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静 郝建斌
[摘要]陈凯歌是我国著名导演,80年代的作品《黄土地》,成为第五代导演探索影片的典范。90年代的作品《霸王别姬》完成了“第五代”的扛鼎之作,却在2007年因拍摄《无极》备受争议。2008年底其创作的新片《梅兰芳》作为一部贺岁片成功上映,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为陈导找回昔日王者的尊严。本文就此进行分析阐述,并分五点深入挖掘《梅》剧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关键词]陈凯歌;《梅兰芳》;电影
1984年,陈凯歌执导影片《黄土地》,成为第五代导演探索影片的典范,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震撼了整个电影界。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霸王别姬》成为“第五代”导演群的扛鼎之作,并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金棕榈奖。2007年导演的《无极》上映后,虽然票房相当可观,但外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直是贬大于褒,甚至在网络上还因此片掀起恶搞之风。2009年2月11日凌晨,作为惟一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陈凯歌导演的新作《梅兰芳》在柏林首映。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第五代导演群领袖之一的陈凯歌在2007年《无极》的滑铁卢战役后也再次创造了辉煌。《梅兰芳》首映票房达到1500万,不仅在商业上获得卖座的成功,在观众欣赏层面也获得多方好评,陈凯歌导演运用光与影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名伶梅兰芳的一生,从而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走入历史深处去领略京剧大师的风采。作为陈导表现京剧文化题材的第二部电影,《梅兰芳》(以下简称《梅》剧)突破《霸王别姬》,在商业时代获得了全面地成功,笔者总结分析《梅》剧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剧本优秀。故事情节安排合理
此次陈导吸取《无极》在故事上比较弱化的教训,对《梅兰芳》的剧本要求苛刻,最终造就了这个优秀的剧本。
《梅》剧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传记表现作品,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之间取得了最大的平衡,既激情地表现了大师辉煌奋斗的一面,又委婉地述说了梅孟相交的传奇爱事。怪不得梅家后人肯定地评价了《梅》剧,并说十年之内不会让人再拍梅兰芳先生的电影。
《梅》剧开篇以少年梅兰芳阅看大伯的来信揭开故事精彩的序幕,大伯关于“纸枷锁”道白式的表达,成了整部电影的一根主线,并贯穿全剧。“纸枷锁”是《梅》剧一开始就确立的寓意,纸做的枷锁,可就是无法挣脱,这是内心的束缚。反映了“纸枷锁”对于京剧和人的束缚以及梅先生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剧中的几个高潮段落有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燕打擂、赴美演出、梅孟之交、蓄须明志,最后全剧在抗日战争的胜利欢呼中结束。
全剧可谓是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在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的饕餮大餐。
剧中的高潮部分全面地塑造了梅大师的性格特征,自信、坚强、刚柔并济、刚正不阿。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的蓄须明志更是将梅先生的不畏列强、抗倭拒演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掀起全局的最高潮,既弘扬、扩大了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又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秀的剧本,才奠定了电影成功的基础。
二、陈导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对京剧题材表现的熟练
正如开篇所说,90年代陈导的第一部京剧题材作品《霸王别姬》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同的是,《霸王别姬》表现的非具体人物,只是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浓缩与抽象。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更是一个纯戏剧化的人物,非特指,其表演出神入化,做到了人戏不分的境界,“不疯魔不成活”的艺术高度也非他人能启,所以看《梅》剧时也不能把黎明与其相比。
可以说,陈凯歌导演是众多导演中对京剧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一位。陈导具有的高度人文精神。以其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使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在创作中陈导往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表现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正因如此,无论在《霸王别姬》,还是在《梅》中剧所营造的京戏气氛都是很足的,唱念做打,虽然只是在影片中风毛麟角的表现,但也使观众对京剧艺术多了一些认识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正是有了《霸王别姬》的成功与经验,《梅》剧的拍摄才能那么顺利,也才能给观众再现出那个辉煌的梅兰芳京剧时代,戏场中人头攒动,大腕儿的表演更是一票千金难求,那种盛况不亚于现在天皇巨星的巡回演唱会。
也正是陈导对京剧的熟悉,剧中采选的唱段皆是经典京剧段落,如《定军山》《樊江关》《黛玉葬花》《一缕麻》《汾河湾》《梅龙镇》等等。
