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路”上,一路顺风

2009-11-23 02:46周建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09年10期
关键词:材料作文

2009年18套高考作文题的面纱逐个揭开,它们与《路》刊的缘分也尽显无遗。下面,就让我们摒除一切烦言赘语,直奔“主题”,按不同题型依次说说《路》刊是如何与2009高考作文题紧密对接的。

[命题作文](共8题)

江苏卷——就差没字字重合

江苏卷的题目是“品味时尚”。2008年第1期有浙江洪方煜编写的长文《时尚文化向我们走来》(26—28页,下简称《走来》)。洪老师的“话题导入”直中靶心。

洪老师共给出了4种“参考思路”:一、都是时尚惹的祸;二、古今时尚的变迁;三、真正时尚的内涵是文化与审美;四、文学、音乐因为个性融入而时尚多姿。《走来》向读者提供了如下范例:一篇针刺文《艺术家》(讽刺小说),两篇学生习作《从过去到现在》和《青春个性》。篇幅所限,这里仅将《从过去到现在》的末段引录于下:“时尚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弥漫开来,在青年的追踪中衍生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品位,然而延续几个世纪的文化底蕴也将会秉承过去,贯穿现在,并随之延续到将来。”如果考生认真研读过《走来》,在考场上将会是怎样的一种驾轻就熟啊!

类似的还有,2009年第4期“特别关注”栏目安徽薛业忠老师编写的《今天你“山寨”了吗》(6—12页),用7页的篇幅对“山寨”现象进行扫描和透视,实际上题目可以换成《品味‘山寨时尚》。同年第5期有安徽孟晓东编写的《恶搞之风可以休臭》(12—14页),讲的是部分人将“恶搞”当时尚,是以“俗”来解构“雅”,可作为批判“负面性时尚”的写作范例,直接借鉴其中的资料和思想。

试问,在林立丛生的语文类报刊杂志中,有哪一家能够如此亲密接触“时尚”?

重庆卷——《路》刊是其“孵题器”

重庆卷的题目是“我与故事”,此题几乎就是以《路》刊为“孵题器”而生成的。

2008年第1期有河南姚绍清编写的《从故事中感悟人生》(35—37页),共给出了6个经典故事,它们是《人生的减法》(人生智慧故事)、《别把我们的聪明打碎》(科学发现故事)、《溶菌酶的发现》(科学发现故事)、《选择》(人生哲理故事)、《黑斑羚的智慧》(动物智慧故事)、《不同的结果》(心理故事),这6个故事,作者都给出了“运用提示”和“适用话题”。可以想见,读过这篇长文的人,既可以对这些故事加以评说,也可以谈这些故事与自己成长的关系,还可以阐述这些故事给自己和他人的感动和启迪……

2009年第4期有山西张建军编写的《政坛人物经典故事多维品读》,这是写“我与政坛人物故事”的好素材。文中提到的政坛人物有香港特首曾荫权、美国总统卡特、韩国总统李明博、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涉及励志故事、人格故事、人生智慧故事,具有很大的取用价值。

有兴趣者不妨翻检一下其他作文类刊物,看是否还能找到一家与重庆作文题如此“贴近”的富矿。

北京卷——《路》刊早备“助飞翅”

北京的题目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隐形”道明“隐喻”性质,《路》刊早有体现。

2008年第2—3期湖北周敏的《高科技PK浪漫情怀》(24—29页)中的高科技如果算是显性的翅膀,那么其中的“浪漫情怀”应该属于一种隐形的翅膀。当一个人展开“浪漫情怀”的双翅翱翔太空时,让它“带我飞,给我希望”“带我飞,飞向远方”,那该是一件多么富有诗意的事啊。同样,同期89页籍迅的《给爱一对翅膀》强调的是“自由是爱的隐形翅膀”,该文作者主张给所爱者以自由,用原文的话说,就是“给被爱者以自由的空间,让它自由伸展”。这是从反向角度论述隐形的翅膀是“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山东卷——《路》刊为它提供见证

