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低碳趋势下的企业竞争

2009-11-30 08:18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09年31期
关键词:资产产品企业

林 辉

随着政策重心与消费者意识向“低碳”倾斜,低碳将成为企业运营的宏观外界环境。中国企业应该顺应低碳潮流,形成低碳思维,实施碳资产管理与低碳战略,以应对政策环境与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为普及二氧化碳排放标识,使消费者对食品生产过程、人员出差乘坐飞机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一目了然,日本政府于近日开始拟定准则旨在明确该标识的计算及标注方法。该标识涵盖的商品及服务包括蔬菜等生鲜食品、加工食品、日用品、家具,还涉及快递服务及列车、飞机等运输业。标识制度旨在借明确二氧化碳排量大小倡导消费者选购低排量产品。英国、法国、德国对此类标识制度也颇为关注,正准备制定国际标准。为在各国磋商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日本政府计划展开全球最大规模的工作,在超市等行业的协助下,于年底前销售样品。

低碳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迫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进行重大调整,发达国家正在寻找新的替代产业,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奠定基础。而低碳产业正是各国甚为关注的重点,并将决定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孕育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性的又一轮“新经济”。

低碳不仅是环境问题

虽然“低碳”和“环保”、“绿色”、“生态”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进行清晰、准确的量化,但基于历史的惯性,对大部分人来说“低碳”沦为了谈资而非行动,也很少升级为企业战略视野中的头等命题。

低碳(Low Carbon)的直接释义就是降低二氧化碳,包含降低二氧化碳含量这一结果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一过程的两重属性。低碳不仅是科学家和环保人士的环境问题,更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多伦多召开会议,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低碳正式得以在联合国和国际主流社会受到重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蒙特利尔行动计划》、《巴厘岛路线图》以及即将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一步步推动着全球低碳领域的发展。

期间,美国通过了《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而英国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国则先后发布《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白皮书、《财政补贴政策大力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这些都说明了低碳的经济属性,以及更本质上的能源安全、国家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属性。

以上便是低碳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气候,一条是产业,两者密不可分,彼此推动。

从环境拯救到产业拯救

低碳源于环境,作用并取决于产业经济。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抛弃或逐步改变“三高模式”,追求和实践“三低模式”,即更好地做到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

由于日渐恶化的“高碳”趋势将导致立体式污染、部分瘟疫、粮食危机、土地危机、产业结构危机、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危机,世界各国普遍性地给予其高度正视并转化为各种行为、政策。这样的国际大环境无法改变,低碳不会是“一阵风”,它将长期伴随人类的发展需求。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纷纷自主、自觉地发展绿色能源以及以绿色能源、节能洁净为支撑点的低碳产业,加快低端产业的淘汰和转移,并进一步对国际碳交易市场加大控制和辐射力度。低碳以及低碳产业正式凝为国际新的强力浪潮,构建新的理念、模式、方法、途径和关系。欧美国家尤其希望通过低碳产业的发展巩固或占据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拯救其处于衰退状态的产业经济,继续掌握产业主导权和话语权。

甚至,“碳关税”已正式进入美国和法国的政策层面。美国将对入境的外国产品按照美国的碳排放标准核收碳关税;法国则从其国内做起,必然延伸至进口产品。相信很快会有更多的欧美国家跟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出口型经济占GDP很大比例的国家)需要以合适的速度引导本国相关产业和企业跟进。

将眼光从远处收回,面向产业活动的链条,让我们梳理一下低碳产业的实践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从根子上实践低碳,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规划产业过程的有效循环化,可称之为“做加法”;第二种模式是在原有基础上采取节能减排、技改创新、回收利用等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可称之为“做减法”。低碳具体可以在四个方面推进:一是能源利用和原材料选用,二是生产、物流、销售,三是产品服务与跟踪,四是企业的生产与办公环境。

当然,“Low”并非“No”或“Zero”,我一向反对“零碳”的说法,低碳其实是一种过程和相对值,任何人类活动包括产业活动不可能不排碳,我们应该对低碳持有积极而不极端的心态。

低碳产品与低碳消费

低碳产业究竟是什么产业?从事什么或者是生产什么的?其实,低碳产业不是某一种行业分类的阐述,它包括任何行业,是跳出行业仅抽取其中一个特征的方法论。狭义的低碳有一个核心特性,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单位值,广义的低碳包括了一切与环保、节能、生态、绿色有关的领域。低碳产业可以定义为以降低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节能、节源的所有产业活动过程。

如果从产业活动的结果来看,低碳产业和传统产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还包括产品的创意、科研、投资、生产、销售、服务、回收这一系列全过程,以及产生这个产品的各种社会环境,如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的低碳程度、创造环境的低碳程度等。低碳产品、低碳项目、低碳技术、低碳创意、低碳消费都是构成低碳产业活动整体的组成部分。

