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牛津人”:C.S.路易斯

2009-11-25 06:14汪咏梅
世界宗教文化 2009年2期
关键词:乔伊路易斯牛津

汪咏梅

c.s.路易斯(1898-1963)是二十世纪的学术巨人,他的职业身份是牛津大学(1954年后是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中古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教授。由于他在牛津大学获得古典人文学科、哲学和文学三个优等学士学位,为牛津学界所罕见,又由于他一生中同时在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奇幻文学创作和基督教护教学等诸多不同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被英国人骄傲地称为·“最伟大的牛津人”。

窑匠手中的器皿

C.S.路易斯1898年11月29日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新教家庭,全名Clive Staples Lewis,家人和亲密的朋友都称呼他为Jack。他的曾祖父曾任卫理会牧师,从他那里路易斯继承了宗教的热情、洪亮的嗓音和高超的言辞能力。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极富同情心,非常勤奋,具有超凡的记忆力,思维敏捷,妙语连珠,喜爱写作和雄辩,擅长用简单、令人信服的语言进行复杂的论证,这些特点也为路易斯所继承。他的母亲弗罗拉汉密尔顿来自牧师世家,曾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接受了良好的大学教育,在他七岁左右时便教授他法文和拉丁文。尽管路易斯和汉密尔顿两个家族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之间性格的差异远远超出了共同之处。路易斯家族属“纯正的威尔士血统,热情洋溢,多愁善感,擅长辞令,既爱发怒也爱温柔,常常大笑也常常大哭,没有多少享受幸福的天赋。汉密尔顿家族则比较冷静,总是用一种嘲讽、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对享受幸福有着极高的天赋。”从幼年时候起,路易斯就注意到母亲的沉静喜乐与父亲的情绪跌荡之间的鲜明对比,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不喜欢感情的种子。

然而好景不长,路易斯不到十岁时母亲即患癌症去世。自母亲生病之日起,父亲就因为焦虑,变得蛮横无理、喜怒无常。一切使家可以称之为家的东西都不复存在,兄弟俩开始与父亲隔绝,越来越相互依靠,从对方那里汲取使生活可以继续下去的力量。随着母亲的去世,“一切稳定的幸福、一切宁静可靠的东西都从生活中消失了。…“不再有昔日的安全感。现在只有茫茫的大海和岛屿,那片大陆像亚特兰蒂斯岛一样沉没了。”

祸兮?福兮?

母亲去世后,路易斯被送到英国一所寄宿学校就读。他称这所学校为贝尔森集中营,学校的校长当时精神近乎失常,残酷地体罚学生。路易斯在那里几乎一无所学,但却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基督徒。每周日他都必须上两次天主教堂,在那里,他听到一些真心相信基督教的人教导教义。他为自己的灵魂感到害怕,开始认真地读经、祷告,并努力遵从自己的良心。谈到在“贝尔森”的这段经历,路易斯后来说,恶劣的寄宿学校生活对基督徒生活是一个很好的准备,它教人靠希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靠信心生活。因为在学期开始时,家和假期是那样遥远,像天堂那样令人难以意识,面对眼前的恐怖,又像天堂那样显得极不真实。然而,一个又一个学期,难以相信的事情最终都会发生。同样,在假期开始之时,他知道新的学期会再来,但是,即使是对学校最可怕的记忆,也很难让他意识到新学期的真实。然而每次,难以相信的事情也都会发生。“因为这些记忆,靠信心生活对我而言相对容易,…我们已经学会了不单单从外表看待现实事物。”

两年后“贝尔森”关闭,路易斯在离家一英里左右的坎普贝尔学院就读了半学期,后因生病休学。次年年初他又去英国,到麦尔文预科学校读书,他称这所学校为沙特尔。在这里路易斯的学校教育才真正开始,但是也是在这里,他失去了基督教信仰。受合监信奉的神秘主义的影响,他的信仰发生了动摇。每晚祷告时,由于遵照儿时接受的教导,·他力求使心里所想与口中所说的一致,在心里制造与祷告内容相应的情感和画面,结果弄得身心疲惫,迫切地想要摆脱祷告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他读到古典著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宗教观念,对所有宗教中唯有基督教例外、是真理开始产生怀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深深的悲观主义,向校门口的乞丐施合被老师禁止,早年在阅读中产生的人之渺小、宇宙之空旷无垠、寒冷危险的印象,都让他倾向于相信,这个世界不可能由上帝所造。渐渐地他放弃了基督教信仰,“丝毫不感到有所失,反倒觉得无限轻松”。