山东卷的题目是“见证”,言简义丰,《路》刊为它提供了大量的见证。

历史长河中的“人”可以为历史见证。2008年第1期有内蒙古宋亚军编写的《用个性的彩笔描绘历史人物》(20一23页),长文中提到的每个人物都是历史的见证。2009年第4期有山西张建军编写的《政坛人物经典故事多维品读》,实际上就是“政坛人物做见证”的好素材,而且其“多维品读”在思维发散方面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历史长河中的事可以为历史见证。2009年第6期《面对文物流失的呼唤》,其中“文物流失之清单篇”“文物流失之追索篇”,均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丑恶,见证了曾经中国之弱小,等等。此文实为写此题的富矿。

四川卷——一期《路》刊足可应对

四川卷的题目是“熟悉”,两个人人“熟悉”的汉字,孤零零地立在那儿,未加任何解读或说明。《路》刊这两三年中确实未见以“熟悉”为题的文章。然而,表面没有“熟悉”其实却十分“熟悉”。如果稍稍懂得灵活转化,那么,一切“陌生”都能化为“熟悉”。

比如,2008年第1期,江苏周建成编写的《醇酒还是淡奶:学者明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7—11页),以因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而走红的“学者明星”及他们的著述为评议对象。试想,影响深巨的“百家讲坛”高中生谁不熟悉?易中天、于丹、闫崇年、纪连海等学者明星谁不熟悉?再如,同一期中,山东刘骞编写的《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12—15页),其“醒世篇”的范文《跟风和娱乐正在速成愚笨呆傻》提到了“超级女生”“超级男生”“梦想中国”“我型我秀”“舞状元”“好男儿”等娱乐性选秀活动,给予了犀刊的批判。刘骞老师的长文还提到了对章子恰的对立性评价,对“哈韩一族”“日本卡通”“美国动画”“麦当劳和麦当娜”等外来文化的一味追捧,这些应该都是高中生视野中熟悉的现象吧。还是同一期,辽宁张宏强编写的《当传统遭遇“洋节”》(16—19页)评议了不少国人特别是年青人对洋节颇熟悉、追捧,对中国传统节日却陌生、隔膜、冷落的现象。

仅仅一期《路》刊,就为“熟悉”一题提供了如此质高量丰的转化母本,遑论近三年的全部《路》刊?

湖南卷——踮脚转身踏上成功之《路》

湖南卷的题目是“踮起脚尖”。

什么时候需要“踮起脚尖”?

有时候,“踮起脚尖”隐含着一种向自身极限高度的努力,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路刊》2009年第5期有山东朱春学编写的《感受“极限”》(24—26页),“踮起脚尖”,本身就是追求极限、感受极限。此文以“极限”为话题,对它进行了全面而辩证的思考,很有参阅价值。2008年第6期江西李弗不的《话题作文“赶越自我”导写》(28—30页)亦表此意,其中《划出一道人生优美的弧线》,写的是跳高,正好与超越“原始高度”有关。

有时候,“踮起脚尖”是一种焦急的企盼。这让身处应试教育囚笼中的考生自然想到了“踮起脚尖”,翘首盼望真正的素质教育,盼望真正的“减负”。《路》刊这方面的材料太多了。2008年第6期有河北马晓颖、李哲峰编写的长文《教育,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我

们究竟应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5—10页),从副标题不难看出作者对科学合理教育体制的踮足翘盼之情。事实上,马、李二位的长文也表达了对香港教育模式的企盼,对“曾经有过的好事”(这是一篇范文的标题)的怀念和企盼,对还孩子以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的企盼(长文专辟“对孩子发展空间的思考”这一专论)。2008年第9期上有山东朱春学编写的《大灾之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10—13页),长文中的资料可转化为“踮起脚尖”企盼早日完成倒塌学校的重建,失亲儿童“踮起脚尖”企盼爱心领养者,国人“踮起脚尖”企盼科学严密的防震减灾体制的建立等等。

