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解读普希盒的鬼怪小说

2009-11-26 03:14韩静池孙丽新谷兴亚
电影文学 2009年14期

韩静池 孙丽新 谷兴亚

[摘要]这是一部普希金口授的鬼怪小说,作品描绘了一个凄清而诡异的“魔鬼之恋”的爱情故事,作者借写鬼怪揭示金钱对贵族社会的控制及对人性的毒害。普希金对这种题材的成功尝试,激发了他开创散文体小说的欲望,并奠定了他在俄罗斯文坛上的独特地位。这部散文体小说的奠基之作是研究普希金的重要资料,极具学术价值。

[关键词]浪漫手法;散文体小说;奠基开拓

署名普希金与B.n.季托夫合著的短篇小说《瓦西里岛上的幽静小屋》(以下简称《小屋》)。我们还没有看到过这部小说的汉译本,也还未发现有中国学术界的相关评论。该小说最初发表在丛刊《北方之花》中,署名为季特·科斯莫克拉托夫(B.n.季托夫)。后来他曾讲起过这篇小说创作和发表的经过:

“从严格的历史意义上说,它根本不是科斯莫克拉托夫的作品,而是普希金的作品。有一天深夜,普希金在卡拉姆辛家讲述了这个发生在瓦西里岛上的可怕的鬼怪故事,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毛骨悚然……魔鬼符号666,一掷数百灵魂的鬼赌徒,个个都把角隐藏在高高的假发下面……所有这些虚构的细节与主要情节都属于普希金的创作。科斯莫克拉托夫当时在场,他回到家里,几乎彻夜未能入睡。稍后,他凭记忆把它写到了纸上。但他不想违背旧约中‘勿盗窃的戒律,就拿着笔记本,找到普希金,说服他从头到尾听了一遍。科斯莫克拉托夫采纳了普希金的许多修改意见。这些修改他至今仍难以忘怀。后来,在杰利维格再三要求下,他把它交给了《北方之花》。”

小说基于普希金讲的故事,形成文字后又遵照普希金的意见进行了加工与修改,甚至诗人还可能亲自润色。当时科斯莫克拉托夫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文学上毫无建树,编者发表这篇小说看重的也是普希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1965年在莫斯科出版的10卷本《普希金全集》第三版则将其作为附录收入。这是他成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散文体小说创作的奠基之作。现对普希金创作《瓦西里岛上的幽静小屋》进行了如下解读。

一、凄清而诡异的爱情故事

当时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讲诡异的超自然的故事很流行,普希金把讲这类故事当成献给贵族时尚的贡品。然而,听众当中却有人在这些幻想故事中发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于是就有了这篇小说。

《小屋》译成汉语约18000字,其基本情节是:

下层贵族青年帕维尔有时候去拜访远亲韦拉小姐与她的寡妇母亲。她们居住在彼得堡瓦西里岛上的一座幽静的小屋里。他与韦拉互有好感。帕维尔在娱乐场上结交的富有朋友巴托罗缪强求帕维尔带他去拜访这母女二人。帕维尔因为在野游中经常接受巴托罗缪的资助,只得答应他的要求。巴托罗缪受到寡妇老太婆的热烈欢迎,从此成为这座幽静小屋的常客。后来,巴托罗缪主动带帕维尔进入了伯爵夫人N·的圈子,帕维尔爱上了这位寡居的年轻贵妇人。不久,帕维尔因为法语讲得不够好在伯爵夫人家里受到奚落,不肯到那里去了。当他再去瓦西里岛上的幽静小屋时,发现巴托罗缪与韦拉已经相爱,他与巴托罗缪则成了情敌。帕维尔想报复巴托罗缪,不料他根本不是巴托罗缪的对手。被打得昏了过去。伯爵夫人N·很快来信,称这是一场误会,约他见面。然而帕维尔夜间赴约时却受到神秘力量的戏弄与恐吓,被抛弃在市郊的雪地上。帕维尔回来后一病不起。帕维尔刚好一点,韦拉家的女仆便找到他。请他赶快去救小姐。原来,巴托罗缪弄昏了韦拉的母亲,向韦拉求欢不成,恼羞成怒。便撕下伪装,露出了魔鬼的凶残面目,对她施以暴力,并引发了大火。小姐昏了过去,瓦西里岛上的幽静小屋被彻底焚毁。韦拉被老女仆救了出来。韦拉在帕维尔的陪伴下暂时居住在好心肠的神甫家中,不久便在悲痛与懊悔中死去。帕维尔也离开首都,回到了偏远的乡村,变得疯疯癫癫,壮年早逝。

