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岩巍
[摘要]配音译制和字幕译制是影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式,一个国家对于引进的影片翻译以何种译制方式为主取决于多种因素。而影视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领域,我国对此的研究还十分不足。在数字媒体高度发达以及国外影视剧在网络广泛传播的情况下,研究受众这一因素于影视翻译方式,并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选择相应的翻译方式,可以促进我国影视译制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视翻译;配音译制;字幕译制;受众
一、前言
电影传人中国后,中国译制片的雏形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前(1937)观众通过“译意风”(装在座位上的耳机)中粗糙的同声翻译或是银幕上简单字幕的帮助大致了解剧情,到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厂前身)译制完成了新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又名《一个普通的战士》),译制片便成为了中国广大观众欣赏西方影片的主要形式、成为了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配音译制是当时主要的翻译方式。“但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译制的电影来源较窄,数量亦不大。更由于电视未普及,故其影响面较小。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放宽了影视片的进口,加之电视机逐渐进入千家万户,译制片的观众即十倍百倍地增长”(钱绍昌,2000)。如今数字媒体高度发达,美剧在网络广泛传播,“影视艺术仍然是当今社会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化娱乐形式,在全世界拥有为数众多的观众群体”(彭吉象、胡智锋,2004),并成为“一种文化事业,一种经济产业,一种艺术创造形式,一种大众娱乐方式”。根据CNNIC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首超全球水平,网民总数已接近3亿。大量的美剧等外国影视剧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潮水般涌入中国。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使得字幕翻译成为主要的网络影视翻译方式。
网络等媒体的迅速发展势必影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比如《疯狂主妇》这部网络热播美剧由央视以最快速度引进,外界在播出前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疯狂主妇》属于典型的美国黑色喜剧,时髦亮丽的家庭主妇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很有可能会掀起一股追看热潮。但做客央视8套的《疯狂主妇》却以极低收视率创下了海外引进剧之“最”。除了收视不佳之外,收获更多的是非议,配音不当、删剪不当以及三集连播安排欠佳更成为砸向央视版“主妇”头上的三大板砖。为什么网络的热播剧经过配音译制后,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却失去了大批忠实的观众?笔者认为,受众是导致一些影视译制片收视不佳的首要原因,在多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受众是选择影视翻译方式时应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影视翻译的方式
译制片是剧本翻译、配音演员、译制导演等多方集体创作的结晶,至今理论界对于电影译制片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多年的影视创作实践赋予了译制片丰富的理论内涵,业界对相关的概念给予了认可,如《世界电影百科全书》对“影片译制”作了这样的定义:“把影片的语言部分从母语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创作过程。”制作时先将原版影片的对白译成另一种需要的语言;再由配音演员按照原版片画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真的语调、口型,录成一条对白声带:然后与原版片的音乐、音响效果声带混录后成为一条完整的译制声带,用以印制供放映用的拷贝。从语言存在方式的角度看,影视翻译分为字幕译制和配音译制。字幕译制片就是在原版电影画面的底部叠加上中文字幕,字幕的文字内容与人物的对白或画外解说员的解说在时间上同步。加字幕是最简便的影视译制方式。不必对原来的电影做任何改动,既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又保持了电影的完整。但缺点是观众看字幕时会影响欣赏画面,难免顾此失彼,此外,用文字语言代替声音语言,丢掉了语言的动态美和生动性。配音译制片指用口头语言为影片里的人物或画外解说员配音的译制片。配音译制片的生产制作比较复杂,对脚本翻译、配音表演、录音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相对于字幕译制片,配音译制片更加完美,有更高的审美欣赏价值。译制片配音是在原有电影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翻译、配音表演、录音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对于影视翻译方式的选择,国外学者的观点十分值得我们借鉴。Baker认为一个国家到底主要采用哪一种译制方式,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制作费用、相关技术水平的高低、本土观众的文化水准、对外语的兴趣、本国的文化开放程度以及本土电影业的发达程度等等(转引自董海雅,2007)。在美国学者Danan看来,这一选择其实早已跨越了经济因素。因为配音译制是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同上)。电影电视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外国译制片。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朗朗上口的经典配音至今仍然在观众心目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进入2l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和各国间文化交流的增多,这种交流方式愈发显得重要。但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我国对于影视的研究还十分不足,正如钱绍昌教授所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反映在大学里有关课程之开放、学术刊物上有关论文之发表、学术团体中有关组织之建设等等方面。均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2000)。面对全球文化市场上强势的西方文化产品,必须针对不同的电视、电影和网络媒体的受众分流采取合适的译制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国引进国外电视片的目的,帮助我国人民了解真实的外部世界、帮助我国电视工作者了解国外电视片的现状和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刘习良,2008)。
