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健
摘要:英美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核合作机制和框架,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英美两国最初对开展核合作的态度并非一致,核合作经历了演变发展过程。《魁北克协定》、《托拉斯宣言》和《海德公园备忘录》的相继签署才确保了英美两国有效地开展核合作。但《魁北克协定》对战后英国进行核建设则却产生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英美核合作;《魁北克协定》;《托拉斯宣言》;《海德公园备忘录》
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82—02
一、英美对核合作态度的演变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核研究和最早决定研制核武器的国家之一。早在1939年3月,英国科学家就开始对铀原子裂变开展研究。他们得出结论:铀235原子裂变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根据铀原子裂变原理则可以制造和生产出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原子弹。这种武器能产生相当于两万吨梯恩梯当量的爆炸力。
美国于1939年10月正式组建了由美国标准局局长莱曼·布里格斯领导的“铀研究顾问委员会”。但是,在此后一段时间里,美国核研究工作进展缓慢。许多物理学家对原子弹能否研制成功没有把握,而美国政府则更为关注欧洲战事,故对核研究工作不够重视,投入严重不足。直到1940年6月,德国启动铀研究工作的传闻才真正使美国决策者意识到核研究的紧迫性。美国卡内基研究所所长万尼瓦尔·布什终于说服总统罗斯福建立由政府部门、有关大学研究机构的代表共同组成“国防研究委员会”以加紧开展核研究工作。
英美两国首次开展核合作的时间是1940年10月。是时,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科克罗夫特教授率领一个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他们随行带去了极其珍贵和重要的关于铀原子裂变的研究成果。英美战时核合作首先开始在铀原子裂变的研究信息交流领域开展合作[1]。由于此时英国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大大领先于美国,如在重水反应堆设计等技术方面超越美国,英国政府对与美开展核合作的态度并不积极和主动,甚至还发生了英国婉拒美国提出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两国核合作要求的事情。到1942年6月,英国却对两国开展核合作的态度发生了逆转,英国的合作态度转而主动和积极起来。因为此时他们发现美国的研制速度在加快,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美国采取超乎寻常的措施和手段,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研制核武器的行动之中。特别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终于放弃中立政策,正式参战,美国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短短六个月中,美国终于赶了上来。美国几乎在所有研究领域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甚至突破。而英国的研制工作却进展不大,其研制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战事紧张,英国难以确保从海外获得大量的核武器研制所需的核原料,英国核研制工作出现了原料短缺、难以为济的窘境。英国政府此时认识到,与美国开展密切核合作可以从中受益,如很快能够解决核原料短缺的难题[2]。
此时轮到英国主动向美国提出进一步加深和扩大核领域合作了。1942年6月,英美首脑在美国海德公园举行会晤。丘吉尔向罗斯福提出,“我们两国应立刻交流核信息,并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合作,共同享有合作成果。”[3]罗斯福则口头表示同意,但在随后的十二个月中,美国并没有将承诺付诸行动。此时美国不愿与英国扩大合作的原因是,美国军方已经更多地插手和参与原子武器的研究工作之中,“核武器已经不仅仅属于美国科学家的研究项目了”[4]。美国军方要求政府拒绝与英国分享核秘密[5]。美国一些科学家和负责原子能发展的官员也认为,此时美国与英国已不再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了。
二、《魁北克协定》、《托拉斯宣言》和《海德公园备忘录》的签署
1943年7月中旬,美国总统罗斯福直接领导下的“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博士率团到英国访问。他了解到,英国的确真心希望并迫切需要与美国展开核合作,“英国的要求是真心实意的”[6]。而罗斯福私人助手哈里·霍普金斯也在罗斯福面前进行游说。他认为,英美扩大核合作有助于打败敌人、尽早结束战争。同时,英国也有许多信息和技术值得美国汲取和借鉴[7]。罗斯福终于被说动了,遂同意与英国进一步开展核合作。
根据该协议,英美两国就以下问题达成一致:第一,双方决不针对对方使用核武器;第二,未经双方商量并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单独对其它国家使用核武器;第三,未经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将核信息和核技术提供给其它国家;第四,战后任何一国在将核能应用于工业或商业领域之前必须首先征得双方首脑一致同意并严格按照两国首脑共同制订的规则运作。该协定还规定,英国的核研制计划必须纳入到美国核计划之中,而美国核计划则是整个核武器研制计划的主体[8]。为了更好地开展核研制工作,两国还决定建立一个名为“联合政策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两国代表和专家将在几乎所有领域进行广泛交流并制订有关政策。
《魁北克协定》签署后,英美核合作得以迅速和深入地开展。英美两国科学家以及一部分加拿大科学家密切合作、齐心协力,共同进行核武器研制工作。英美核武器研制工程被命名为“曼哈顿工程”。英国对此项工程先后共投入了10多亿美元的财政支持[9]。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共有五十多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此项工程。英国对“曼哈顿工程”获得最终成功做出了巨大努力和重要贡献。关于这点美国人也予以认可。他们普遍认为,没有英国人的参与,原子弹要研制成功将难以想象。一位亲自参与研制的美国科学家认为,英国的帮助使美国拥有原子弹的梦想变成现实比预期至少提前了一年[10]。当然,在与美国科学家合作中,英国科学家也获得了巨大收益。英国科学家掌握了气扩散法(gaseous diffusion)、电磁分解法(electromagnetic separation)等方面的重要技术和核武器研制的理论原理,而这些技术和原理为战后英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研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1]。
