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勤程
2009年10月23日下午3点15分,创业板“开板仪式”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
十年旅程,终见曙光。
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曾表示首批上板企业不少于8家,最终这个数字定格于28家。28家企业在10月30日集中上市,似乎这个“开红门”要补偿10年的等待。
等待的不只是寻求资金的众多企业。研究机构对首批递交上市材料的108家准创业板公司进行过调查,超过二分之一都闪现着VC/PE投资机构的身影;而这次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家公司,背后潜伏着创投资金的比例更是超过五分之四。
“期待明日巨星”,无疑是企业、投资机构的共同梦想。
这些集聚了“闪耀”特征的内质。无疑更是助企业和投资机构收获梦想的翅膀。
“小行业、大公司”正是特质之一。以10月30日上市的28家企业为例,许多都来自细分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其中又以医药、特殊制造业、服务行业居多。如医疗连锁专科企业概念的爱尔眼科(300015)、户外用品市场龙头企业探路者(300005)等,而以影视制作、艺人经纪为主营业务的华谊兄弟(300027)更是吸引了最多关注目光。
创业板价值几何?“潜伏”在企业背后,对企业发展助力良多的众多投资机构的说辞,也许更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不过“创业板美不美”,这个问题要留待日后回答。不经历风雨,哪见得彩虹。
2000年的10月,深市停发新股,准备筹建创业板。当时还在君安证券做得顺风顺水的蔡达建成为高特佳风险投资基金筹备小组负责人。用蔡达建的话来说,那时就是“冲着”创业板先机来的,却“很遗憾等了10年”。
首批28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在创立当初,也许还并未设计到今天这一步,而“投资创业板公司”却是一些中国本土创投近十年的期许,“此番开闸”无疑令其倍加兴奋。
在首批递交上市材料的108家公司中,50多家企业背后都有着VC/PE投资机构的“资本助力”,其中虽然不乏英特尔投资、德同资本、兰馨亚洲等外资创投,但更多的却是如达晨创投、东方富海、深创投、高特佳投资等本土创投的身影。
2009年1O月成为资本盛宴的开始;而且,中国本土创投最为开心。
谁的盛宴
创业板的开启,使得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最终破题,也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资本助力器”。
此次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呈现出了“高融资额、高发行价”的特点。根据上市发行公告数据披露,28家创业板公司预计募集资金70.78亿元,平均融资额2.53亿元。而实际情况是28家公司都出现了超额募集的现象,实际募资资金总计达154.79亿元,比预计超募84亿元,比例高达119%。神州泰岳(300002)以18.33亿元的融资额成为实际募集额最高的企业;即使是募集额最低的华星创业(300025),成绩也不算差,为1.97亿元,28家公司的平均发行价为25.43元/股,也是不低。
创业板为上市企业带来不菲资本的同时,也引发又一场造富运动,“亿元俱乐部”、“造富机器”、“富翁温床”等名词成为创业板的别称。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持股数量及各公司的发行价进行计算,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自然人股东账面财富超过1亿元的多达七八十人。
还不仅仅是这些。申报创业板背后的众多投资机构也将获利丰厚,其中达晨创投无疑成为其中最为抢眼的投资机构。凭借当初对亿纬锂能、爱尔眼科和网宿科技的投资布局,“在28家名单里占超过10%的比例”,达晨创投副总裁肖冰难掩喜悦。
深创投、招商局科技等本土创投机构等成为创业板最主要的收获者,除此之外,外资背景、国资背景、合资背景的创投机构都闪现其中。如华谊兄弟的投资人信中利投资公司、中元华电的机构投资者中比基金均是合资背景;北京科投投资、浙江科投、重庆风投等则带有厚重的国资色彩;英特尔投资、兰馨亚洲等外资背景创投则通过及早布局,也分享了此次创业板的“盛宴”。
创业板没有三年盈利的要求,使创业板上市企业背后的投资机构缩短了资本退出时间,加速资金运转周期,令相关投资机构无不欢欣鼓舞。
泡沫几许
热议“盛宴”的同时,舆论对创业板“泡沫”的质疑更是不绝于耳。在创业板财富天平上,一边催生了众多亿万富翁,而另一边必然意味着有更多数量的投资者财富缩水,这是一个基本的恒等式。
据数据显示,此番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平均市盈率是56.7倍,市盈率最高的宝德股份高达81.67倍。市盈率是指某个公司股票的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算个简单的账,“现在所谓60倍市盈率等,甚至还有更高的市盈率,要用几十年或一百年,投资才能有回报。”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黄晶生表示,“短期来讲我觉得这是非常明显的泡沫,将来都会回归到比较正常的市盈率。”
超高的发行价无疑增添了创业板“泡沫”。尽管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要尊重市场评估和选择价格的做法,不干预创业板企业发行价格形成,但28家公司平均发行价为25.43元/股着实不低,其中红日药业(300026)的60元/股与神州泰岳(300002)的58元/股更令人惊呼。
“不是泡沫是什么”的评价随处可见,诸如“警惕创业板成为骗子的摇篮”、“像远离中石油般远离创业板”这样的言论更比比皆是。“中国创业板估值目前处于‘泡沫化阶段。”近日到清华大学做演讲的哈佛商学院教授乔希·勒纳在接受采访时亦明确表示,“不能重蹈德国创业板的覆辙。”
“现在要防止别让我们的散户投资人变成了VC。”黄晶生不无担心地表示。“中国创业板要努力维护投资者信心。”乔希·勒纳也强调。
英飞尼迪集团创始人、管理合伙人高哲铭则对中国的创业板存有疑虑。“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大家只是想象创业板会好下去。”高哲铭表示,“但是中国创业板还没有经过历史验证,是否能获得成功还需要时间检验。”
艰巨使命
尽管诟病颇多,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创业板,承载着如此之多的期望,背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真正打通风险资本与证券市场之间的桥梁,加速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可以说是创业板要实现的要务之一。
如今,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创业板无疑将为企业自主创新开辟道路。“创业板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投资和自主创新的机制。”蔡达建有感而发,“对中国的许多产业来说,创业板带来的创新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例如,创业板“二高六新”的导向,会使投资机构更加关注于非传统制造业的新兴业态,“这样会拓宽我们的投资领域。”东方富海合伙人赵辉的表述更为具体。
不仅如此,“创业板的退出机制为创投机构和创业者带来了一个永久的平台和机制示范效应。”招商和腾创投主管合伙人李雪刚表示,“并不一定只有这28家企业有机会,以后的每家企业、每个人都有机会。”
如今这个机会终于被耕耘中国资本市场多年的本土创投机构等到了。一直以来,外资背景的投资机构总是以“老大哥”的姿态面对本土创投“小弟”。凯雷、KKR、黑石等众多海外知名投资机构的一举一动,都吸引无数眼球,而创业板的推出无疑将更多关注吸引到中国本土创投中来。多年前就开始积极布局的中国本土创投,终于挺直腰板,且预期收益颇多。
随着创业板推出,国内资本退出渠道逐步通畅,境内资本“本土募集、本土投资、本土退出”良性循环模式已逐渐成熟,本土创投培育新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会进一步调动起来。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林婉婷表示。
创业板需要历史来证明,这话没错。不过,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想1971年成立的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经验和教训更是不胜枚举。但正因为有了纳斯达克,思科、微软、英特尔等这些拥有改变世界力量的高科技巨星才得以成长起来。
“创业板会日趋健康。”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我们带着这样的期望等待创业板成长,也期待创业板培育出中国的明日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