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荆钟 吴慧华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教学领域后,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更“趣”、教学效果更“高”。多媒体资源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文本、图形、静止图象、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语文教学课堂,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资源激情引趣激发学生兴趣点
学生感兴趣的教材,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往往有些教材,学生并不感兴趣。哪怕教材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可因为自己的认识水平,读完课文后,却索然无味。有兴趣点的,可以利用;兴趣点不强的可以激发;把教材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素材,把学生兴趣由彼物迁移到此物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五年级课文《猴王出世》,小学生本来对《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很是喜欢。可教材中的语言留着文言文的影子,五年级的学生读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懂。课文对美猴王的形象描写不具体,不生动,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而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因为生动、直观、形象的东西适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容易接受。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西游记》中“美猴王”片段,并且配合课文,处理好播放的时机和方式。这样,声音、图象、色彩、文字综合搭配,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高涨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课文的可读性,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教师也不必花过多精力去讲解,提高了教学效果。2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小学语文课文《草原》一课,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特有的秀美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素材创设情境,在课件中播放草原天空、草地、小丘、羊群的生动面面,形象直观,引人入胜。在这种情境中,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引导:“在这样的天底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想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并配以优美的乐曲进行渲染,强化气氛。“站在着柔美的小丘上,在这雪白的羊群旁,请你当一次导游,向你的亲人、朋友们介绍一下草原的美景吧”,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角色,使景、情、理交织在一起,学生因感官的兴奋而强化了感知,因情感的升华而深悟其理,学生很自然的走进了文本,融入文本中,处于接受感知的最佳状态,体验到追求知识世界的无穷乐趣。3运用多媒体资源以美激情诱发学生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轻吟唱。可谓是处处皆美。
美的东西多是新奇的,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可以凭借人的感观直接感受到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学中的美,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些审美材料,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的文字变成具备形象性、可感性、生动性的画面,从而促进学生的感知速度;另一方面把“枯燥”的知识传授溶在美的感受、鉴赏、表达于创造中。使美的信息在师生之间来回流动。这样,造成愉快的课堂气氛,把教学搞活,做到省时,高效,从而使学生达到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目的。4运用多媒体资源释疑解难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介绍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当年的盛景以及它是如何被美法联军的毁灭的,文章字里行间参透着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仇恨。由于学生对圆明园的原貌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而且距离这个时代也很久远,所以对课文的内容很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先用一幅表现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复原图,辅之一些实物为直观教具,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理解了圆明同的景美、物珍,激起了学生喜爱、赞之情;接着,教师让学生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让学生亲眼看到英法联军的暴行,看到我们美丽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掠夺和被烧毁的。在这种气氛中,不需要任何语言的表达,每个人的心里都自然地产生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素材,能够直接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感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掀起课堂教学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