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军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素质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兴趣,发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你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时,总是觉得称心如意。会伴随着愉快的情感和兴趣的不断强化,成为爱好,而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儿童如果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有坚强的意志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独立而认真地完成作业,不半途而废,有耐心,有“韧”性,表现出专心治学的个性特点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一个孩子根本不爱好音乐,却对美术有极浓厚的兴趣,对音乐就只作一般的要求。
当学生的兴趣得到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推动学生进行活动并希望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因,成为求知的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积极探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活的灵魂,没有人的个性。”
其次是注重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统一要求下的自由发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学习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嘴、眼睛、手、头脑,解放时间和空间。”就是还学习的“自主权”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创设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景,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形式。为此,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多给学生学习自由;第二、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再次是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允许保留其不同意见,发扬独创见解。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良好的课堂心里氛围,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里合作、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效果,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只有这样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造力、形成个性。
最后,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引发兴趣,发现特长。实践证明,学生自由选择的活动,是最感兴趣、最能调动积极性的。古今中外多少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幼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那怕是汗水渗透了他的衣衫,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坚持着。自己选择的活动使个性特长的自主性、倾向性不断强化。当一个学生对某种活动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参与,不觉得是负担,有兴趣学习,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儿童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从事喜爱的活动,观察力更敏锐,记忆力更增强,想象力更丰富,成为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更可贵的是,自由选择了感兴趣的活动,不受课堂、书本、教师所讲内容的限制,利用各种渠道、各门学科、各种书籍、报刊、讲座、校外活动、科学技术活动等广泛猎取知识,接受信息,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会不断得到发展,成为适应新世纪需求的人才。
(洋县黄家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