在沙特尔,路易斯重新经历到童年时的那种渴望。一天,他偶然看到一本杂志,介绍瓦格纳的歌剧《齐格菲与众神的黄昏》,立刻被封面的插图和标题的。北方性”所吸引,感受到一阵强烈的渴望。自此他疯狂地迷恋上北欧神话,对希腊和凯尔特神话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创作史诗和悲剧。此时的他像很多无神论者一样,生活在一连串的矛盾之中,“我一方面坚称上帝不存在,另一方面又极其恼怒他不存在,同样恼怒他创造了世界。”这段时期,在路易斯的心目中“北方性”超过了宗教,他后来将这一段近乎偶像崇拜的经历归为上帝的恩典。他认为,上帝在他对假神的崇拜中发展起他真正崇拜的能力,以便将来他在归信上帝时,将这种能力用于对真神的崇拜。

两年后,路易斯到麦尔文学院上学。这是一个体育霸权的世界,体育优秀者构成了学校的贵族阶层,任意使唤、欺侮其他同学。人人都力争进入贵族阶层或保持在那个阶层,学校里充满了社会上的相互倾扎及其衍生的种种罪恶。不喜爱运动的路易斯不堪忍受欺凌,一年后哀求父亲让他退学。在这一时期,由于对北欧神话的共同喜爱,路易斯与自家的邻居、年纪与己相仿的亚瑟格里夫斯结为挚友。两人自此开始了长达近五十年的书信往来,在信中他们几乎无所不谈,路易斯对亚瑟的信任甚至超过了沃伦。

“命运的微笑”

1914年夏天,路易斯到英国萨雷父亲昔日的校长柯克门下求学。柯克曾经是长老派教徒,后来成为无神论者。他非常讲究逻辑,极平常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被他视为没有根据,招来诘问。“如果说有谁是接近纯粹逻辑的实体,那就是柯克。”柯克激发、满足了路易斯喜爱推理的一面,在他那里路易斯的逻辑辨证能力得到了磨练,大大增强。除接受严格的逻辑训练外,路易斯还跟从柯克学习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研读欧里庇德斯、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荷马、西塞罗、希罗多德、塔西佗、卢克莱修、维吉尔等。路易斯称柯克 是他最好的两位老师之一,他对柯克感激不尽。

在柯克门下的两年多时间是路易斯一生中最宁静、最快乐的时光。下午和周日,他常常到附近的山间、乡间散步,自然的美景常常给他带来Joy的冲击。在萨雷,他将能够节约下来的钱全部用于订购书籍,阅读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一个冬日的下午,他在一个火车小站随意买下了十九世纪苏格兰基督教作家乔治麦克唐纳的童话《幻境》。在描述当晚读到这本书的感觉时,路易斯说:“我仿佛是在睡着时被人运过了边境,或是在旧天地里死去,根本不记得自己怎样在新天地里活了过来。”在书中他看到了神圣,

它使他以前在性爱和神秘主义中对Joy的一切寻求都显得委琐、一钱不值。路易斯认为,读到《幻境》是上帝对他极大的怜悯,因为此前他已经深陷浪漫主义之中,随时有可能滑向浪漫主义阴暗邪恶的一面,“这本书真正改变了我的想象力,甚至使我的想象力得到了洗礼。”

“桀骜不驯的狮子”

跟随柯克的学习即将结束时,路易斯报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未到入伍年龄,作为爱尔兰人,他也不必参战,但他还是报名参加了英军。他说自己这样做是要和现实达成妥协,划定边界。他不希望战争干扰他的生活,想通过报名参战不再去进一步关注战争局势,不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阅读新闻、谈论战事上。

这种不希望被干涉的心理也是路易斯叛教的原因之一。他称自己有着可怕的个人主义,对权威有一种深深的仇恨,而基督教将一个超越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上帝置于它的中心,没有一个角落你可以圈起来,告示说“禁止入内”。他希望有一片哪怕是小小的领域,他可以指着它对别人说:“这是我的,只属于我。”在这一时期,路易斯应父亲的要求接受了坚振礼,领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圣餐。由于父子间长期的隔阂,他没有勇气告诉父亲自己根本不相信上帝,这件事后来被他视为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

“一段很大很复杂的插曲”

