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雁
我家的窗台上有一个很特别的翡翠色的花盆,那是父亲的宝贝。尽管我们从北京到台安,搬了几次家,换了几处房,家里的一些花盆有的已经淘汰了,还有一些不小心打碎了,唯独这个翡翠色的花盆,父亲就像对一件圣物一样护持着它,总是放在最安全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小的时候我总想试图接近它,看看它是不是像传说中的聚宝盆,扔进一个一毛钱去,就会生出无数个一毛钱来。但每次都会遭到父亲的严正警告:“别碰坏了它,离它远点儿!”等到我逐渐地长大了、懂事了,终于知道这还真是一件圣物,这个花盆大有来头,它原来的主人竟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他的夫人康克清!
其实父亲曾经很不普通。当全国人民只能在电影或画像上瞻仰开国元勋朱总司令的时候,父亲就在总司令的身边,而且情如天伦!那是1961年全军选拔中南海警卫人员,当时正在大连旅大0352部队守备二师二团任参谋的父亲因为各方面技术过硬,在几千人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3名选入者之一,那年父亲才23岁。23岁的父亲英俊威武,仪表堂堂,根红苗正,在部队里练就了一手出色的好枪法。
父亲刚进中南海的时候被分到中央警卫团二中队任分队长,主要负责朱德总司令和刘少奇同志的保卫工作。当时老总和刘少奇同志住在中南海内的果园,也叫西楼。西楼又分甲、乙两栋楼,四周没有围墙,刘少奇同志一家住甲楼,朱总司令一家住乙楼。
刚到老总身边时,父亲发现老总话很少,以为他很严厉,便有些拘谨。但是有一天晨练的时候老总忽然走到父亲身边,微笑着对父亲说:“小王啊,辛苦了!刚到这里生活还不习惯吧?”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父亲开始有些语无伦次,因为他们中央警卫团有规定:只有首长主动和他们说话时,才允许他们回答,否则不可以主动和首长攀谈。
“报告首长,已经适应了!”
“老家是哪的?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报告首长,老家是辽宁台安的,家里还有父母兄弟。”
“哦,老人家的身体还好吗?”
“报告首长,父亲身体还可以,母亲已经瘫痪在床上十多年了。”
“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哪!”老总长叹了一声,又问父亲,“每月的津贴还够花吧,能补贴家里一些吗?”
“报告首长……”
“哎!”老总打断父亲,“不要老是报告报告的,我们聊家常嘛,又不是谈兵论战。有话直接说嘛!”
父亲腼腆地笑笑说:“是,首长。能!”
“能啥子嘛?”老总用浓重的四川口音笑问父亲。
父亲难为情地挠挠脑袋,补充说:“我……我是说,每月的津贴能给家里邮一些,家里的日子……现在……不太好过。”
“是啊!不太好过,不太好过啊……”老总拍了拍父亲的肩头,像是自然自语地感叹着,向前面走去。
从那次交谈以后,父亲便开始大胆地打量起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开国元勋了。这一打量,父亲惊奇地发现,在西楼办公的时候,老总穿的衣服上竟然打有补丁!有些衣服甚至打着不只是一块补丁,因为老总长年坚持练书法,有些衣服的袖口都磨成麻花了!已经是补的不能再补,看了叫人心酸。偶尔老总也会穿上很体面的衣服,那一定是要接见外宾了。只有那时老总才会换上他认为是最好的衣服,实际上那也是穿了很多年的旧衣服,并且是一回到家中就立刻脱下来。开始的时候,父亲觉得有些难过,甚至是心疼,那种说不出的情感只能让他越来越尊敬与仰视这位开国元勋。
每到春季,老总和夫人康克清就带领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在住房附近开垦的空地上种些南瓜、豆角、黄瓜、萝卜等蔬菜。但这可不是老总的闲情逸趣,这些通过耕耘劳作所得来的果实有着很现实的意义——减少开支,丰富餐桌。那正是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老总继续发扬着《朱德的扁担》的精神,用自己亲手种的蔬菜和杂粮,帮衬着即便是国家领导人也很微薄的供给,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平时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和学习,只有在周末,老总才允许女儿(朱敏)和儿子回家和他们吃顿团圆饭,并且餐桌上的每道菜几乎都是出自家里的那片小菜园。
老总夫妇对孩子们的要求甚严,有件事情给父亲的印象很深。老总有个外孙子小名叫窝头,机灵、顽皮得很。一次,正在读小学的窝头把学校的玻璃打碎了。老总听说后,狠狠地批评了窝头,然后让家里的阿姨拿钱去学校道歉并给予了赔偿。当时由于孩子们就读的学校离中南海较远,窝头就和院子里的几个孩子合租了一辆三轮车每天上下学。三轮车上面搭一个简易的凉棚,冬冷夏热,十分简陋。谁能想象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孩子就是享受这样的待遇!
