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丽
[摘要]色彩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造型元素,表面看只是为影片内容服务的艺术表现手段,即“形式”。但这种“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体现着导演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追求。影片的导演充分利用色彩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在色彩的选择与创造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电影语言;色彩
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情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感情,它不同于一般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形式”就是作品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即纯形式。在这里,贝尔将艺术作品的形式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即“有意味的形式”。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但从一个角度我们看到了艺术作品的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门运动的时空转换的视听艺术,电影是通过独特的“形式”——电影语言。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发哲理。电影语言,包括影像、声音、色彩、蒙太奇等,表面看只是为影片内容服务的艺术表现手段,即“形式”。但这种“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体现着导演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追求。
早期的电影不仅是无声的,而且是黑白的。1935年,罗本·马莫里安的《浮华世界》问世,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诞生。从此,电影告别了黑白两色,走进了五彩斑斓。色彩成为电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造型表意元素,被电影艺术家们所关注。
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前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1969年创作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1972年,被前苏联功勋导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是一部反映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影片。与常见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充满雄性阳刚之美的战争影片不同,它讲述的是五位性格迥异的年轻女战士为保卫祖国而殒命沙场的悲壮而凄美的故事。
导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把色彩放在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位置,在色彩的运用上独具匠心。落差极大的黑白、彩色画面随时空而不断变化,将影片制作成彩色片与黑白片的混合体:用冷色调的黑白色来描写战争,用变形的暖色调的彩色来写女战士的战前生活,用光彩夺目的橘红来描写战后生活。这种高反差、强对比的色彩,交相辉映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以独特、创造性的电影语言,展示着象征美好、希望、生命的女兵被代表丑恶、绝望、死亡的战争所毁灭的过程。从而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悲痛与震撼。
通常看来,色彩作为电影美术的一部分,主要是为场景布置服务,是一般的“形式”。然而,该片的色彩非常“有意味”。作为抒情与叙事的重要载体和独特的审美意象,它承载着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展示人性的重任。更重要的,它与观众在生理感官、心理情感、美学意蕴层面上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是该片的非凡独特之处。
一、生理感官层面
科学实验表明,人的生理感官对色彩有一种天然的反应,甚至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情感的体验。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对此感同身受:“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影片中,奉命回部队送信的丽莎在沼泽地被淹没,在她告别人世的一瞬间,黑白画面的沼泽地突然转化为色彩清丽的蓝天白云,丽莎的面孔,从黑白片、低照度、粗粝的战争环境直接切换到彩色片、高调摄影、梦幻一般的和平场景。彩色画面中,迷人的丽莎披着漂亮的头巾,以最鲜美的形象与准尉瓦斯科夫进行着超越时空的生死告白!随即,相信“幸福也许明天就到来”的丽莎消失了。另一个女兵丽达战前有一个温馨美满的三口之家。画面中,在纯净温馨的氛围里。丽达与爱人相拥而眠,突然枪声骤然响起,画面被铺天盖地的血红色笼罩,朝她微笑着的丈夫永远消失在猩红之中。这种色彩的不断转化,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撞击着他们的心理情感。
二、心理情感层面
色彩与人的情绪、意识、心理紧密联系着。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曾经指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张艺谋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影片用五彩缤纷的亮色表现女兵们美好而浪漫的战前生活。丽达是影片中惟一成为母亲的女兵,她温柔善良,爱丈夫、爱儿子、爱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冉妮娅的父亲是将军,她热情奔放,敢于冲破世俗,与已婚的团长相爱。明媚的阳光下,她与情人在林海雪原上策马扬鞭,一头金发随风飘荡;索妮娅是一个喜欢读诗的犹太女孩,她浪漫多情,美丽的校园、宁静的教室,充满动感的溜冰场,留下她与心仪男生的身影;丽莎是森林的女儿,她沉稳内向,生命力旺盛,爱上一个从城里来的男人,并与心上人有一个美丽的约定:嘉丽娅是一个不到17岁的少女,她幻想成为童话王国里的灰姑娘,和自己的“白马王子”一起荡秋千……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幸福祥和的生活环境,令人神往、陶醉。然而,这美好的一切都被战争毁掉了。影片用黑白色调来表现女兵们的战争生活,美丽的“孔雀”在黑白画面中失去了色彩。“色立乎异,则相得益彰”当观众的视觉在落差及极大的黑白与彩色中转换时,其内心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在感情上更激起对战争的憎恶,对幸福、和平的向往。
三、美学意蕴层面
彩色片的初期,电影人追求的是影片的真实色彩,以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现实的愿望。色彩的运用还未达到美学意蕴的层面。1964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了影片《红色沙漠》,他根据影片表意的需要,创造性地改变了所有布景和实景本来的颜色,予以重新着色,这对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渲染气氛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影片因而被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彩色影片。《红色沙漠》的成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的色彩一旦进入艺术的领域,必将叠映着艺术家自己的感情色彩,而呈现出特定的情景,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特风格。这里,色彩不仅仅是一种颜色,而且也是一种含义。
隐喻、象征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力的方式。应该说,在世界电影史上,用色彩来隐喻、象征的无处不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蓝》《白》《红》三部影片,非常好地运用了色彩象征。蓝色象征着自由,白色象征着平等,红色象征着博爱。三部影片分别以这三种颜色作为基本色调,围绕着自由、平等、博爱这三种理念展开。张艺谋偏爱令人眩晕的红色,红色是他早期压抑的生命获得解放的象征,也是他对色彩美学意蕴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