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中的精神贵族

2009-12-01 08:44章国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江雪千山老翁

陈 秉 章国华

笔者认为,经典的诗歌是作者最强烈情感的最自然流露。经典诗歌有时虽然表面风平浪静,没有半点矫饰的情感,但透过文字表面,深入到文字骨髓,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一首小小的诗歌中,抒发了一生的感慨,融入了一生的思考与睿智。柳宗元的《江雪》就是一首这样的经典之作。

《江雪》整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用词的极端吝啬,并没有制约诗歌内涵的充盈与丰满。诗歌在一幅独钓寒江图中勾画出了四重境界之美。

视角的对比之美

在这幅独钓寒江图中,画面意象群的中心是“蓑笠翁”,他独坐在一方孤单的小舟中,而小舟又轻盈地漂浮在寒冷的江面上,寒冷的江面又镶嵌在千山万径的背景中。最后,整个画面又笼罩在一片白雪皑皑的苍茫之中。这里,我们发现,诗歌中的老翁、小舟、寒江、千山万径、江雪,这些意象群的组合关系非常有意思。首先,在空间关系上,这些意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不断延展的关系。画面的意境以垂钓者“老翁”为同心圆,由一方孤单的小舟扩展到寒冷的江面,再扩展至千山万径,再由千山万径扩展至无边无际的“雪天”世界。这里,以老翁为观察点,看向整个雪天世界,这是观察的外视角。

人用两只眼睛看世界。向外,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无限广阔。向内,我们可以发现心灵世界的无限丰富。透过意象的外在视角,我们反向观察可以发现,位于中心的老翁随着外在空间的不断扩展而不断被缩小化。并且随着外在空间和视野的不断拓展,老翁的活动范围也显得越来越狭小。外在空间越大,我们越感到“老翁”存在的微不足道与生命被弱化的可怜。

从中,我们体会到“人”在无限时空中竟如此的渺小,生命的抗争力量竟如此的虚无。回视诗人内在的心理情感空间,我们不得不感叹:浩渺长空,竟容不下诗人一个小小的理想,容不下诗人心灵世界的那一份孤寂,无限的时空给诗人的生存空间却是如此的有限。

在这里,通过内外两个视角对比,空间的无穷广阔与生命的渺小衬托出了一种孤独与沧桑感。广阔无边的苍穹雪景与诗人狭窄的人生空间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孤独的多义之美

在这幅独钓寒江图中,一个“独”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诗歌中,一方孤单的小舟漂在凄寒的江面上,给人以孤单之感。起首二句又通过“千山”、“万径”虚指的方法描绘了孤单的范围之广。孤单是相对不带生命色彩的词语,孤单在这里表现为空间上的一种无限开放的封闭。无限开放在于它的面积和给人观察的视野非常广大,封闭在于诗歌前两句没有任何生命的存在。但第三句写到,在鸟迹绝、人踪灭的世界里,竟然还有老翁“锁定”在小船上。而正是由于老翁的出现,孤单就走向了孤独,孤独并不是说没有什么相伴,而是身边有许多东西相伴,却不能彼此理解。老翁一个人并不孤独,但当他在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里,却想着生活在另一个更理想的世界里时,才显出让人心痛的孤独。其次,这里的孤独还表现在生命力量的对比上。在一个毫无生命气息的空间中,却赫然出现了一个老翁,他的出现不仅没有打破画面的孤独感,反而把孤单的画面渲染得无限孤独。

画面中,披蓑戴笠的老翁在江边独钓寒雪。“钓”本身就隐喻着心里有所乞求,有所期盼,有所希冀。但在寒雪中垂钓的行为举动又充满了无奈,沉淀着郁闷,孤独中又透露出一种苦涩,这是一种孤苦。但透过他心理与行为的矛盾冲突,透过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举动,折射出的是他在孤苦的个人世界里,有着冷眼看世界的视角和深入骨髓的傲气。这种傲气使得诗人既渴望知音的理解,又不轻易让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诗中的老翁偏偏在没人烟的地方荡舟;偏偏在没人垂钓的时候来垂钓;偏偏在没人欣赏的环境里欣赏自己的一举一动。