1916年底路易斯参加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考试,被大学学院录取,1917年夏进入牛津学习。第一个学期尚未结束他即入伍,在十九岁生日那天到达法国前线的战壕。那年冬天,因患战壕热他住进了医院,其间读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有力的基督教代言人G.K.切斯特顿的一本文集,.立刻被他的善和幽默深深地吸引。1918年4月路易斯被英方的一发炮弹误伤,康复后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复员回到牛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萌发的一段感情几乎影响了路易斯余下的一生。1917年夏在军官训练营中,路易斯被分配与爱德华摩尔同住一室,随即认识了他的母亲摩尔太太和妹妹。这位年长他二十六岁、与丈夫分居的爱尔兰妇人很快赢得了路易斯的好感,使他迅速转向她寻求从父亲那里享受不到的亲情。爱德华摩尔不幸阵亡,路易斯回到牛津后便和摩尔太太母女生活在一起。1930年,他将父亲去世后他和沃伦继承的遗产凑到一起,与摩尔太太在牛津大学附近的海丁顿采石场合买下一幢被称作“窑”的房子。沃伦两年后退役,和他们一起居住,终身未婚。对自己和摩尔太太的关系,路易斯除亚瑟外,拒绝与任何人(包括沃伦)谈及。在《惊喜之旅》中,他间接地提到“一战”期间他与摩尔太太的相识是“一段很大很复杂的插曲”,“我早年对感情的敌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彻底地遭到了报复。”根据沃伦的说法,摩尔太太作为同伴,与路易斯极不般配。她从不读书,眼光异常狭隘,谈话主要以自我为中心,霸道,控制欲极强,常常打断路易斯的工作,让他从事繁重的家务琐事。1951年摩尔太太去世,路易斯和她一起差不多度过了半生的时光,沃伦十分气恼痛惜地说,弟弟最风华正茂的岁月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份“自找的”“束缚和奴役”中度过的。

浪子回头“黄金聚会”

在牛津路易斯最初学习的是哲学。三年学习期满后,因为没有哲学教席空缺,立志要在牛津大学做研究员的他又学习了一年英国文学。他大量阅读,成绩十分优异,曾以“乐观主义”一文获得“副校长论文奖”的殊荣。1923年6月在牛津的学习结束时,他已经获得了古典人文学科、哲学、文学三个优等学士学位,这样优异的成绩为牛津大学史上所罕见。1924年5月,路易斯接受了在大学学院任期一年的l临时教席,当任指导教师、讲授哲学。一年后,他入选为抹大拉学院研究员,指导学生、教授英国文学。他知识面广,记忆力强,讲课风趣幽默,充满活力,课堂常常爆满,“是三、四十年代牛津唯一一位吸引并持续拥有大批听众的教师。”

在牛津的最初十年间,路易斯受周围的朋友、所阅读的基督教作家和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逐渐走上了回归基督教的旅程。1929年夏他接受了有神论,1931年9接受了基督教。路易斯称他的皈依是上帝执著地寻找他的结果,上帝像一个“大垂钓者”和对弈者,将所有那些人和书籍放在他的身边,让他挣扎得筋疲力尽,一步步地进逼,最终迫使他彻底地降服。“上帝的严厉比人类的温柔更仁慈,上帝的强制是我们的自由。”

“最伟大的牛津人”

自1931年皈依基督教后,路易斯便认为,他“为那些不信教的‘邻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可能也是唯一的事就是向他们解释各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基督徒都共同持守的信仰,并为这个信仰辩护。”1933年,他模仿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写作了《天路回归》,用寓言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皈依经历,为基督教、理性和浪漫主义作了辩护。1938、1943和1946年,他陆续发表了以救赎为主题的科幻小说系列:《来自寂静的行星》、《金星之旅》和《可怕的力量》。1940年他撰写了《痛苦的奥秘》,讨论神义论问题。同年七月的一个星期天,因为受希特勒广播讲话的触发,他在做圣餐礼拜时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要以魔鬼书信的形式写一本引诱基督徒离开真正的基督教的书,从反面的角度提醒基督徒警醒。31封资深魔鬼致初出茅庐的小鬼的书信很快写成,1941年5月开始在《卫报》连载。这些书信集讽刺与幽默、灵性的深度与心理洞察为一体,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42年被结集为《地狱来信》出版,初版2000册在面世前即被订购一空,同年重印了八次。1941-1944年,路易斯应英国广播公司(BBc)宗教节目的邀请,就核心的基督教信仰发表了四个系列的广播讲话,每次听众平均为60万人,在他们眼里,“他就像坎特伯雷大主教一样成为宗教的代名词。”这些广播讲话随后分单册出版,1952年又结集为《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除在电台发表讲话外,1942年夏天,路易斯还应邀到英国皇家空军营地就基督教信仰作巡回演讲。同年他在杜姆(Durham)大学“里德尔纪念讲座”的三场演讲结集以书名《人的废除》出版,在书中他猛烈抨击了时下流行的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捍卫客观、超自然的道德律。1945年《天渊之隔》出版,该书描述了一群人从地狱到天堂的一次旅行,以奇幻文学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1946年路易斯被圣安德鲁斯(st.Andrews)大学授予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47年他发表了《神迹——初步研究》,从理性和道德律的角度驳斥了自然主义,捍卫超自然主义,证明了福音书中神迹的合理性。1950-1956年,Ⅸ纳尼亚传奇》七本陆续出版,在这套童话中,他的基督教信仰与丰富的想象力的结合达到了高峰。1955年《惊喜之旅》出版,路