低碳产品不是某一类特定产品,任何产品都可能成为低碳产品,低碳只是一个相对值。对于同一家企业来说,近阶段生产的产品可以成为低碳产品,而上阶段生产的产品则可能是高碳产品;对于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也可以区分谁更低碳谁更高碳。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工业时代的低碳产品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即使是农产品、文化产品、精神性产品、虚拟产品、方案型产品,同样可作比较。而不同类型的产品,自然也不妨碍作比较,但这种比较往往缺少市场的选择性,意义不大。

市场中至高无上的力量是“消费”,只有广大的消费者真正有了低碳消费的意识和行动,低碳产品、低碳企业和低碳产业才能成为主流。随着国家对低碳的重视,媒体和相关部门宣传力度的加大,现在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已明显加强,有望在5~10年后空前高涨。

对于低碳政策比较强势、低碳宣传做得比较深入的发达国家来说,

其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相对来说走在前面,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外贸产品和国家形象。虽然之前我国还没有哪个产品直接因为碳排放均值过高而在外贸活动中受到损失或惩罚,但很快我们就可能看到这样的案例。这对于产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或许不全是“坏事”,优秀的企业理应提前应对并取得主动。

由于低碳的前沿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大面积地针对低碳产品的政策。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领域,产品包括电能、燃料以及外延意义上的汽车。同样可以预计的是,今后的政策面或产品对象将放大,并逐步行至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法制化的全面低碳时代。

低碳战略与低碳资产

国际大环境和人类的需求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优秀的企业家们必须前瞻性地规划、建立和实施低碳战略,同时要重视碳资产管理。

所谓低碳战略,就是以低碳作为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和无止境目标的宏观架构。低碳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使命与理念、产业结构与项目规划、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及其他上下游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与物流、产品服务与回收,企业文化与品牌传播、人才团队与规模控制、建筑节能与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与融资模式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进行低碳战略的整体规划和实践,实力有限的企业可以分阶段、分环节地先做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碳资产呢?一部分人把碳资产过于狭隘地、简单地对等于“CDM”(英文CleanDevelopment Mechanism的缩写,意为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跨界进行温室气体减排三种机制之一)资产了,也就是说只看到一个企业将可能在碳交易中获得的潜在效益。

实际上,碳资产是一个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这个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城市、地区,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民族,更可以对应于全球。全球碳资产的流通总量虽然在操作上很难量化,但在逻辑上是完全存在的。

从碳资产的定义来看,它不仅包含今天的资产,也包括未来的资产;不仅包括CDM资产,也包括一切由于实施低碳战略而同比、环比产生出来的增值。

举个例子:某大型发电厂通过技改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并将该排放值成功申请了CDM项目,这笔碳交易产生的资产,毫无疑问属于它的碳资产;而同时,如果该发电厂将厂区内的照明用具全部改装为低耗能率的优质节能灯,在扣除成本后而节省出来的电,虽然没有最后进入CDM项目,也是碳资产的一部分;另外,该发电厂通过和某科研机构携手,研发出碳封存技术,则该技术及相关设备也是该企业碳资产的一部分;如果该发电厂实施低碳战略,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并基于其各种社会影响和效益影响,股市增值或资产评估值明显上升,则该上升部分同样应作为碳资产来对待。

相对而言,欧美国家的很多企业在低碳方面走在了前头,但中国也有少数企业跻身与国际同步的行列。比如,江苏无锡的尚德集团便是采用了低碳战略而获得了巨大成功。

无锡尚德集团一开始便选择了太阳能行业,2005年,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2008年尚德公司成为气候国际组织的首个中国会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云席卷下,尚德也被推至风口浪尖,而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锐意推进绿色能源政策给尚德注入了巨大商机。这是尚德专注于低碳产业、坚持实施低碳战略、坚定地走低碳经济道路的必然性使然,它所收获的也是社会给它的反馈。

另外如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都是试水碳交易融资平台的金融企业。它们实施的低碳战略开拓了银行的经营品种,提升了良性金融产品,也给自己带来更好的产业影响、品牌形象和国际合作空间。

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站在低碳时代的中国企业该怎么办?这是中国的企业家将要或正在思考的问题。除了和业界进行深入接触或广泛交流外,关键问题就是决策或者叫“选择的痛苦”。不管是不是要全部转化为低碳企业、创造低碳产品,企业家都应形成低碳思维。低碳思维可以让企业随时应对政策环境与消费需求的转变,应对竞争中的挑战和机会。

低碳这一全球和时代的大潮流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企业的重新洗牌,中国企业也无法例外。无论国际产业进行怎样的资源配置,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要把低碳趋势当做好事来对待,也应尽量去分享这做好事。

猜你喜欢
资产产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新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