对于《路》刊的文章,如果能够精读细品,能够学会“踮脚转身”,那么,再出人意料的题目也能从容应对。

福建卷——《路》刊为你间接备题

福建卷的题目为“这也是一种______,先得在横线上填写词语,形成表意完整之题。此类半命题作文,过去大多出现于“初升高”考试中,高考卷中极少见到,但《路》刊中的间接备题还是有的。比如,2009年第2—3期山东李作昕的《悠然享受过程美》(8—9页),讲到“人生如旅,情趣就在路上”,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忘了领略过程之美。题目稍作变动就成了《这也是一种美》。文中有这样的话:“穿越现实,抵达梦想,这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想到和得到,中间环节是必须做到。可是我们往往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忽视了对过程之美的深刻体验。”我想同学们读后得到的不仅仅是完成一篇作文的思路吧。2008年12期,安徽祝泉洲的《遭劫救匪:宽容还是纵容》(14--16页),对被劫女教师反救歹徒一事进行了深入剖析,文中部分论述深入到人性的深度。如果认真读过本文,便可以顺利写就题为《这也是一种纵容》的议论文。

湖北卷——此“门”不难为你打开

湖北卷的题目是“站在——的门口”,也是半命题作文。《路》刊中也有供我们转化的资料。请看——

2009年第1期湖南肖晓亮编写的《“尊严”话题经典素材及应用指南》(37—39页),可转化为《站在“尊严”大厦的门口》;同期45页水水的《我的高三》可转化为《站在大学的门口》。2009年第2—3期《道德,一个说不尽的话题》(10一15页),可转化为《站在道德圣殿的门口》;同期《话题作文“探索”构思演侏》(37—40页),可转化为《站在“探索”迷宫的门口》;同期《话题作文“阅读自己”导写》(64—65页),可转化为《站在“自我灵魂”的门口》;同期《材料作文“拥有与寻找”导写》(66—67页),可转化为《站在求知世界的门口》。2009年第4期第1页《足斤足两的幸福》,可转化为《站在幸福的门口》。2009年第5期第1页《选择有智慧和有信仰的人生》,可以转化为《站在信仰(智慧)的门口》。2009年第6期《话题作文“希望”导写》(27—29页),可转化为《站在希望的门口》。

[话题作文](共2题)

天津卷——思路早在《路》刊中

天津卷的话题是“我说90后”,此题够“先锋”,但其命题思路与《路》刊的编辑思路不谋而合。《路》刊2007年第4期上早就有安徽薛业忠编写的长文《“80后财富新生代”——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16—23页),其“话题引入”写道:“不知从何时起,‘80后,作为一个符号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似乎是数位少年作家的崭露头角,让人们开始注目‘80后的吧。‘80后,顾名思义,就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当人们眼中的‘80后还代表着浮躁和反叛时,这个词却在悄悄地与财富画上连接符号……”

有人也许会为《路》刊惋惜,要是天津卷出个“我说80后”的话题,那就太好了。但我以为,用不着惋惜。《路》刊上虽然没有专谈“90”后的文章,但思维方式早就与高考接轨了,而且是具有超前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路》刊没有直接命中2009年天津卷作文题,是个偶然,命中了“引导青年人关注自身这代人”这一思路,是个必然。甚至可以说,由于《路》刊长期以来坚持引导读者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青少年成长,才对语文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你那题目也许不是直接从《路》刊拿去的,可命题方向却难脱《路》刊的“先锋思维”。

广东卷——诸多“常识”在《路》由

广东卷的话题是“常识”。《路》刊有许多内容都可以与“常识”挂上钩,或者说可以巧妙地转化为“常识”。换言之,《路》刊文章中为你准备了诸多“常识”,只需稍作变通即可。例如,2009年第6期42页王前锋的《取舍之道》,实际上谈的就是有关“取舍”的常识:“如果说取是择其善而用之,那么舍便是欣欣然而弃之,不为所动。取舍间人生价值得到体现,而人生也会因此改变。……有时取便是舍,而舍是为了更好地取。取舍之中,彰显人生智慧。”2009年第5期湖北付敢泽的《命题作文“教望”导写》(30—32页)多处谈到了关于“欲望”的常识。2008年第1期48页董经纶《露与不露的智慧》写道:“无论是锋芒毕露,还是藏而不露,关键是要露得得体,藏得恰当。因为,露有露的道理,藏有藏的好处。”论述的是“露藏关系”的常识。该期封二杨风《差距,让我如此美丽》一文写道:“没有人与别人的学识相同,没有人与别人的能力相同,没有人与别人的相貌相同。人与人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存在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差距面前摇摆不定。差距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葬送一个人。”这实际上是在谈关于“差距”的常识。