三、以受众为中心的影视翻译方式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信息的最终接受者。受众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所谓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做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相同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新浪网曾经举行过一次关于海外影视收视习惯的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在参与调查者中高达69%的人偏向于观看带字幕的原版片。在该次调查中,对于观看国外电影途径一栏,有61%以上人次选择了网络下载,其次分别是光盘(58.8%)、电影频道(38.9%),而选择电影院的仅占20.8%(包晓峰,2009)。另外,根据人民网北京2009年3月9日电(记者朱丹),全国人大
代表、重庆广电集团总裁李晓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数字化、网络视频和卫星直播等因素将分流传统电视50%的受众,对电视产业的冲击相当大,其中网络视频将分流12%至15%的电视受众。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受众人数、受众的喜好和受众的年龄以及受众的文化水平决定着影视翻译的方式,电影和电视媒体应该围绕这几个因素采取合适的翻译方式。
四、四点建议
1适合青少年和儿童观看的影片应该采取配音译制
一是由于儿童这一受众阅读能力有限,而影视语言具有瞬时性,要通过字幕了解详细的剧情会影响受众对于影片画面的欣赏,同时也缺少对原汁原味声音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配音译制是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有利于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近年来创下良好收视率的影视片如上海译制片厂译制的《哈利·波特》,以其精彩的配音吸引了无数大中小学的学生,其中也不乏成人;配音版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一播再播,每次都创下不错的收视率;何炅、谢娜献声《美食总动员》以其性格甚至外形酷似的配音赢得了观众:在北美上映并取得票房佳绩的梦工厂动画大片《马达加斯加2》被引进中国,这一部分账大片由长影配音译制后的再一次成功,更说明受众是决定影视译制方式的基本因素。
2画面壮观的影视片应该采取配音译制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电影在文化输入中的优势集中体现为它的可视性和示范性。电影中的场景、道具、美工、服装等都是对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真实视觉的再现,所以对画面壮观的影片采取配音译制会满足受众对画面的欣赏要求,同时也达到了影片制作人要通过画面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如美国的公路大片和西部片一样含有丰富的文化,是好莱坞重要的电影题材之一。《完美世界》(A PerfectWorld)、《雨人》(Rain Man)、《荒野大飙客》(WildHogs),以及《末路狂花》(Thelma&Louise)等著名的美国公路片,如此配音译制将有利于观众欣赏片中壮观的景致,领略异国的文化。但如只是字幕翻译则会影响受众在感观上的积极参与,这一点我们从菲斯克(J.Fiske)对文化的定义可以有所领略。菲斯克(J.Fiske)曾把文化定义为特定社会中社会意义的生产和流通,这种生产和流通既依赖于文本提供的意义框架和空白,又依赖于读者或观众积极的参与和创造。因此,受众与文本的关系必然十分复杂。由于受众千差万别的社会特征,必然会产生千差万别的“生产性文本”。所谓文化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积极过程,就是在这种互动中显现出来的(单波,2002)。
3灾难题材片适合字幕翻译
观看灾难题材的影片时,受众所关注的是灾难来临时事态的发展,而原声影片中背景声音和原声足以让观众在大致浏览字幕了解剧情的同时去感受灾难的可怕、领会环境保护之必要。视听文本并不是只是建立在单一的语言文字上,而是建立在由图像、画面、声音、色彩、对话等特殊符号组成的电影语言之上,如果配音译制必然会不同程度削弱原声的感染力。
4网络热播连续剧不宜配音译制(适合儿童观看的除外)
网络热播的影视剧极大地冲击了电视的收视率。电视台购买独播剧一般要花很多钱。一集要100万左右。每天晚上播3集,结果第二天网上全都有了,通过网络不同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观看时间。这样,电视台花巨资购买、又花大量人力和物力译制的影片,往往由于播出时间的相对固定性造成收视率低。所以,《疯狂主妇》的译制收视率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翻译的技术层面,而是忽视了译制的社会因素,例如播放时间滞后。另外。这一影片虽然是围绕家庭主妇展开剧情,但却是一部深受高校学生和中年以下的受众所喜爱的影片,这一受众群体英文水平较高,地道的、具有感染力的剧中人物言语可以使受众融入影片。笔者认为上海电影译制厂要不惜成本对此片重新进行配音,应该慎重考虑受众这一因素。
5经典的文化和历史题材大片适于配音译制
众所周知,这类影片中往往通过剧中的经典台词吸引受众,受众期待从片中领悟更多的人生真谛。如向隽殊的《复活》《人证》、孙敖的《蝴蝶梦》、陈汝斌的《舞台生涯》、尚华的《虎口脱险》、乔榛的《魂断蓝桥》、丁建华的《茜茜公主》、刘广宁的《生死恋》、童自荣的《佐罗》、曹雷的《非凡的艾玛》等,观众深爱那些银幕背后的角色配音,甚至这些影片中的许多经典台词,人们都早已烂熟于心。影视折射人类的生活,同时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五、结语
影视剧是一门“有形有声,形声融合”的艺术。影视剧的受众欣赏影片时除了用眼睛看,同时还用耳朵听,视听结合。影视翻译不仅要遵守一般的翻译原则,还要考虑受众这一重要传媒的接受者。每位观众都是影视片的受众,充分满足受众的健康心理需要,是译制片工作者的责任。但不能片面地为满足受众而粗制滥造地大量译制影片。目前,因为受众分流情况严重,电视、电影虽不是最强势的媒体,但同时也要看到有许多网络影视翻译组,如伊甸园字幕组、人人影视字幕组和猪猪字幕组等这些民间自发的翻译组织,其网络影视翻译在技术层面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网络影视剧字幕翻译存在的问题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只要研究受众与影视翻译,在高校设立影视译制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影视艺术和跨文化传播等多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翻译以及影视节目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了解配音、编导、制片等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并立志从事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翻译制作工作的翻译人员,影视译制仍将是“朝阳事业”。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
[2]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A],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69-70,
[3]董海雅,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J],上海翻译,2007(01)
[4]刘习良,电视译制片的重要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zl),
[5]包晓峰,影视翻译的网络化存在[J],电影文学,2009(04),
[6]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