为了进一步加强核合作,英美两国首脑于1944年6月13日和9月19日又分别签署了《英美托拉斯宣言》和《海德公园备忘录》。
《英美托拉斯宣言》的主要目标是英美两国在战后控制生产原子弹的原料来源。依据宣言精神,英美两国将成立联合组织,以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开发两国以外的核原料。同时,宣言还规定了所要采取的步骤,如勘探与测量矿址、提供开采设备、改进生产方法以及提供储存地点和设备等。对托拉斯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全部资金,宣言规定由英美两国各承担一半。另外,宣言还规定两国在战后对该宣言精神和内容进行延期和修改,并用条约或其他适当的形式进行正式缔结[12]。《英美托拉斯宣言》进一步加强了英美两国在核领域中的合作。同时,它还表明英美两国在战后继续开展核合作的意图,而其实质则是英美通过控制核原料进而垄断原子弹,通过垄断原子弹从而控制和称霸全世界。1944年9月19日,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在美国海德公园举行会谈。会后,双方共同签署了《海德公园备忘录》。
三、《魁北克协定》对英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魁北克协定》、《托拉斯宣言》和《海德公园备忘录》是战时英美核合作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其签署标志着英美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立起了核合作的机制和框架,对原子弹最终研制成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必须指出,《魁北克协定》对英国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以及消极影响。
《魁北克协定》实际上取消了英国独立研制原子弹的工作。该协定规定,英国核建设计划必须纳入美国的核建设计划之中,因而几乎所有的英国杰出科学家都来到美国参与“曼哈顿工程”,英国国内的主要研制设备也转移到了美国。英国国内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因此几乎全部中断。这就给战后英国独立发展核力量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和后果。更为严重的是,在核合作中,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原子弹制造和生产的关键领域,如自持链式反应的试验、汉福特工厂的设计与运行等,美国对英国科学家都采取了严加防范和保密措施。当时美国最大的核研究基地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在这里科学家们对原子弹进行研制、生产和装配,但美国不允许任何英国科学家进入钚生产车间进行研究工作[14]。这就致使战后很长时间英国难以独立研制和生产原子弹。二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研制、生产并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参考文献:
[1]Vannevar Bush, Modern Arms and Free Me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9), p.39.
[2]Andrew J. Pierre, Nuclear Politics: The British Experience with an Independent Strategic Force, 1939-1970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32.
[3]Winston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IV (London: Cassell, 1951), pp.374-381.
[4]John Simpson, The Independent Nuclear State: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the Military Atom (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86 [first ed., 1983]), p.23.
[5]Ibid.
[6]John Baylis, Anglo-American Defence Relations, 1939-1984 (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84 [first ed., 1981]), p.18.
[7]Margaret Gowing, Britain and Atomic Energy, 1939-1945 (London: Macmillan, 1964), p.169.
[8]U.S.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Treati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Volume V, p.1114.
[9]Wm. Roger Louis and Hedley Bull (eds.),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19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19.
[10]Margaret Gowing, Britain and Atomic Energy, 1939-1945 (London: Macmillan, 1964), p.287.
[11]Leslie R. Groves, Now It Can Be Told: The Story of the Manhattan Project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62), p.89.
[12]Margaret Gowing, Lorna Arold, Independence and Deterrence: Britain and Atomic Energy, 1945-1952, Volume I: Policy Making (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74), p.395.
[13]Wm. Roger Louis and Hedley Bull (eds.),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19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19.
(责任编辑/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