二、重要而难得的创作契机

《小屋》实际上是普希金从事散文小说创作的重要契机。普希金首先是作为诗人登上文坛的。19世纪20年代末他已经稳居俄罗斯诗坛盟主的地位。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已经基本完成,但他还未创造过一部完整的散文体小说。俄罗斯文学此时在散文方面还是贫乏的。普希金曾抱怨说:“我们的散文还很少被研究,以至于在简单的书信中我们还被迫去创造一些同句来表达‘最普通的概念。”此时的俄罗斯文学正在酝酿一场新的突破,时代在呼唤散文小说大家。这个奠基开拓的重担就历史地落在了普希金的肩上。这对于普希金来说也远非轻而易举。西欧一些作家自然就成了普希金学习效法的对象。特别是从英、法、德等国的小说中他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在《小屋》中可以明显看到普希金创作思想发展的轨迹。19世纪20年代,俄国上流社会中流行讲述鬼怪故事。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普希金对鬼怪小说一贯有浓厚的兴趣。不过,他主要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人与世界,对命运与爱情,对罪与罚的思考。这个“魔鬼之恋”的故事凸显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普希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最终引出了文学名著《黑桃皇后》的诞生。

在《小屋》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法国作家雅克·卡佐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卡佐特是一位共济会会员,神秘主义作家。在普希金的藏书中发现有他的中篇小说《恋爱中的魔鬼》的俄文译本,又有法文原著。后来普希金曾试图就这个题材自己进行创作,构思过一部中篇小说《恋爱中的鬼》,但没有写成。不过,普希金的构想最终还是实现了,然而却是以他意想不到的形式。德国作家霍夫曼的《赌运》也曾对普希金的小说创作产生过影响。普希金在皇村学校学过六年德语。《赌运》通过一桩桩离奇的赌博事件揭示了金钱对人性与家庭关系的败坏。用浪漫主义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非一定水火不相容。从《小屋》到《黑桃皇后》,我们可清晰地看到普希金发现并提炼生活素材的过程。

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屋》的情节神秘、怪异甚至恐怖,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被称作巴托罗缪的鬼与落魄贵族青年帕维尔争夺少女韦拉。巴托罗缪依仗的就是他的金钱。帕维尔经常接受巴托罗缪的金钱帮助,而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把这个鬼引进韦拉的家。鬼借助金钱把韦拉的母亲哄得晕头转向,取代了帕维尔在她们母女心目中的地位。金钱与魔鬼相结合,在彼得堡贵族社会中所向披靡,最终使得瓦西里岛上的那座幽静的小屋化作灰烬,韦拉的母亲葬身火海,韦拉和帕维尔也先后郁郁而终。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部鬼怪小说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揭示了金钱对贵族社会的控制及对人性的毒害。

混迹于上流社会,周旋于达官贵人中间的诗人,其实头脑是清醒的。这个思想,在《黑桃皇后》里表达得就更具现实主义的力量了。俄罗斯化了的德裔军官格尔曼贪婪无耻,为探得保证赌赢的奥秘,他不惜准备去做87岁老太婆的情夫,甚至心安理得地杀人。而伯爵夫人年轻时嗜赌如命,现在已年近九旬,行将就木,却依然浓妆艳抹地出

