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一周年回眸

2009-12-01 08:44冯汝汉
新作文·初中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限塑令限塑塑令

冯汝汉 周 莉

策划人语

从去年的6月1日到今年的6月1日,“限塑令”实施一年间,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全国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近400亿个,使用率平均下降66%,按此推算,每年可减少塑料消耗27万吨以上,相当于节约石油160万吨;问题我们也清晰可见:部分场所仍然存在有令不行的现象。环保,谁都言重要,但从“限塑”来看,我们发现,要做好身边的一件环保小事却都不是那么容易。

●背景盘点

多少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塑料袋的存在,因为它不仅方便,而且廉价。我国是生产消费塑料袋的大国,每天买菜要用掉约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由于塑料袋的过量使用以及处理不当,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塑料袋大多是用石油制成的,都是不可降解的,如果用作垃圾袋,将严重危害环境。塑料袋埋在地下要过大约200年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

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或地区对限塑采取了一些措施,或以法规或以严格禁止的形式,试图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增加成本。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禁止超市、药店等零售商使用塑料袋法案。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相继出台禁用塑料购物袋或有偿使用的规定。新加坡从2007年4月开始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韩国和日本鼓励商家与消费者多使用可回收的纸袋等,尽量少用塑料袋。我国先后有十几个省市发布指令对塑料袋进行禁止、限制,采取了一些局部的措施。但是由于措施和政策都在局部的范围内执行,在全国收效甚微。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在同一个时间同时开展限塑行动,便成了我们主观和客观之要求。2007年最后一天,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中国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规定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通知》2008年1月8号在网上公布,引起了全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我国出台限塑令的背景,既有我们自身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特别是对环境污染的压力之要求,同时也有我国在整个国际大家庭中的责任之体现。

在“限塑令”执行一年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国人环保意识的增强,看到人们从习惯拿个小钱包逛超市到随身备个购物袋出门,从白色塑料袋到各色环保袋,从一手几个塑料袋到整合成一个大袋子,一道环保风景线逐渐在城市中形成;同时,更应该总结反思此令执行派生出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与完善,方能真正让神州大地远离白色污染,提升神州大地的环保指数,让我们的生活更洁净。

媒体反映

限塑政策出台之前,如果塑料袋用量能够减少到三分之二以上,已经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根据我们这一年多的调查了解,塑料袋购物用量下降了400亿个,塑料袋在垃圾里面的用量减少了10%以上。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将近两万吨,塑料袋的含量占到10%左右,两千多吨减少10%,也就是每天减少200多吨。我们减少了汽车大量的运输、填埋等费用,同时也减少了各种各样的浪费。这一年多的政策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全社会甚至是国际社会的公认。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我们中国出台的政策感到吃惊,他们要慢慢学中国。很多环保方面我们中国学外国,现在塑料袋方面外国要学中国。

( 2009年5月23日中国贸易金融网)

“限塑令”的经济杠杆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超市和商场节约了成本,因此他们成了积极推行“限塑令”的“主力军”。消费者前往超市购物时,也更乐意自备购物袋。但在农贸市场,另一根经济杠杆也在撬动“限塑令”的根基:消费者索要购物袋的习惯一时难改,摊贩为做小本买卖只能搭送超薄袋,这也让违规生产超薄袋的小作坊及批发商有了市场,有时甚至还抢了合法经营厂商的“饭碗”。

(2009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限塑令”实施已有一周年,城乡之间、大超市与小市场间的“限塑令”执行情况却呈现出“几路畅通、几路受阻”的巨大反差效果。在超市、商场这“两路”,“限塑令”基本实现了畅通,且效果喜人。然而,同样的“限塑令”在众多城市农贸市场、乡村集镇、小型摊点上却远没有收到令行禁止的效果。记者在多个农贸市场、蔬菜瓜果批发摊位上都发现,早已遭禁的塑料袋仍旧堂而皇之地随商品免费发放,绝大多数顾客对此也坦然接收。一些群众戏称说,“禁白”不到位,成了“白禁”。

(2009年6月3日《经济参考报》)

