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昕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出发,分析中日关系从小泉时代到福田康夫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从决策层到民间阶层乃至国家间关系的心理动因,重点剖析了小泉顽固参拜靖国神社所导致的错误知觉生成机制及其后果,以及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引发的心理互动。
关键词:中日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战略互惠;东亚安全
中图分类号:D83 / 8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84—02
一、用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中日关系的必要性
去年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大量援助。中国接受了美国、俄罗斯用本国军机运送救灾物资的方式,却婉拒了日本自卫队用同样方式进行物资援助,大量民众尤其是网民强烈反对日本自卫队飞机来华救援。而去年9月1日福田首相宣布辞职,中国国内则一片惋惜。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与国际政治事实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鸿沟,国际政治的变化需要理论同时跟进动态追踪,而研究中日之间复杂的结构性矛盾不能仅仅局限于宏观层面,在微观层面同样也值得分析[1],况且中日之间大量的事实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理论光谱中的重要一支,以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为代表的综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和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认知学派国际政治理论当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学者也普遍认为,“运用心理学来研究政治是一种必不可缺和不可替代的方法”[2]。
二、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
(一)决策者个人
1.早年经历对政治心理的影响。小泉任期内,企图用牺牲中日友好的代价换取日美同盟深化、国家正常化以及小泉个人的政治资本,其政策造成了中日关系乃至东亚地区的紧张,并直接影响到了诸如六方会谈这样极其重要的地区安全问题,用极大的政策代价来换取相对小的利益,这是很危险的政策倾向。究其原因,除了国家战略这样的宏观层面外,小泉个人决策心理分析也值得研究。对于政治家来说,早年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事件会影响到其后来的心理知觉。小泉生于1942年,其有记忆开始二战已结束,故他从小看到的只是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所承受的巨大灾难,而无法感触到中国这样的战争受害国所蒙受的苦难,故而他无法形成对中国受害的直接感知。政治家在政坛生涯早期所受的影响会一直作用于其后来的心理倾向,其父小泉纯也曾就职于防卫省,受其父影响的小泉对“神风攻击队”的感情非同寻常,因此小泉对于二战一直存在着歪曲的历史观。同时小泉担任过福田纠夫的秘书,而作为亲台反华强硬派的福田纠夫与1978年促成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小泉既想对华强硬又想稳定中日关系,无疑受到了当时经历的启发。
2.政策预期。政治家的“理想意向”(utopian intentions)能够显示一个国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而理想意向则会造成“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3],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趋于避开自己不愿听到看到的事情,总是希望接收到自己愿意听使得到看到的信息,而错误的早期假设则会延续错误知觉的形成。实际上政治家几乎没有机会根据理想意向行事,而信念和预期对知觉影响的后果就是行为体不能尽最大可能进行沟通。小泉在上任之前就表示一定要参拜靖国神社,并要努力寻求中韩等国的理解,认为对方会像自己一样理解自己的意向,同时对自己国家政策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
3.非理性认知相符。小泉的处理方式就属于典型的非理性认知相符:(1)扭曲与认知不符的信息。小泉在2004年4月27日与自民党干事长安倍晋三会晤时表示“中国在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变换对日本的态度……正因为(日本)与美国关系好,同中国的关系才仅止于此。”[4](2)过早认知闭合。行为体往往会犯这样一种错误,坚持自己原有的认识,迅速排斥与自己认识不相吻合的信息。(3)不同政策的离散,以摆脱主导理论的束缚。在做出决定之后,就会出现对这一决定越来越大的信心,或者出现对各种政策方案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大的认识差异,加大了对已采纳政策相对于未采纳政策的纯优势认识,从而压制不和谐信息,突出和谐信息,并摆脱主导理论的束缚。(4)价值观对于认知失调具有弱化作用。在一个情景中根据某一种价值或原则的分量和影响,价值不会在使用中耗尽,反而会增强,因为弱化认知失调效应的目的就是减弱一个人对根据这一价值采取行动的疑虑,使他获得心理平衡。
(二)国家
1.日本。日本在战后实现了经济腾飞,但迈向正常化国家的道路步履艰难,二战加害国和战败国的帽子一直挥之不去。物质和精神的利益是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小泉用其特定的方式更多的追求的是日本现在所欠缺的精神的利益,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观念的力量能够对利益的力量起到“扳道工”的作用。而政治体制造就政治观念,即对国际关系和其他国家国内体制的总体知识。日本政治右倾化在小泉时代达到一个高峰,内阁中有众多阁僚如麻生太郎、中川昭一等均属于对华强硬派,同时诸多外务省主要的部门的知华派(China School Bashing)越来越少,对华政策的调试度也越来越小。日本民众受其文化影响普遍有一种从众心理,不愿意表达跟众人不一样的意见,由于中日关系出现了倒退,因此民众也跟着政府一律指责中国,加之日本媒体如《读卖新闻》这样的右翼媒体的炒作,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明显下降,降至历史最低点32.4%,而71.2%人认为日中关系紧张,达到历史新高。
