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摄影是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2009-11-26 09:17张一凡
当代贵州 2009年19期
关键词:王瑶京剧贵州

张一凡

贵州是让王瑶常常会想起的地方。(作者供图)

因为影展,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那里拿到了王瑶的手机号码。

“你好!”电话那头传来清脆圆润的声音,这就是王瑶。在她从容而平和的话语间。我知道了早在1983年她就作为北京市青少年采风团一员来到了贵州黔东南,当时只有13岁的王瑶拍摄的一组采風作品,被北京电视台看中,不仅把她的作品制作成专题片,还让她自己撰写解说词、配音。

“贵州,是我常常会想起的地方。”

见到王瑶时,是北京仲夏的黄昏。眼前的她优雅而平易近人。

她有着这样辉煌的背景:

5岁开始学习摄影,11岁在北京实验一小读书时拍的《穿着新制校服上学去》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奖。17岁当选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社长,同年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摄影作品曾先后获“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大赛”特等奖、“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金奖等30多个中外摄影奖顶,并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中国十佳摄影记者和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2007年,王瑶展出了她2006年以来拍摄的一组新作品《粉墨人生》,得到了圈内外人们的一致喝彩。

关于京剧的摄影,多年来大多是舞台摄影师在非演出时间导演出来的剧照。这些剧照呆滞、刻板,那种戏剧和人生社会的亲密关系也荡然无存了。王瑶说,京剧进入舞台灯光的帷幕之中,原有的情境已不再。成为现代化的、千人观看的剧场艺术,那些色彩绚烂的京剧行头和怪异的富于象征的脸谱,则凸现了和现代情境之间的冲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活文物和古代文明的象征性符号。于是,原来那种表演与欣赏互动共融于—体的欣赏方式被设施现代的剧场阻断了。这一本来亲和力极强的、中国式的戏曲艺术被煞有介事地改造成高雅的、高高在上的“戏剧艺术”。多数观众再也看不到京剧演员那些细腻丰富的面部表情,甚至再也无法欣赏旦角那美目盼兮的眼神流动了。

“我只想还原观众无法看到和感到的演员们的表演神韵。”一位在北京的朋友说,看了王瑶的展览让人返回了那种早已消逝的时光现场。

王瑶坚持图片是无国界的。2003年8月,王瑶在巴西圣保罗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这位年轻女摄影家镜头下的美国,引起了当地观众的极大兴趣。圣保罗州议会大厦负责人郑重提出议会大厦收藏她的一幅作品。“看来,语言不通,勿需文字,好的作品确实受到欢迎。”当时国内外媒体都这样评价。

从王瑶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王瑶的拍摄有“三重门”:一重来自和被拍摄者的交流,他们向王瑶敞开心扉;第二重是快门;还有一重是拍摄者自己的心灵之门。作为一个摄影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她说,摄影分为几个层面:一是用手拍,是指技术上很到位,可以拍出很漂亮的照片。还有一个就是用脑子拍,这样的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有思想深度、有内涵。最高层次就是用心去拍,调动个人很多的感情因素来拍,将摄影者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的感悟,通过拍摄反映出来。

摄影于王瑶是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邀请王瑶参加第二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专题参展没有任何周折,她爽快地答应下来,接着整理、编辑、刻盘、寄送,为了满足我的刻薄要求,图片的中英文说明都由她亲自提供,而关于展场的建议、布展的形态她都详细地介绍。

王瑶,工作着也美丽着。

猜你喜欢
王瑶京剧贵州
发现脑垂体瘤压迫视神经一例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王瑶式”表达方式
“王瑶式”表达法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