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农村参政氛围的文化结

2009-11-24 07:54
学理论·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农村

杨 雄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参政氛围制约着农村政治参与的发展,农村政治参与不断扩大,逐渐显露出参政氛围中的文化结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因素对现实农村参政氛围构成重大影响,构成农村参政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其解读,进而对解开农村参政氛围文化结的对策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农村;参政氛围;文化结

中图分类号:DF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11—02

政治参与的水平是衡量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当今现实的中国,一定程度的非常态政治参与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以农村参政氛围为例,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解读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深层次原因。

一、问题:扭曲的农村参政氛围有个结

十七大报告中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表述为:“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1]但在中国广大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深处认为,谈政治是危险的。中国人一旦意识到自己有权利,要争取权利,那简直就是“活得不耐烦了”,甚至把政治参与看作是“想造反”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提到重要位置,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关注的公民政治参与却被解读为“活得不耐烦了”,“想造反”呢?

上访案例一:湖南衡阳县农民邓仔生,因为其所在村干部向农民征收的税费远远高于中央和省政府的规定,他跑到县里找县长告状,结果一回到村子,老婆被人从楼上推下来,打得神志不清。后来他像电影中的秋菊一样,先后跑到省会长沙和北京上访,要求为农民讨一个说法。县政府在展开严打活动时,悬赏500元人民币通缉他,因为找不到人,把他的房子砸了[2]。

上访案例二:被媒体广为报道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四方台区的居民、61岁的妇女马继云,越级上访被关押75天,后因瘫痪才被“释放”回家,在关于其办案书上竟赫然写着:“马继云……长期越级上访达八年之久……。”[3]

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政治参与的方式,如投票选举,民主监督,并不常出现,而上访却成为了热门的政治参与方式。更为激进的是,上访几乎与告状画等号。维权护权者竟成“刁民”,合情合法的上访行为却成了某些地方政府“严打”、“整肃”的对象。看到上访者的悲惨境遇,不得不说那就是“活得不耐烦了”,感受到他们上访时的激动心境,不得不说那就是想造反。这就是政治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农村政治参与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在农村政治参与过程中有个结——文化结。

二、解读:农村参政氛围的文化结有深厚的政治文化渊源

当前农村地区,教育不够发达,制度建设也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的政治意识、参政能力、参政机会、参政效果得不到保障。但以上两位越级上访者的惨痛遭遇绝不仅仅是教育落后和制度欠缺造成的,政治文化因素应该是其中更深层次、更为关键的因素。政治文化以其特定结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整体一经形成便会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影响政治过程、影响政治制度等[4]。由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农村参政氛围的文化结是多面政治文化溶合的结果。

1.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并未形成独立的系统,政治系统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政治对文化经济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控制,使文化、经济等强烈地隶属于政治权威,并因而丧失了独立自由的品格。这样,政治至上的“官本位”自然地成了中国人意识结构中的主导价值观,农民对权力崇与惧的政治情感和臣民心理不断发展。这里可以借鉴马克思的经典性评价:“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能自已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地站在他们之上的权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5]在传统中国,农民一方面渴望权力能保护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的滥用而深受其害,因此对政治采取躲避的态度,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谈“政”色变,“活得不耐烦了”在这里看来倒也正常。

2.计划经济时期统、管政治文化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在生产分配等经济领域实行严格的统分统管制,经济基层决定上层建筑,那时的政治领域同样的也存在着统分统管现象,而且这种政治现象已经内化为一种政治文化,一直影响到当前农村的参政氛围。如:虽然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通过参与政治能够决定官员的任免。实际操作层面却不尽如此。《南方周末》曾披露了在山西省一地区的人大选举中发生的贿选事件。一些参与其中的选民直言不讳地说,反正不能决定谁当选,所以投票时选谁都无所谓。

3.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差政治文化的影响。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民主政治建设时说,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6],而基层发展却有参政冷漠的情形。据张明澍教授的调查,当被问及“你是否想当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回答“如果可能就争取”的,占调查对象的22.4%,“如果群众选我当也无妨”的占33.6%,“不想当”的人占35%。另有调查显示:有32.5%的人认为普选制度是走形式,另有47.2%的人认为普选制度能表达公民部分意愿,但很不完善。政治社会化程度不高,造成上层设计与基层发展的落差、经济热与政治次的落差,对农民参政信心是个致命性的打击,农村参政氛围一再降温。

三、回答:解开农村参政文化结的系铃人

文化问题最终还得由文化来解决,解开农村参政文化结的系铃人就是政治文化。这个政治文化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提炼,是对当今不完善制度的反思,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发展,归根揭底,这个政治文化的核心特征在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正确解答。

一是如何对待传统政治文化。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但是,要在中国这样具有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社会培育法治政治的文化和社会基础,其过程是比较艰难的。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法治文化基础的薄弱,而在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礼治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对法治文化的抵触和限制。因此有必要扬弃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

亚里士多德说,“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乱的起因。”[7]中国传统的“官本位”、“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官本位”是必须抛弃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彻彻底底的以人为本;“平均主义”是应该被扬弃的,绝对平均只可能是平均为零,应该在保证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满足有差别的需求。

二是如何改变内化到公民心中扭曲的亚政治文化。刘振洪先生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运动或事件,可能导致人们政治观点及态度的根本转变。”对中国人来说,改革开放是个重大事件。中国的改革开放激发了公民追求经济利益的意识,但改革开放中的制度缺失却使参政氛围一再低沉,由此内化而成的亚政治文化表现为政治冷漠与急躁。加强政治制度化水平成为当前发展政治参与关键。亨廷顿的著名公式“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表明了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化的重要性。以制度使参政氛围升温,保证公民有序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8]的目标。

三是如何加速更具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进程。列宁曾经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加速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社会化进程重中之重就是发展教育。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教育既要教人们生产蛋糕,也要教人们分配蛋糕,更重要的是动员更广泛的人参与到分配的过程中去。

良性政治文化的缺失是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现实主义地推进中国政治文化,尤其是影响基层的政治文化的构建,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我们也应该看到,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是思维与行动,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应该指导实践,实践也应该促进理论的发展,在当前中国相对困惑的参政氛围中,只有实现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才能不断促进基层政治参与发展。类似邓仔生、马继云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但正是由于更多的关心着他们的命运的人在关注着这类事件,才使他们的悲惨境遇为众人知晓。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9],这正是全国上下正全力解决基层政治参与问题的真实写照,也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给人民的承诺。

参考文献:

[1][6][8][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33.

[2]董月玲.让农民自己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3-07-09(455).

[3]盛学友.两公民质疑“信访收容”[N].南方周末,2003-10-09,(1026).

[4]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830.

[7]亚时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05.

(责任编辑/吴凤华)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有农村的“味道”
记忆里的“农村”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村老人健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