老总生活很有规律,一年四季都按照军人的起居时间来要求自己。离西楼不远处,有一座当年疏浚中南海时挖出的淤泥堆积而成的假山,假山上有一小凉亭,大家都管这个地方叫“茅对斋”。每天早晨老总都要在这里散步、做操,老总做操的时候是自己边吹口哨边做操,一丝不苟。但是偶尔,这位军中威望最高、涵养最深的元帅,也有极具童心的一面。一次,父亲队里的河北战士齐根生回老家探亲,带回来几只小白兔,每只都那么可爱。战士们喜欢得不得了,就在茅对斋角落里围上了栅栏,砌上兔子窝,每天弄些树叶、菜叶和食堂剩下的青菜来精心地饲养小兔们。小兔们不负众望,长得很快,繁殖得也快,以每月一窝的速度递增,不久就变成了一个兔子大家庭。一开始大家有些担心,老总会不会不待见这些小生物?就有点藏藏掖掖的意思。终于有一天被老总发现了,老总居然孩子般地嘻咧开嘴儿,一脸的皱纹乐开了花。从此,他每天到这里晨练的时候一定会看看兔子们,搬个小马扎坐在那里喂兔子们一些青菜。而有时,他会一动不动长时间地静静地看着那个兔子大家庭,不说一句话。谁也猜不出他在想些什么?父亲说,现在想想,也许,他会穿越眼前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回忆起当年那些战火连天的岁月和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和战友吧!
有一天,父亲他们出去执行任务,回来的时候发现老总皱着眉,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想问又不敢问。良久,老总说话了:“小王啊,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飞来了几只乌鸦,偷吃了咱们刚出生的小兔子,真是可惜了!可惜了!”老总一边说着一边惋惜地摇着头。父亲曾说过,中南海的树特别多,所以鸟也多,从麻雀到老鹰,从彩鸟到灰鸽,什么都有,最多的是乌鸦,因为这里树多而且特别安静。“我们也看到了,真是可惜了!不过请老总放心,以后我们一定让哨兵加强巡逻,看好这些兔子们!”听了父亲这话,总司令舒了一口气,脸上有了笑意,说了一句典型的四川方言:“对头!”
现在该要说说花了——老总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养植兰花,是名副其实的爱兰如痴的一代名将。朱老总的办公室、卧室、甚至火车专列上都摆放着兰花。兰花素有四君子之一的美名,它清新飘逸的幽香、刚柔相济的叶丛、端庄素雅的风韵,历来为人们推崇和钟爱。冬天,老总把兰花搬到花窖里,由专门的花匠打理;夏天,老总就把兰花搬到门口的大花架子上面。兰花怕光,老总就用自制的竹帘为兰花遮光。每天早晨出门前,他必在兰花前驻足一会儿,摸摸这盆、看看那盆,有时还自言自语地和兰花说些话;晚上从外面归来,第一件事也是到他的兰花前转上一转,看看有什么新的变化。老总的前卫士长郭仁总是随身携带一把小剪刀,只要看到哪株兰花的叶子黄了,郭仁就会马上将渐黄的叶子剪掉。在老总家,兰花得到了最高的礼遇,如果兰花有心,那它们一定会幸福得不得了!我们现在都说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而在那时的老总家里,应该说,幸福像兰花一样开放!