“限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决策。它不是要限制人们的购物自由,而是旨在改变人们滥用塑料袋的习惯。一年来,无论在乡村集贸市场还是城市连锁超市,我们已经可以时常见到手持篾篮和布袋的父母牵着年幼的子女出入其间,他们传递的已经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还有带给子女言传身教间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环保习惯的养成,值得称道。

(2009年6月1日新华社评论)

禁止超薄塑料袋的使用,使“限塑令”能够完全地贯彻执行,没有“一招鲜”的万能之法,必须根据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因此,正视“限塑”的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商家、塑料袋生产商与每一位消费者集思广益,在实践中找出应对方法。

(2009年6月1日《瞭望》新闻周刊)

公众表达

● 6月1日是“限塑令”走进市民生活整整一周年的日子。“限塑令”实施后, 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什么时候我们把这种思维倒过来,把问题看得严重些,可能激发出来的人们的危机感、责任意识才会更强烈一些。反思“限塑令”的步履蹒跚,对生产源头的查处力度不够、持续性不强等等,这都是表层的原因;使人们从心底里认识到塑料袋的危害,以及尽早开发出塑料袋的有效替代品,可能才是深层的原因。我想,商场、超市、菜市场“限塑”,应该仅仅是一个开始,将来食品的包装袋、餐馆外卖的塑料袋等,凡是涉及到使用塑料袋的地方都应该成为监管的对象。但是现在,连出一本新书,甚至出一本新杂志也要套上塑料袋,似乎塑料袋的危害仅仅存在于被“限”的地方,可见“限塑”之路委实曲折漫长。

● 限塑是为了迎来一个禁塑的环保社会,处于过渡的阵痛当中。除了鼓励替代品外,国家还可以出台相关鼓励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以引导塑料行业的发展。同时可自然分解的“双降解塑料”推行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则是人们在国家出台“限塑令”之时,欣欣然重新把放在阁楼里的菜篮子洗净,呼朋唤友涌向超市购物,美其名曰“支持环保”。过后不久,即以“离了塑料袋实在不方便”为借口,一切重回到从前,所不同的只是时不时多掏几毛钱买上几只塑料袋而已,因为这小钱“咱还出得起”。到底该等到何时,“环保”并不仅仅是我们的一句“时髦口号”?或许,该思考的并不仅仅是消费者,应当还有我们的商家,以及那些法令制定者。

● “限塑令”的确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变化。我现在出门买东西时,必须想我带没带包。因为不带包就意味着我必须要买塑料袋,尤其是去超市。家里已经有很多环保袋了,再买塑料袋不合适。这样,往家里带塑料袋的时候少多了。因为我们家,我是用塑料袋当垃圾袋,所以垃圾袋变少了。我以前是动不动就扔一包,现在要装得满满的才扔。要说方便不方便,的确是不方便,但是这个不方便我觉得是值得的。我代表一部分的市民,也可能有另一部分的市民觉得塑料袋就是为了奥运,奥运完了现在也该完事了。我认为我们应该通过这件事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把限塑坚持下去。

● 有人认为限塑令跟以前政府出台的政策一样,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但我不这样看,我觉得塑料袋既有客观和主观的需要,这是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一项政策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不仅仅是需要政策,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政策的理解,以及对政策的执行,特别是塑料袋,都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中的细节里面。它的少用以及循环使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 “限塑令”为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开了好头,但要杜绝塑料袋使用短期内难以实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无论是什么替代品,能够重复使用才能真正做到环保,买一次东西拿一个布的袋子,家里堆了很多的布袋子等做法也不是完全环保的,再好的环保袋,如果只用一次,也不是环保的。其实,把“限塑令”执行到底并不是要多多寻找替代品,而是让环保产品物尽其用。

新颖视角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养成“限塑”习惯。要持续不断地宣传“限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决策,让所有国人把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当然,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但是当一种社会行为成长为一种社会习惯,便会获得公众认同;同时,当一个社会习惯凝结为一种社会意识,便会成为群体的共识。“限塑”赋予我们的,由环保的个体责任起步,归结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保习惯的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塑造,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完成,成为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限塑”意识融入国民品质尤为可贵。