易斯主要从Joy的角度讲述了他皈依基督教的经历。1956年《裸颜》出版,该书取材于罗马神话中丘比特和赛姬的故事,涉及到爱、代赎、渴望等主题,路易斯有时认为这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1958年《诗篇撷思》出版,路易斯从平信徒和文学批评家的角度发表了他对《圣经诗篇》的看法,此后不久,他应邀参加了英国国教会《公祷书》中《诗篇》章节的翻译修订工作。1960年《四种爱》出版,路易斯在书中论述了情爱、友爱、爱情和仁爱,强调自然之爱不能够自足,需要向仁爱转变。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称该书是他最喜爱的书籍之一,他在讲道和讲话中常常引用。1961年路易斯发表了他在妻子乔伊去世后写的日记《卿卿如晤》,从亲身经历的角度讨论了爱、苦难和信心等问题。1964年,在他去世后,《致马尔康书——主要论祷告》出版,托金称这本书“从头至尾都非常有趣”。

路易斯的著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2000年《今日基督教》评选“改变二十世纪的一百本基督教著作”,他的Ⅸ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地狱来信》和《纳尼亚传奇》入选,其中,《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位居榜首。很多人宣称自己通过阅读路易斯的书籍皈依了基督教,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可能是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幕僚查尔斯·科尔松。自第一次在BBC发表广播讲话一直到他去世,路易斯不断收到大量听众、读者的来信,大多数信件他都及时亲自回复,很多人也宣称因为受他书信的影响,信仰乃至整个人生发生了改变。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1950年路易斯开始和他的美国读者乔伊戴维曼通信。乔伊是一位犹太裔美国人、作家,她和丈夫比尔都曾经是共产党员,比尔悲观、酗酒、脾气暴躁、对妻子不忠。在一次家庭危机中,乔伊经历到异象,成为基督徒,她的丈夫随后也皈依基督教。乔伊和比尔都非常喜爱路易斯的著作,声称他们的皈依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路易斯。1952年年初,乔伊到英国会见笔友,9月与路易斯在牛津大学第一次见面,同年和路易斯兄弟在“窑”共度了圣诞节。她热情直率、思维敏捷,温柔中夹杂着男人的气质,深受路易斯的赏识。由于丈夫继续酗酒、不忠,乔伊次年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儿子来到英国,1954年与丈夫离婚。1956年4月,为了让乔伊能够获得在英国的永久居留权,使她的孩子不致被遣送回他们残暴的父亲身边,路易斯和乔伊在政府注册结婚,实则仍然保持朋友关系。同年十月,乔伊被诊断患有晚期骨癌、乳腺癌。她的不幸增强了路易斯对她的感情,1957年3月21日,他们在医院乔伊的病床边由牧师举 行了基督教的婚礼,牧师还按手为她的康复祷告。婚后乔伊的身体一度奇迹般地康复,他们一起去爱尔兰和希腊旅行,“尽享了爱的筵席”。1960~7月12日乔伊去世。路易斯视他在晚年享受到青年和中年时期错失的爱情为一种奇迹,在一首十四行诗中,他称乔伊将他的心变做一座桥梁,通过它,他从流放之地回归,成为真正的人。

1954年底路易斯离开牛津,到剑桥大学就任专门为他设置的。中古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教授”一职,并在抹大拉学院任研究员。与乔伊结婚时路易斯的健康状况就不佳,1961年6月他被诊断患有因前列腺肿大引起的毒血症,由于心脏不好,不能接受手术。在重病中,他仍然笔耕不辍,整理以前的讲稿,继续回复大量的信件。1963年8月他辞去剑桥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职务。1963年11月22日,路易斯因心脏病发作在家中去世,被安葬在海丁顿圣三一教会的墓地。

保罗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4:7)。对c.s.路易斯这样一位一代伟人,用保罗的这句话为他的人生作结也许并不为过。

猜你喜欢
乔伊路易斯牛津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粉色伞裙
为重回监狱而奔走的犯人
拳击手的生死劫
旅行者,饶了牛津吧
宅假期
你是那个杀猪的
烧烤也疯狂
牛津小学英语5A rhymes八首
快乐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