[新材料作文](共8题)

全国卷I——《路》刊为你“同步翻译”

全国卷I是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是“小动物学游泳”的材料,其寓意并不隐晦,较为显豁,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奔着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去的。据笔者的理解,该寓言材料表达了对教育或人才培养的困惑和思考,核心是对“求全教育”“补短教育”“加长教育”(偏才教育)等不同教育理念矛盾冲突的揭示和探索。《路》刊为该材料所作的“同步翻译”特别丰富且到位。

2008年第6期河北马晓颖、李哲峰编写的长文《教育,一个说不尽盼话题——我们究竟应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5—10页),专门辟有“对高考试题的思考”和“对孩子发展空间的思考”的专题,高考试题的狭隘性与作文材料中游泳技能考核的狭隘性相似,训练方式的狭隘性与作文材料中青蛙和仙鹤批判的对象相似。2009年第5期安徽观全洲编写的《文理分科学: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题》(8—11页),实际上涉及分科会不会影响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涉及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强化“通才教育”理念,还是强化“偏才教育”理念的问题,很有借鉴价值。2007年第7—8期江苏刘国良的《应试教育:怎一个祸害,怎一个痛》(41—46页),刘老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进

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其中说到“教育内容目标单一狭隘”和“评价机制刻板”,都与材料的寓意密切相关。同期第6页有陈传喜《经营自己的长处》一文,若联系评论家青蛙“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这一感慨,聪明的考生不难采取适度的“拿来主义”,让此文为己所用。

全国卷Ⅱ——创新求异自有《路》

全国卷Ⅱ提供的是一组三则材料,其立意不外“观察·思考·发现”以及“求异-创新”。这方面的事例和思想,《路》刊中备料丰富,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自由选用。

2009年第2—3期发表了山东郑学编写的《“创新”一类话题作文拓展演示》(30—32页),作者在阅读范文后得到如下启示:创新并不拒绝模仿;创新就不要拘泥于常理;创新要转换一下思维。材料中的三个故事都与这些启示紧密相联。2007年第7—8期29页有广东张百栋的《说“求异”》一文,作者告诉我们:求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也许是一条规律。全国卷Ⅱ作文材料中的三个人不都擅长求异思维吗?

2009年第4期浙江洪方煜编写的《材料作文“鲁人徙越”导写》(32—34页),所给材料是寓言故事“鲁人徙越”: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妻子擅长织白绢(多供制帽用),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有人劝他们不要去,理由是越人赤脚走路,披头散发,用不着鞋子和帽子,移居越国必穷。“写作提示”提供的主要思路一正一反:正面看,人应该找个能够发挥己长的环境去工作和生活;反面看,正因为越人习惯上不穿鞋、不戴帽,潜在市场才更大,鲁人和妻子完全可以去开发那里的新市场。反面立意正与全国卷Ⅱ材料中安藤百福破产反而开辟创业路相似,也与乔利善于逆向思维相似。

辽宁卷——《路》刊此前已触及

辽宁卷的材料是关于明星代言广告的内容,以513网上论坛的形式呈示了甲、乙、丙、丁、戊的帖子。此题实际上就是让考生就“明星代言”现象进行思考,或者对生活中相关经历、见闻做出叙述。《路》刊对此早就予以了关注并有所触及。2009年第1期发表了江苏周建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尴尬的陈述,沉痛的思考》(6—12页),其中提到的核心事件就是材料中乙所评议的“三鹿奶粉”事件。该文的“多层面思考”在论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时,分别从“体制层面”“文化层面”“道德层面”“人性层面”展开,在论及“人性层面”的原因时,专门提到了明星代言广告的问题,现将有关原文引录于下:

