,也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严酷的现实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在当时,世界上几个水稻大国曾尝试用杂交的方法改良水稻品种,但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没能成功。有权威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此路不通。然而,经过无数次试验和自身的判断,袁隆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一个年方三十、名不见经传、蹲在偏远山区里教中专的人居然敢挑战权威,当时不知有多少人嘲笑、讥讽袁隆平,但他一笑了之。

水稻是雌雄同蕊、白花授粉的农作物,要实现水稻的杂交,首先要培育雄性不育系即雄性花粉退化的水稻。当早稻开花吐蕊时,袁隆平拿着放大镜,扒着稻花,在稻田里展开地毯式的搜索。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植株!这一重大发现,大大加快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袁隆平也成为中国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第一人。

1965年秋冬之际,袁隆平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想着他的杂交理论,整天像走火入魔似的,嘴里念念有词;抽烟时,将烟灰掸进了茶杯里;穿衣服的时候,把上面的纽扣扣到了下面的扣缝里。学校的同事们私下小声议论:“袁老师是不是快疯了?”

来年2月,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是世界上第一篇论述水稻雄性不育的论文,标志着我国水稻事业开始起步,陈旧落后的理论从此被颠覆。

袁隆平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最多的时候竟有五十多人。为了加快育种的速度,从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和助手一起像候鸟一样赶到温暖的南方进行育种试验。他们在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这群“候鸟”先后用了一千多个水稻品种,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原本就不被看好的“水稻杂交”此时受到了各方面的反对。

1970年11月,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将之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令人感动的是,袁隆平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通报了这个新发现,并把这株“野败”拿出来,供大家共同研究。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胸怀,在袁隆平的领导下,1971年起,来自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的近百名科研人员,使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组合的育种实验。1973年,43岁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湖南推广,随即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使水稻的平均亩产从300千克一下子提高到500千克。

杂交水稻种植的推广,为我国的粮食增产做fn了巨大贡献。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六千多万人。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评价:“杂交水稻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播,养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中国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梦想在延续

袁隆平把“让天下人有饱饭吃”作为自己的终生理想。2000年,70岁的袁隆平实现了大面积示范田亩产700千克的超级稻一期目标;2004年,亩产800千克的超级稻二期目标提前1年完成。在袁隆平的带领下,中国人只用8年时间就实现了国外15年都没完成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

袁隆平这下该歇会儿了吧?并没有!亩产900千克、亩产1000千克……他的心中还有更高的目标。

袁隆平做过两次梦,他梦见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是我的一个梦,现实还差得远。”袁隆平说。他用他的行动奋力地缩短梦想与现实间的距离,拯救着更多身陷饥饿泥沼的人。

猜你喜欢
亩产袁隆平助手
“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小助手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一)
袁隆平戒烟
神秘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