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沉重打击,据估计,1929年—1933年间,西方各国损失达2500亿美元。然而就在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大萧条之际,刚刚掀起建设高潮的苏联却逆势而上,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举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苏联抓住有利时机“抄底”西方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萧条让意识形态退居二线
自1921年结束战争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渡过难关,曾推行了五年的“新经济政策”。当时,西方各国一致对苏联采取敌视政策,在经济上严密封锁,防止任何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流向苏联。对苏联而言,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它的现代工业仍很落后,不但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等大工业更是一片空白。有关数据显示,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人畜来完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苏联还极度缺乏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劳动者的素质也不高。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苏联领导人意识到,如果不迅速实现工业化,这个新生的政权就可能面临威胁。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随后在1929年4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
恰在此时,随着华尔街股市的崩溃,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蔓延期间,这些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面临资本和商品严重过剩的问题。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它们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它们再也管不了什么意识形态的差异了。这无疑给了苏联大量低价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资金的机会。
苏联果断抓住机遇
为了抓住良机,1929年5月,苏联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下专门设立“外国咨询中央局”,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仅在1929年,苏联就同西方各国签订了70余个技术援助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1930年以后,苏联干脆直接购买成套设备或招请外资包建,快速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项目。到1931年,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个。
这一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例如: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由美国福特公司援建的……
据说,斯大林后来曾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感慨地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没有忽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苏联还将西方技术人员和专家当作引进重点。由于在经济危机中西方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因此他们纷纷接受苏联的聘请。1929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 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是1928年的5倍多和20多倍。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达到了6800人。在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居然先后有10万名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
引进的同时,苏联还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广泛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或搜集技术情报。仅在1929年1月至1930年6月的18个月中,就有1000多名苏联公民进入美国。为了获得宝贵的技术,苏联建立了全苏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它的海外分支机构,以及大量专业研究所,使情报工作系统化。
由于苏联的情报机构获取了比较准确的情报,并对西方的技术和工艺过程进行了高度细致的比较分析,因此能较好地消化西方技术。此外,鉴于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苏联还利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有利地位,先后从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
成就中存在不足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苏联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大萧条时期最大的赢家。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初步建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当西方世界陷入经济危机时,社会主义的苏联却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这令苏联获得了广泛赞誉。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从苏联回国后就发表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更有趣的是,当时美国许多失业工人纷纷到苏联驻美使馆前排队领取签证。事实证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大举“抄底”的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1933年,苏联的官方媒体宣布:“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不过,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苏联的这次工业发展高潮仍留下了不少遗憾。比如,由于人才培养不足,许多新建成的大型企业因缺乏管理和技术人员而限制了生产能力。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932年3月一期工程投产时,每天才能生产3台拖拉机。另外,虽然苏联在短时期内依靠进口外国设备发展了重工业,但在一些高端技术上仍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许多产品都不得不倚赖进口。更致命的是,由于过分重视重工业建设而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苏联经济出现了城乡差异大、工业与农业不协调发展的局面,所有这些以后都成为了影响苏联国运的不利因素。▲
图为苏联借助西方设备与技术建成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
南 庄
利用危机打破西方封锁 吸纳技术增强工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