2.中国。由于一些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吸引了这个国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将原本不关注国事的人也动员起来。如果一国认为另一国是故意图谋伤害自己,那么会比普通伤害的反应更为强烈,特别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前任首相在靖国神社问题上都采取克制态度,小泉这样明目张胆连续参拜六次的绝无仅有,中国民众普遍认为这是小泉在故意制造事端,尤其是2005年10月17日在中国举国欢庆神六返航的同一天,小泉悍然参拜,更是极大刺激了中国民众。由于谙知多种情况的人会较少受到某一单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国官方对于中日关系有着全面冷静的把握,而民间则不同。
(三)国家间关系
作为东亚安全系统来说,中国的快速崛起是重新建立东亚安全新秩序的正反馈,而日本则是力图维护美日同盟管制下的东亚安全的负反馈,即系统单位试图抵制对系统的干扰因素。一个国家对危险的知觉程度是随其在意识到危险的时候有多大的能力来对付危险这一信心而变化的。中国的信心随实力在增长,而日本的危险知觉阈限在降低,即出现知觉警觉。因此,在判断危险性时,日本在实力加意图的双重判断标准下,将中国定义为挑战者,而由于日本战后在美国的保护下并未彻底战败,如果战败国不是在高度强制环境中签署的合约,除非战胜国愿意并有能力保证战败国不再图强权,否则战胜国就没有理由认为战败国会遵守协议。
三、福田时代的中日关系
1.个人决策者。自福田康夫2007年9月当选首相以来,经过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中日之间建立的全新的战略互惠关系,这与福田康夫的高瞻远瞩功不可没。福田生于1936年,从小便能亲身感知战争的残酷,同时又出身于政治世家,其父福田纠夫是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造者,其妻福田贵代子是著名中日友好人士樱内义雄的侄女。福田向来重视中日关系,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其本人性格温和,政策方面以稳健著称,加之其年纪较大,在相当程度上减弱了小泉执政时期全面右倾的“同代人效应”,在理想意向中加上了风险意识,对政策的把握更为稳妥。
2.国家。加强增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是中日关系中的新亮点。情感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知觉,但是可以通过预期这一因素间接影响知觉。如果使用诱导方法使人们产生情感方面的变化,那么他们对事务手段性作用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正处于思想成型期,青少年彼此之间的交流引发相互好感的增加,对其一生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毕竟国家的未来要靠两国青少年来把握,他们之间良好的感情会产生搞好中日关系的知觉判断,这对于未来中日两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十分长远的考虑。汶川地震、涉藏涉台以及奥运会问题上日本给予中国的支持也在相当程度上在中国民众中有加分效果。
3.国家间关系。双方在《联合声明》中确认,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表明中日之间的博弈并非威慑理论的小鸡游戏,而是螺旋模式的囚徒困境,双方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因此中日关系属于螺旋性质,在小泉时代属于敌对螺旋,而现在则在慢慢上升为友好螺旋。对于一个安全系统而言,没有负反馈系统则无法形成和维持,而没有正反馈系统则没有发展变化,美日管制东亚安全的模式显然早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与中国合作下的东亚安全符合多方利益,因此中日之间并非属于零和博弈关系。一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增加军备的反应取决于认为其是使自己免受威胁还是要遏制自己。战略互惠关系清楚地表明了双方互为合作伙伴,互不威胁,这将缓解双方对于对方军事意图的不安。
四、总结
无论是一颗飞行的子弹还是一片飘零的树叶,都是失控的一种表现。作为鹰派的麻生接任首相让人对中日关系的前景不抱乐观,尽管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日关系的断裂,但麻生任内中日之间的问题如钓鱼岛、东海问题等仍然存在并随时可能发酵。日关中系的倒退和动荡都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日之间出现的争端并不仅仅是某种情况下的孤立事件,双方必须寻求“第三条道路”, 推动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日战略框架发展,重新定义相互之间的冲突,以便在更高层次上寻求解决方案。中日双方必须学会从解决问题而不是竞争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试图占据优势地位,而要共同努力发展双方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2][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03-261.
[3][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40.
[4]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5/06/01/20050601
000008.html.
(责任编辑/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