入舞厅。一位在金钱的诱惑下几乎成了魔鬼。另一位则一味追求享乐近似老妖婆,二者何其的相似!这部小说无疑是他开创散文体小说的重要步骤,也是他成功创作现实主义小说的前期准备。

《小屋》中的韦拉是一位“心地单纯”的姑娘,处处惟母亲之意见是从。然而,一旦她认清了巴特罗缪的魔鬼真相,就毅然决然地与之决裂。她已经初步具备了俄罗斯姑娘正面形象的雏形。《黑桃皇后》中的丽莎维塔则进一步发展为一个虽有失误,但仍不失为一位纯洁可爱的俄罗斯姑娘的形象了。

四、冷峻而阴森的环境描绘

《小屋》的开篇用客观冷静的笔调介绍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个凄清、荒凉,乃至阴森森的氛围。与整个故事的情调相辉映,显示出了普希金高超的叙事艺术。“瓦西里岛……北岸则面对着彼得岛,像一把长长的镰刀。深人烟波浩淼的海湾。离北岸越近,石头建筑越稀少。它们逐渐让位于一座座小木屋……最后正规建筑物完全不见了,你已经走在大片大片的菜园子旁边。菜园子左侧则是小树林。你继续向前走,就会来到最后的一片高地,这里孤零零地点缀着一两座平房。再有就是几株树……再远处就是草地,它像沼泽似的泥泞,这已是海滩的组成部分了。夏天这些地方空旷寂寥,一到冬季就更不用提了。草地、大海以及遍布对面彼得岛上的针叶林,全都被白茫茫的雪堆覆盖,宛如一座座坟墓。”这种冷峻而苍凉的基调和凄清而阴森的环境描绘,被后来的布尔加科夫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进行了极其相似的模仿。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梦境中凄凉的景象与孤独的气氛,与普希金小说《瓦西里岛上的幽静小屋》当中的一段所描述的景色很相似。小说中写到“……你走过一大片被隔绝在小树林之外的菜园,它引领你走向惟一的一座山丘。一两间孤零零的屋子以及几株树,成为山丘上惟一的点缀;荨麻与龙芽草高耸地立在沟渠上,将山丘与阻挡海水倒灌的围墙阻隔开来。更远的地方覆盖着草地,这片坐落在海边的泥泞草地,像是一滩沼泽。夏季,这些人烟荒芜的地方透露着哀伤的气息,更遑论当冬季来临时,掩盖着彼得罗夫斯基岛对岸的草地、海水以及松林,全都埋葬在灰色雪堆中像是死亡了。”文句中的某些元素,例如,小屋子、河沟、菜园、孤零的树等,同样在玛格丽特的梦境中出现过。

五、简洁而明快的语言艺术

《小屋》的叙事已经初步具备了后来在《别尔金小说集》中的语言特征:简洁、朴实、明快,避免使用多余的修饰语,极善于使用动词,使笔下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例如,帕维尔报复巴托罗缪时有一段描写:“他狂暴地扑向情敌,想当场杀死他。不料,这时他感到胸口上遭到了一记重击,突然喘不过气来了。他并不感到疼痛,却失去了知觉。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倒在对面的墙角下……”普希金在原作中一连串用了八个动词——扑向、杀死、感到、喘气、失去、醒来、发现、倒在,这像一组快镜头一样,展现出一幅具体、生动、形象的艺术画面。这种语言艺术为他后来一系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创作成功地奠定了重要的语言基础。

六、结语

《小屋》是研究普希金的重要资料,极具学术价值。也可说是普希金在小说创作中的一段重要足迹。从中可以窥见普希金创建俄罗斯本民族文学的艰难历程。

[参考文献]

[1][俄]杰利维格A.N.俄罗斯生活中的半个世纪[M],莫斯科,1929,

[2][俄]安·彼-凯恩,回忆录,日记,通信[M],莫斯科,1974,

[3][俄]安·阿赫玛托娃,关于普希金,文章与札记[M],列宁格勒,1977,

[4][俄]卡普斯金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