2、“限塑”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首先在生产环节上必须实施强有力的治理,严打那些非法生产非环保塑料袋的小工厂、小作坊,尽快制定严格可行的环保塑料袋国家标准,行业主管部门还可以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引导环保塑料袋的生产,从源头“限塑”。其次针对当前“限塑令”实际推行中产生的主要矛盾,考虑到小市场、小集市摊贩们长期以来的收费习惯,各级工商主管部门不妨尝试建立“塑料袋市场服务台”,通过市场统一的服务平台执行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为消费者提供环保塑料袋,主动消除“限塑”障碍。

3、打好“限塑”持久战。一年来,许多消费者积极响应“限塑令”,他们抛弃塑料袋,转而对环保袋产生了依赖。同时,在一些市场的角落里,违规塑料袋的生命依旧顽强。就目前状况而言,这场“限塑战役”只取得了初步胜利。我们要重温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当然,“持久战”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出击,让违规塑料袋无处藏身。我们只有摒弃“速胜”观点,沉住气,稳住神,深入到市场的边边角角,不给违规塑料袋以生存空间,方可取得“限塑战役”的最后胜利。

关注话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懂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请以“习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

以“习惯”为话题作文,不少同学都习惯于“习惯”,习惯成自然。要使你的文章出新出彩,跳出窠臼,不再作习惯性思维运行,这里介绍一个秘诀——“一否三定法”:“一”为实数,“三”乃虚指,即构思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习惯”的产物,要舍得抛弃,而后再而三、三而四地运思,从而形成不同角度、最新构思的方案。本话题的创新构思有:

思路一:外婆过生日这一天,让儿孙们把自己的眼睛蒙上,然后一个一个地摸下去,只要摸一下,就能判别出是谁;虽然儿孙们故意整装打扮,但很少有人能逃得出她的“神掌”。“我”在城里读书两年没回来了,刚到家,不用“摸”,外婆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感觉”凝聚了外婆多么深沉的爱啊!这特殊的“习惯”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至关重要。可写成小小说,将题目变形为《外婆的习惯》。

思路二:常自然同学,每天去五楼看望一个叫敏玲的瘫痪女孩,背她下楼,推轮椅送她上学,为她讲故事。然而敏玲出了意外,不想再拖累自然哥哥了,她违心地永远地离去了。多年的习惯,常自然爬上五楼,抬手要敲门,不禁怔住了。那只有力的手,也敲不出习惯的三声。可写成记叙文,将题目变形为《习惯依旧……》。

思路三:我讨厌记日记,要不是怕老师的严厉,我才不会在这个日记本上写下这几行字。我写不好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拿出日记本,发现前天记下的那个给儿子送烧饼的父亲。我就写那个父亲,题目叫做“父亲的习惯”。作文评讲课上,我的《父亲的习惯》竟然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念了。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日记,因为我懂了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或克服的,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可写成日记体记叙文,拟题为《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思路四:总说——对习惯下定义。分说——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指出习惯的再现是潜意识支配行为的结果;再分类说明习惯的三种形式:一是“非条件反射”;二是语言、动作习惯;三是思维的习惯。总结——要有意识克服不良习惯,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让习惯支配人。可写成说明文,拟题为《关于习惯的形成》、《习惯的“自白”》等。

思路五:评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次次打破习惯的历史,今天的人们应打破计划经济的习惯,开展更有活力的市场经济,可写成议论文。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实话实说”节目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他在国外某地如厕时,发现一个小男孩在不停地拉水箱冲便,因拉不下水来着急。龙永图十分感慨地说,由此事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已经有了可贵的责任感。又据悉,我国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已将“责任感”列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你不喜欢做,但你又不得不去做,这就是责任的全部意义。”即将步入成年,你要面对许多责任,承担许多责任,对父母,对家庭,对集体,对别人,对国家……

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猜你喜欢
限塑令限塑塑令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为什么变成废纸一张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限塑”七年,争议再起
塑料袋漫天飞扬,限塑路任重道远(一)
“限塑令”执行偏差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有超市靠卖塑料袋年赚千万
“限塑令”遭遇“七年之痒”
从“限塑”到“弃塑”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