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新形势下对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迫切要求。但是,一些班主任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把握不好实施的“度”,要么矫正过枉,要么任之自然,这些都有失偏颇。本文试图对过度教育的危害及避免方法作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 过度教育 危害 对策
过度教育是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职校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达到一定的成熟期,有自我主见、自我行为,对于这样的群体,中职教育应注意教育手段,尽量避免过度教育的发生。本文试图对过度教育的危害及其对策作探讨。
一、 过度教育的危害
目前大多数职校学生期盼的是一种适当、适宜、适时、适量的教育内容、策略和行为,他们希望得到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教育,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接受各种教育,包括专业知识、处世为人、社会公德、良好习惯、就业观等各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组成特点,因材施教、恰到好处,让学生各得其所。然而,一些职校有部分教师采用“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丧失了进步的信心。这种过度教育带给学生的伤害很大。
(一)导致学生自我放弃
过度教育极易导致学生自我放弃。自我放弃的特点是缺乏学习的追求目标,放弃具体的学习行为。由于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少数学生常出现迟到、旷课、扰乱课堂秩序、打架闹事、放弃学习、拒绝思想教育等严重破坏班风校风的行为,或常出现整天无所事事、无心学习、不思上进、精神萎靡不振、不接受思想帮助等放弃自我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严重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二)造成逆反心理
在过度教育下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以消极、冷漠乃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即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和学习,他们过多地把眼光投向社会的阴暗面、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产生抵触、对抗的心理。
(三)出现厌学情绪
过度教育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许多中职生文化基础比较差,有的连小学、初中的知识还没掌握;平时散漫,荣誉感缺失,思想复杂,有少数还有破坏的倾向。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学习要求过高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厌倦,导致厌恶学校,最后走向辍学之路。
(四)怀疑自身能力,丧失自信
“寸有所短,尺有所长”,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长处,班主任如果一味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努力之下仍难以达到老师的要求,他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自信,继而导致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五)产生自卑心理
所谓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念。而严重缺乏自信的学生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因此,一个人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过度教育就是造成其原因之一。
(六)抗挫折能力差
中职生的挫折是各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而面对挫折,中职生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反应和积极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为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避免过度教育的对策
过度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往往较严重,且形成的不良心理一但稳固化,再想实施“治疗”,收效甚微,并产生各种排斥行为。因此,作为班级最主要的管理者——班主任,应制定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方法,而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顾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那么,怎么避免过度教育的发生?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尊重学生各个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
不同时期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应因人、因时而加以选择。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适当方式,把握教育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学海无涯,而人的精力有限,学生不可能在学生时代掌握所需的一切知识。因此,教师应不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以后一辈子要用的东西。超负荷或超阶段的教育不仅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有损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恶,以致事与愿违。
(二)要有“大爱胸怀”
爱与责任是教师之魂。教育中每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作为班主任,要力求公平爱护、关心每个学生,有教无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关爱和公平,他才会从心里接受教育,用心纠正自己。
(三)挖掘差生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即使是差生也有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只是由于他们平时的表现比较差,一些教师往往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因此,教师应改变这种偏见,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闪光的地方。差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帮助他们改短扬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心理上的一种解放过程。在实际教育中如果只看见差生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会使他们更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因此,应根据不同差生的心理特点对差生立足于争,着眼于救,着手于拉,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的长处有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信心,把他们拉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树立快乐学习观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总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学习质量也应得到相应改善。学习从来都不是目的,而应成为促进个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手段。职校的大部分学生天性好动,情感丰富,好奇心、求知欲强,兴趣广,只是由于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牵制,导致兴趣贫乏、知识面狭窄、社会生活技能短缺等问题。教育如果能顺其天性,因势利导,就不仅不会有过度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还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不只解放学生的眼、耳、手,还应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激发其好奇心,拓宽其兴趣。学生有了自由空间,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才会快乐地学习,愉快地接受教育。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首先是体现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的教育氛围。青少年虽然年龄小、阅历少,但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个体,也应受到尊重,也有自我发展的自由。教师应了解受教育者的兴趣、志向,与他们平等地交流和沟通,使他们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的闪光点。
综上所述,不切实际、不科学、不全面的过度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是较为严重的,避免过度教育并不等于放弃教育,而是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一步关心和爱护他们。社会需要配置的人才是多方面的,而作为职校的教育目标是使之成为合格的职校毕业生,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简介】黄开阳(1969-),男,广西武宣人,广西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责编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