父亲从1961年进入中南海,在老总身边工作了将近一年。1962年,父亲被组织安排到武汉高级步兵学校学习,结业后回到中南海,不再担任朱老总的警卫工作。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老总家里看一看、坐一坐。康克清大姐性格十分开朗,经常和父亲唠些家常,对父亲问寒问暖,一点没有总司令夫人的架子。1976年,父亲转业前夕,到老总的居住地和他们告别。那天恰好老总不在家,老总的现任卫士陈叔叔是父亲的好朋友,极力劝父亲留下来。正在这时,康克清大姐回来了,她亲切地招呼父亲:“小王,今天怎么有时间过来坐坐啦?”
父亲说:“康大姐,我要转业回地方了,今天特意过来看看你们,和老总告个别。”
康大姐有点惊讶,“什么?怎么要走了?留在这里不是很好吗?”她惋惜地咂咂嘴,思量着说:“要走了……我们一点准备也没有……这样吧,小陈,你去老总的房间,把老总那盆兰花搬过来,送给小王,留个纪念!”
父亲一下子怔住了,眼泪围着眼圈转着,呆在那里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父亲知道,老总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兰花,他的兰花轻易是不送人的!
康大姐发现了父亲的神态,走过来拍拍父亲的肩膀,笑着嗔怪一句:“这孩子……”
当父亲抬起头时,发现康大姐的眼睛也湿润了……
转业后的日子里,父亲和母亲视这盆兰花为宝贝,每天精心地侍弄着它。
一天,姐姐兴高采烈地从外面跑回来,兴奋地对父亲说:“爸爸,爸爸,刚才在家门口一位坐轿车的叔叔拦住我,说是要给我们很多很多钱,只要你肯把咱家这盆兰花卖给他!”
正在喝茶的父亲一点缘由都没有地勃然大怒,“啪”地一声蹾下了喝茶的杯子,茶几上的玻璃当时就被蹾得四分五裂。父亲对着吓得目瞪口呆的姐姐吼道:“这是花吗?这是你老爸的心!是命!有拿心和命换钱的吗?”
父亲还要说什么,被母亲拦了回去,母亲责怪父亲说:“看你把孩子吓的,孩子小,不懂事,你跟她较什么真儿呀?”
姐姐一头扎在母亲的怀里,抽抽嗒嗒地哭了起来。母亲捧起姐姐的脸轻声说道:“咱们怎么忍心卖掉这盆兰花呢?它就是用多少钱也换不到的呀!这盆花记载着我们和朱老总一家的深情厚谊,看到它我们就好像看到了朱老总和康妈妈!傻孩子,你说说全县、全省、全国那么多人家,想想看,谁家能有总司令的花?我们怎么舍得用它去换钱呢!”
1976年6月,这盆兰花突然渐渐枯黄,任凭父亲和母亲怎么侍弄也不见好转,到了7月初,它无可救药地彻底枯萎了。几天后的7月6日,突然传来惊天噩耗:朱老总逝世了!父亲和母亲泪如雨下,父亲仰天长叹:“我说这花怎么……怎么这样了?原来它有灵气啊,它知道总司令……它是跟着总司令去了呀……”
兰幽吐秀乔林下,
仍自盘根众草傍;
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
——这是1988年我国发行的特种邮票《中国兰花》上面印的一首朱老总写的咏兰诗。对于朱德总司令,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对于朱德总司令,他的战友聂荣臻元帅这样评价他:“他没有一点架子。在老百姓中,他是老百姓;在战士中,他是战士。”
对于朱德总司令,他曾经的身边卫士——我的父亲这样评价他:“那老爷子……”似乎不知说什么好,酌量了半天,对我说,“知道你爷爷啥样吧?对了,他就像你爷爷那样!”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