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平 杨薇薇
[摘要] 《录取通知》(Accepted)是一部美国好莱坞的青春校园影片,影片所追求的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讲述人类要如何合理善待并利用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这部影片具有幽默、简洁的语言特征,并且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美国俚语,了解本部影片的语言特征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以及当今美国青少年的思想状况。
[关键词]幽默;简洁;俚语;修辞
一、剧情介绍
连续被八所大学拒收之后,正面临高中毕业的Banleby被升学的压力逼到了一个死胡同里,他再也不能用他独有的油腔滑调来得过且过地过日子了,这个整天处在浑浑噩噩之中的学子一直质疑美国的教育系统和社会法则是否合理,可是事到如今,他却不得不面对“另类”所带来的后果:没有一所大学肯向他敞开大门。如此可怕的现实令这个刚刚年满18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备感忧心,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上帝遗弃的可怜虫,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想招自救……
Bameby认为,无条件进入大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创建一所——至少可以应付父母那一关。在他那有点神经质的好友schmder的帮助下,再加上其他几个和Bartleby一样没有大学肯接收的同学的出谋划策,他们终于在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里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南方哈蒙工业大学,简称“s.H.I.T.”。学校所有的规则、课程以及完整的教学体制,都由这些所谓的“创办人”自己制定,而且,他们并非这所学校仅有的几个学生,在“任何人都能来上学”的旗号下,越来越多被大学拒收的高中毕业生被“录取”到这所新学校中,至少他们在精神上成了这所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但同时他和朋友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诈骗罪”,他要如何摆脱这一难题,好让自己免除牢狱之灾呢?
二、影片片名的含义
影片的片名是Accepted,中文译为《录取通知》。在美国如果被大学录取的话,录取通知书上就会有如下内容:
Dear xxx,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acceptance to XXX University...XXX University
这里“accepte d”在社会中有着两种深刻的意义,第一种当然就是“录取”,而另一个潜在的意义则是“认同”。有时候,“录取”可能只是你在人生岔路上的一种选择,但“认同”才是你殊途同归的最终方向。当然,想要“认同”,被接受是首要的,代表着一种自我的肯定,可重要的是,这并不能决定你是谁,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不能决定你将来在社会上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然而,这些观念却支配着大学教育。
《录取通知》就传达着这样一种“认同”的观念,与目前年轻人在传统教育中被教授的知识完全相悖,然而影片并不是想批评现有的教育体系。而是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如何让大学生活适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以,当你将影片的主题概念简化。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道理:认同别人,但最重要的是认同自己。“认同”那些属于传统概念中的失败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胜利,这样一部被概念化的影片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启示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如何去善待并合理利用。
三、影片的语言特点
1幽默的语言风格
美国电影以幽默的语言而闻名,这部电影也到处充满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话语大都简短、实用。例如:
(1) Bartleby- Hey, Schrader, do you know any places uphere near Harmond we can rent?(施瑞德,你知道哈蒙学院附近有什么地方可以租的吗?)
Schrader-Oh, yeah, I do, actually. I carry around a listwith me all times of abandoned buildings for fake colleges. (是的,我知道,我总是携带废弃房屋清单专门伪造大学用。)
因为施瑞德不赞成巴特比想要伪造一所大学的想法,因此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 Bartleby- Schrader, what the hell was that?(旋瑞德,怎么回事?)
Schrader- Urn, this is embarrassing.(呃,真丢脸。)
Bartleby - Are you kidding?(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Schrader - It would be really cool if you guys wouldn't tellpeople I scream like, that.(如果你们不告诉别人我尖叫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我会非常感激。)
施瑞德在空屋中看见了一个假人吓坏了就尖叫起来,声音之大让大家觉得很奇怪,施瑞德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用自嘲的口气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2简练的语言风格
这部电影继续承继了好莱坞青春校园片的一贯清新的风格,语言简练。例如:
(1) Bartleby - Is that true? Why'd you - why'd you getfired ?(真的?他们为什么开除你?)
Glen-I got fired for making a shrimp slushee.(因为我把虾做成了虾泥。)
Bartleby -That's disgusting. See? Why do you do that,pal?(呃,真恶心,你为什么这么做?)
Glen - Cause I was hungry and thirsty.(因为我饿了,还有点渴。)
Bartleby - Oh, God.(哦,老天。)
3美国俚语
本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美国俚语。俚语是指一般用于朋友、同事或某一阶层人士的惯用语,但不适用于好的写作或正式场合的字词。通过对这些俚语的了解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例如:
(1)Schrader - You know, like, I don't know, getting bus-ted for identity fraud.(比如,因为伪造驾照而被逮住。)“huat”v.
(2)Bartleby-No,I'm not huffing,Morn,I'm not stoned,I'm completely fine,(不,我没有吸毒,妈妈,也没有喝酒,我完全正常。)
“stoned”形容词,美国俚语“烂醉如泥的”。
(3)Bartleby's father-Okay,cut the trap,Bartleb,(那好,收起你那套吧,巴特比。)
“crap”本意是“排泄物”,在美国俚语中的意思是“苯话,不愉快之事,无用之物”。
(4) Uncle Ben-Listen, you insolent little snot, there are
kids right now in Asia who are sewing your stupid shoes together,so that their family can have a bowl of rice to eat tonight.
(听着,你这个傲慢无理的小屁孩,此刻在亚洲,很多小孩正为你缝制该死的鞋,好让家人今晚能吃上晚饭。)
“shot”的本意是“鼻涕”,作为俚语的意思为“高傲的人,目中无人的人”。
4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用于特殊效果,失去其惯有的或字面意义的词或短语。本部影片的语言中也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最常见的就是比喻。有些词的比喻意义已经固定下来成为常用的意思。例如:
(1)Baltleby-I just have to spin it and put in terms theycan understand,(我只要稍微耍点小花招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
“spin”的本意是“纺线,旋转”,在这里用于比喻意,即“编制,撰述(故事)”。
(2)Baltleby's mother-Are you huffing?(你是不是吸毒了?)
“huff”的本意是“吹气,喷气”,比喻意思是“吸毒”。
(3)BanIeby-That sucks,What ale you gonna d0 now?(太过分了,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suck”的本意是“吸,舔”,在影片中的比喻意是“做得过分、糟糕”。
(4) Bartleby-Oh, sorry, sorry. No parents allowed pastthis line. It's part of our philosophy here at South Harmon. Weneed to mold your kids into individuals, and the first step is tosever the ties of the parent - child relationship.(哦,对不起,家长只能送到这里,这是咱们学校的规矩。我们要让你们的孩子独立,第一步就是切断家长和孩子的这层关系。)
“sever”的本意是“割开”,比喻意思是“断绝,终止某种关系”。
四、结语
《录取通知》讲述了一个表面看似非常荒唐可笑的故事,然后荒唐背后,却是一群勇敢的年轻人不按常理出牌,将社会标准和对未来的期望重新定义,改革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在影片中,他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些完全游离在常规人群之外的另类分子。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懒惰”,但却勇于改变现状,为自己的未来抗争,Bartleby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常常以退为进,以逃避家庭作业和课业压力为己任,可是一旦被逼到进退两难的境况里,他就努力寻找自救的办法,并以成功告终。
影片正好质疑了那些在社会大环境下已经形成的某种错误观念: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大学生涯,才是未来会成功的前提?现在,“考入大学”对于人们来说,似乎已经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而是单纯地变成了某种机械的行为,而我们也认为那些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人,要更有想法一些,更有才能一些……影片的灵魂之处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刘虹会话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