驾轻就熟的题材以及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陈凯歌导演的《梅》剧成功的第二大原因。
三、演员表演到位,生动、深入阐释剧中人物性格特征
在《梅》剧的表演中,演员们的表现都很出色,而且个别演员可以说相当出彩。
扮演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相貌英俊,温婉之中带有硬朗之气。作为一名越剧演员,他对少年梅兰芳的体态、言表把握的是相当精准的,无论是便装还是戏装,那种神态、表情和想象中英气勃发的少年梅郎简直是神合。尤其是他的眼神,有一种穿透人心灵的清澈和单纯,在表现少年梅兰芳在十三爷爷面前的乖巧耍嗲和在鲁二爷面前纯洁不容玷污的刚强时,眼神起了重要的作用。剧中邱如白开始对梅兰芳本不在意,但看了他的戏后,却激动不已,连喉咙都紧张得哽咽了。这种情景是演员对角色的拿捏与表演的到位与否的最大考验涂少群做到了,他的花旦扮相堪称惊艳,连在影院的观众也禁不住会屏息凝神。片中余少群表演的《黛玉葬花》美得像个梦,而青年梅兰芳就是看客们的梦中之人。
另一个出彩的演员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斫,这位老艺人,是一个真正的老戏骨,剧中他对十三燕京味的表现可谓是生动不已,几近人臻化境,言谈举止那个京味让人都能在眼前浮现出老北京的旧模样。作为一个一辈子为梨园行争脸面的伶人戏子,十三燕所具有的刚强、明事理也是一般京剧演员所不能具备的,为了让京剧发展,他默许了梅党撺掇梅兰芳改戏,与其说这是一次纵容。不如说这更是一种对青年一辈的爱护。后来在和梅兰芳打对台时,明知最后一场会败,仍不失风骨的出场,最后在被砸了的戏台上唱完全剧,那是何等的凛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掀起全局的第一个高潮。
从满口的京腔到漂亮的京剧扮相再到对表情、体态语言的表现无不透露出一个老演员的深厚表演功力,王学斫饰演十三燕这个烘托主角梅兰芳的绿叶,十分圆满。
剧中主角黎明的扮演者也无可厚非,虽然有人说他比不上当年的张国荣,但黎明却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他的儒雅、高贵、安静、执著。他眼里那种无法言说的孤单,分明就是一个梅兰芳,惟一不足之处是模仿京剧的身手略为僵硬。
其他角色如邱如白的扮演者孙红雷、福芝芳的扮演者陈红、孟小冬的扮演者章子怡、六爷的扮演者英达也都相当出色,为整部影片的成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电影中的台词推敲经典,颇具戏曲化特色
一部好戏留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剧情、演员的表演,就是台词了,当初电视连续剧剧《大明宫词》的火爆上映就是因为其全部台词模仿莎士比亚戏剧风格,从而有了戏剧表演般宏大奢华的感染力。而《梅》剧中亦有着戏剧般的经典台词,同样戏里戏外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些经过仔细推敲过的语言,不多不少,从内心深处激荡我们的灵魂。如剧中少年梅兰芳(畹华)要求改戏的片段,十三燕不同意,费二爷提议爷俩儿打擂,征求畹华的态度,畹华一句“谢谢爷爷栽培”,不硬不软的把自己打擂主意已定的决心表露出来:下一段打擂的戏,邱如白鼓励畹华和十三燕打擂并打败他,说:“战胜十三燕的不是你,是时代,你的时代到了”,既鼓励了畹华打擂的信心,又坚定了他革新传统京剧的决心;打擂第二场戏后,畹华去十三燕家说不想唱了,十三燕送畹华出门时,说“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成为后来梅兰芳挑战自我的信条;打擂结束,十三燕输了、病了,费二爷去请大夫时,畹华来了,十三燕动情地说:“……等你大成了,名扬四海,你得大大方方地提拔提拔咱伶人的地位。爷爷争了一辈子脸面,到了没争着……”,表现出十三燕作为京剧表演老艺人,关心青年演员,并主动给青年演员让路的高洁境界;在梅孟相交后,邱如白和福芝芳都去找过孟小冬。先是邱如白去找孟小冬。说“……畹华是孤单的,只有孤单他才能成功。谁要是毁了他的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说得干净利落、很深刻,婉转之中透露着强硬的口气,甚至有威胁的意味,暗示只有孟小冬离开,梅兰芳才能成功。福芝芳去找孟小冬时,哭着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的”。生动地把当时芝芳的矛盾心情和为了畹华情愿低头的博大气度表现出来;在日军侵华后,梅兰芳被日军抓起来,威逼利诱下他仍旧坚持不演,日本军官恼羞成怒,出言侮辱梅先生在台上是个装腔作势的女人,梅先生刚烈地说“在台下我可是个男人”,表现出梅兰芳先生大义凛然、不惧强势、不怕牺牲的伟大人格魅力。
这些经过推敲的经典台词,就像乐章的华彩一样,为影片增色很多,也促成了电影表演的成功。
五、电影的光色、音效渲染到位,气氛烘托得当
陈导作为有着深厚民族文化情节的大导演,在《霸王别姬》和《梅兰芳》中都着力用了很重的民族颜色以及柔和的灰红色调。
最后一次打对台戏前,十三燕又像往日一样擦拭御赐黄马褂,在昏暗的光线照射下。十三燕急促的咳嗽声预示着未来的悲剧。
十三燕打擂台输了后,病了,梅兰芳来看时,背景音乐沉闷、悲伤、压抑,并且火烛昏暗,暗示着十三燕的命将不长。
十三燕去世前和畹华谈话时,背景里出现的红蜡烛,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
在光的运用上,陈导也有别出心裁的用法,开篇畹华读信时的一束油灯光恍恍惚惚,自下而上,朦胧之中照亮了少年梅兰芳的心。
《梅》剧的曲作者赵季平先生讲音乐是用心做出来的,主要揭示一种精神,也是今天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因此剧中的背景音乐处理上,很多时候也选择京剧特有的表演乐器或者舒缓的管弦乐来烘托气氛,如在“擂台”中失败的十三燕和剧场老板马三谈判时,运用了管乐的独自,让萧用黯然神伤、有点类似呜咽的声音表达十三燕败给梅兰芳后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打对台第二场结束后,梅郎来和十三燕商量不唱最后一场戏,费二爷说话间的背景音乐低沉、缓慢、压抑,好像预示着十三燕的悲剧;在美国首演中,焦急的邱如白站在飘雪的美国街道上,复杂的心情和着回忆的片段在舒缓的交响乐与激烈的京剧鼓板、锣铙乐器的交织中展现出来,更加强了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表现。
[参考文献]
[1]徐浩峰,恍然《梅兰芳》[J],电影艺术,2009(01),
(2]杨宣华,用音乐书写人性美——访《梅兰芳》作曲赵季平[J],电影艺术,2009(01),
[3]扬新贵,《梅兰芳》电影的精品意识[J],电影艺术,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