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康 段 媛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其诚信思想:对学习实事求是的精神;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交友之道;诚实劳动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准则,这对当代的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诚信思想;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203—02
一、大学生的诚信及现状
1.学习中弄虚作假。考试作弊:国家教育部多次重申严肃大学考场纪律,各高校也制订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但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作弊并非那些学困生的专利,一些三好生和学生干部因抄袭而被抓住的也屡见不鲜,其作弊手段从交头接耳、夹带纸条,发展到请“枪手”代考。在问及“您能否接受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有42.9%(330人)的学生回答不能接受,有44.7%(344人)的学生回答可以理解,有12.4%(95人)的学生回答只要不被抓就可以。考试作弊可以说是大学生中比较典型的诚信缺失行为之一;论文抄袭严重:有些大学生为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是从各种学术杂志中或期刊网上摘抄,东拼西凑。在问及“大学期间会有好多课要写论文,你写论文或毕业论文时会如何完成”时:有2.7%(21人)的学生回答自己写,有47%(361人)的学生回答大部分自己写,引用少量资料中的语段,有46.4%(357人)的学生回答大量引用资料中的语段,有3.9%(30人)的学生回答用别人的文章拼凑或直接抄一篇。
2.求职升学中学历、履历“渗水”。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加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中,进行不正当竞争。在问及“您怎样看待求职简历中的修饰现象”时:有25.6%(197人)的学生回答是不诚实的体现,有64.4%(495人)的学生回答适当修饰可以理解,有10%(77人)的学生回答允许,大家都明白有很多水分;乱签协议,不履行承诺。有的学生得到几家单位的接收意向,尽管最先的那个单位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是立即签订了协议。一边签着协议,一边就想违约:某某单位比你好,只要他一答应接收,我就和你毁约。在问及“您在大学毕业后,求职中会不会脚踩多只船,尽量签约,最后挑好的单位”时:有51%(393人)的学生回答不会,有37.8%(290人)的学生回答到时候再看,有11.2%(86人)的学生回答会。
3.助学贷款中,大学生的信用程度低。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时,给多少贫困大学生带来希望,然而,少数大学生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毕业后却不翼而飞,让银行追债都无从查找。目前,国家贴息助学贷款的申请成功率出现下降趋势,除了银行采取防范金融风险的新政策原因外,也与大学生缺乏履行承诺手续和承担信用责任有关。在问及“如果你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怎么还款”时:有81.2%(624人)的学生回答一定会按时还款,有16.4%(126人)的学生回答到时候再看,有2.4%(19人)的学生回答能拖就拖。
4.网络交往诚信缺失。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科技这把“双刃剑”在充分展示自身魅力的同时,也存在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占86%[1]。由此可见,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互联网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给大学生求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又以其隐蔽性、虚拟性、匿名化的特点使得个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一个人在网上往往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为一些人诚信缺失,散发虚假消息甚至对别人进行恶意攻击,出现网上不文明现象提供了条件。当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同诚信观念。可是由于网络运行的缺乏规范性和安全性,促使大部分学生认为“使用假个人资料是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以此为借口将自己的诚信缺失行为合理化。
二、孔子的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1.学术诚信——实事求是的精神。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孔子对由说:我教你怎样求知,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呀。这反映出孔子对知识的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2]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快地去追求的人。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种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作了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因此,在学习上,当代大学生要向孔子学习,学习孔子对知识的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以真才实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 [2]孔子把信比喻成大车之輗和小车之軏。輗、軏均为古代车乘的关键部件,车无輗、軏不能行走,人无诚信则难以立足。孔子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也;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2]这是说,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得到他人的信任,那么在荒陌蒙昧之地也能顺利地行动,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不讲究信义,得不到他人的信任,那么,虽然在自己熟悉的家乡,也会使自己的行为处处受到阻碍、抵制,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作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守信用,才能取得他人的充分信任,使自己获得社会承认的好信誉,建立与他人的正常的社会交往。孔子对人讲诚信是有区别的,并不是盲目的“言必信,信必果” [2]。对诚信的人要讲诚信,对于不讲诚信的人,自然也不能讲诚信。“听其言而观其行”,看此人是否值得我们讲诚信,免得被他骗了。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2]。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做的事;今天,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做的事。我们在讲诚信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你见识浅薄,孤陋寡闻,那么盲目讲诚信的弊端很可能是既害人又害己,因为你容易被人欺骗。”子曰:“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2]喜好诚实守信却不喜欢学问,它的弊病便是害了自己。
当代大学生应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重视诺言,讲究信用,追求信誉,以诚实见信于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道理,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3.诚信是交友之道。在交友上,孔子提倡诚实不欺,遵守诺言。他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即与朋友相交说话诚实可信,不说假话。并且要求自己经常反省“与朋友交往而不信乎?”[2]即反省与朋友交往中是不是守信。他认为,只有坚持“以实而与朋友交”,方可使“朋友信之”。[2]即取得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在以信交友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三友”之说,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逢迎陷媚的人交友,同善于装出和颜悦色骗人的人交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便有害了。是“益友”,还是“损友”,是以诚信作为划分标准的。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生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处,必然会减少人际冲突,化解人际矛盾,消除对抗情绪, 增强理解沟通,促进合作交流,最终实现共同进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认识到,诚信道德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做到表里如一,行忠于言,言忠于行,友好交往,和睦相处。
4.诚信是从政的基本原则。孔子把为政的信用摆在首位,主张“为政以德”[2],强调道德在治理国政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到“为政以德”,诚信是其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之一。孔子特别重视和强调为政者对诚信原则的遵从和践行,认为为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为民做出表率。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2]这揭示了为政者的思想言行对广大百姓的影响和感召作用。孔子还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这些都是对为政者提出的要求,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求百姓做到的,为政者自己先要做到。
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教育,再过二十年,将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有的或许将成为国家的领导干部,对于为政者来说,所处的位置越高,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越大。大学生如果从孔子的“为政以德,诚信从政”思想中获得启迪,那在今后的为官中,就能做到廉洁自律,勤俭奉公,说实话,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5.诚实劳动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准则。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2]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孔子又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就好象浮云一般。以诚实劳动为本,才会获得更多的财富。
诚实守信是当今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应增强爱岗敬业意识,诚实劳动。在今天,我们要大力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建立和健全企业、单位和个人信用制度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若有不诚信记录,别人就不会再与你合作,从而受到终身从业警戒。因此,大学生应认识到,暂时的利益的所得并不是永久的,助学贷款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亲密接触的一个窗口,是政府和社会大众发自善心和好意的一种举措。受助的贫困大学生在人们眼中也是品行兼优,渴求知识却又苦于借贷无门的弱者形象。
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两千年来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直到现在,其诚信思想对当代的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龙庆华.高校诚信道德建设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74.
[2]杨伯峻.论语释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0.12-184.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责任编辑/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