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宇
中国的古人很喜欢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在强调一种“低调”的生活状态。如今,无论在网络世界、影视作品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低调”这个词都使用得非常频繁。日前,上海举行了大学生“魅力网络流行语”评选,“做人要低调”高居榜首。这一现象究竟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态呢?
低调让心理更有弹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物质化和大众化让人们失去自我,只会不假思索地去模仿潮流。“所谓‘个性化只是单纯地强调个性,却不知道怎样表现个性;快节奏的生活更让人无暇深思,于是,整个社会都‘浮了起来。”这些现状最终催生了人们回归“低调”的冲动。
对于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积极体验,我们的心理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有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我们才能时时感到快乐。如果三下两下就到达巅峰,很容易感到索然无味。另一方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时保持低调正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此一来既可以活得轻松,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见好就收是心理平衡术
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有三种人尤其需要低调:年轻人、女人、名人。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年轻时去拜访一位老前辈。当他昂首挺胸走进对方的小茅屋时,却“嘭”的一声撞在了门框上。老人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这就是你此行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支配欲和占有欲都很强,这会使同龄人或水平接近的同事对他们心存防备,让他们在竞争中反而陷于不利的境地。“因此,年轻人走上社会后,一旦发现不能适应社会,就开始崇尚‘低调,这也是他们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另外,在一个男性文化气息浓重的世界里,女性用低调来“示弱”,总会减少许多麻烦。有人说“见好就收是女性在职场里的心理平衡术”,这句话不无道理。而对名人、身居要职的人来说,持盈若亏可以保护自己,让自己在人群中悄然前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低调不代表压抑
有人也许会问,让天生斗志昂扬的人保持“低调”是否会让他们觉得压抑、丧失进取心呢?
对此,王国荣指出,从高调转换到低调需要一个过程,有些人还会因此变得“假低调、真浮躁”。只有真正地认同低调的为人处世态度,才能自发自觉地调整所思所想,让自己逐渐变成真的低调,正如常言所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需要收敛的只是对自己的宣传,转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实事中去。
摘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