其实,在诗人的人生理想中,他也正生活在壮志难酬的苦闷环境中,老翁的独钓正是作者在仕途的失意与寂寞中,既不想与腐朽的政治同流合污,又找不到出路的真实写照。

在令人绝望的雪天世界里,诗人的心情物化成了无望之望的垂钓,这就有了一种孤傲。孤单、孤独、孤苦中有一种傲气、傲骨。即使外面世界远离了自己,即使没有任何人理解自己,他也要学会自我欣赏。即使在现实社会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也要在孤单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决不向现实低头。客观世界的寒冷与精神世界的孤傲相衬托,老翁的表现越显“孤绝”,性格越显“洁傲”。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垂钓。无限广阔的背景,微弱的生命气息,白茫茫的雪的世界。纤尘不染的世界里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垂钓,这就走进了古人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垂钓的意境之美

老翁在那里垂钓什么?有人说是钓鱼,因为那“鱼”代表了作者渴望得到的东西。正如诗人的希望是已经失败的革新变法有朝一日能成功。有人说是钓雪,因为“钓雪”意味着他在那里钓一种清高孤傲的性情与心情。但无论是“钓鱼”还是“钓雪”,在绝望的环境中垂钓希望,他的垂钓真的有“希望”吗?正如《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在无止境的希望中等待着轮回的绝望。

与其说诗人是带着某种目的去垂钓,不如说他是在无目的地垂钓一种“意境”。而正是这种意境使得它能穿越千年时间的沧桑,经历岁月尘埃的洗礼。诗歌的经典往往在于大千世界中的我们,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刻,我们的一种类似的心情被诗人一语道破……

而这种心情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生命感叹与宇宙观。信佛的人从诗歌中读出了生命物我两忘的佛学禅意,学武的人读出了禅坐入静的最高境界。而我们这些普通的凡人呢?透过诗人营造的无限时空,透过垂钓稍纵即逝的雪花,我们不得不感慨生命流逝的悄无声息。正如这一片一片的雪花,在我们还来不及垂钓时已经消失。诗中,老翁微小的生命正温暖着这冰冷的世界,正如这雪花融进了宽广的江雪。到底是无限广阔的宇宙让人更觉得生命值得敬畏,还是时空的无限让我们感到了生命存在意义的极其有限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当作者在垂钓自己的一种心情时,肯定也在垂钓每一个生命中共同存在的一种生命意境。

寒冷的深沉之美

除了“孤”与“独”,老翁在那里垂钓时,诗中还有另一种心情——“寒”。“寒”不仅仅指自然环境之冷。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政治斗争黑暗),它更是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的心灰意冷。结合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这或许还是他人生之路命运多舛的身世凄零之冷,也许是他自己的人生抱负与志向不被人理解的生存困境之寒冷。同时作者不同流合污,但他又无法进行有力的抗争,这种复杂心态更有“高处不胜寒”的生存意境之冷。

这种寒冷,让我们看到诗人在一个无人理解的世界里,仍然拥有一种高雅的人生姿态。我们从诗人的《江雪》中,读出了他在高处不胜寒的江面上壮志难酬的苦闷,读出了他大江东去浪淘尽、万般人生的幻灭之感,读出了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无奈。我们还读出了他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与孤傲,读出了他屈原般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天问。他在不被人理解中独钓,在绝望中垂钓希望。但穿越历史的苍茫,有谁还记得他曾经寂寥的一生呢?人们只记得那不朽的失意与孤独的境界,而他只是在千年历史的天空中对我们默默微笑。

有位学者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永远不会老,一种是哲学家,因为他永远生活在永恒中;另一种是诗人,因为他永远生活在瞬间中。可以说,经典的诗歌是诗人生活智慧的高度浓缩,是其瞬间感悟的信手拈来,也许我们永远不能完全读懂,但这也许就是经典诗歌永恒生命力的所在。

[作者通联:陈秉,浙江台州路桥峰江中学;章国华,浙江台州路桥第四中学]

教师的口头语言务求清晰,精练,准确,生动;文字语言即板书务须简洁扼要,突出重点,难点,反映知识内在联系,不写错别字;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且要注意逻辑性。最重要的是课堂语言还要多样化,即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也是积极营造良好语文课堂氛围采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

——节选自张志军《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

文课堂氛围》

猜你喜欢
江雪千山老翁
江雪
春日晚归
千山暮雪(中国画140cm×70cm 2022年)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江雪
江雪
江雪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说过再见的人回头读诗
为了忘却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