“与那些制假售毒的人相比,明星为了钱代言不义广告虽说也是人性有瑕,毕竟有不知情可为托辞。丁俊晖、刘国梁各自对其代言“蒙牛”“伊利”产品向消费者及广大球迷郑重道歉,表现了良知发现的勇气。眼下要追问一句的是:两位体育明星就代言的事情道歉了,别的代言者呢,依然沉默下去吗?有网友告诉我们,代言广告的邓婕、蒋勤勤、陈建斌均“失声”。众目睽睽之下,保持沉默是非常不明智的,是人性蒙垢沾污的表现。(公众人物可以有隐私,但没有道德豁免权。明星是人,做广告赚钱是资源利用,无可厚非。但明星影响力大于普通人,做事应该考虑社会影响。不直接为恶,却在不自觉中助恶伤善,理应道歉。人性的完美包括自省的意识和承担过错的勇气。)”

相信读过这段文字,在写辽宁卷作文时,一定会胸有成竹。材料中乙和丁的观点与《食品》一文的思考可以轻松对接;丙的话为“不知情”的代言明星辩护,与“毕竟有不知情可为托辞”相一致,也与“明星是人,做广告赚钱是资源利用,无可厚非”相通(但少数代言明星知情以后仍然“失声”,就不像话了)。周文谈明星代言不义广告,重在道德考量和人性追问,正与辽宁省作文题的材料合拍对榫。

2008年第2—3期袁野《崇拜的危机》(52—53页)一文写道:“当人们纷纷把心交给娱乐圈的俊男靓女时……我轻轻地闭上了酸痛的眼。……其中是否夹杂着些许盲从?”这是对甲所说的“有明星代言的东西应该更可信”之心理的理性审视。

江西卷——题在《路》中没“流拍”

江西卷的材料是关于今年年初兽首(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事件的,要求考生对蔡铭超的假竞拍行为发表意见。说白了,这是要求考生写时评。《路》刊对“时评”这一文体颇有前瞻眼光。2008年第2—3期江苏吴应海编写的《怎样写好时评》(40一42页),第一步就是为读者提供有关时评的“写作指导”,特别提到“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赞扬式”“批评式”和“建议式”三种基本思路,并且有配套的“精彩时评回放”,为我们示范引路。更为难得的是,就在高考前夕,2009年第6期发表了《面对文物流失的呼唤》(9—13页),这篇长文的“话题引入”有如下内容:

“2008年10月下旬,佳士德宣布将于2009年2月23日至25日在巴黎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消息传出,引发中国民众公愤。……北京时间2月26日凌晨2时,巴黎时间25日19时,法国大皇宫,佳士德‘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如期举行。两件兽首分别以1400万欧元的高价被一神秘人以电话的方式拍得。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峰3月2日在于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参与了圆明园兔、鼠首在法国巴黎的拍卖,并成为了最后竞拍者。蔡铭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不会付款。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换作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站出来,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义务。……作为流失文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流失在外的国宝级文物如何回归?难以回归的原因又何在?亲爱的中学生朋友,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凝重的话题吧。”

假如考生认真阅读并深入思考过薛老师的文章,热切关注由兽首铜像拍卖引发的这一“凝重话题”,写江西卷作文岂不是小菜一碟?《路》刊长期编辑“面对呼唤”“特别关注”等栏目,大凡社会热点题材基本囊括无遗,所以说题在《路》中没“流拍”。

上海卷——“独特”“个性”在《路》上

上海卷的材料是郑板桥书法的风格特点和相关评论,要求考生自己从中提炼主题。“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和“不可无一,不可有,的寓意倒是不难明白,都强调了“独特”或“个性”。《路》刊这方面的资料很丰富。2008年第1期内蒙古宋亚军编写的《用个性的彩笔描伦历史人物》(20—23页),原文有这样的“底蕴揭示”:“哲人说过,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张开慧眼,观察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你会发现,万物竞生,风采独具,个性卓然。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个性的,都是独有的‘这一个。因此,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思考,也应该是个性的。个性的主体去认识个性的客体,其认识结果就必然被涂抹上鲜明的个性认知的色彩。万物各具风采,思考因个性而灵气飞扬。同学们,青春需要个性飞扬,让

你的思想舞动起来,舞出青春激昂的节拍,舞出个性张扬的美!”这里宋老师从现象到本质再到倡导,层次清晰地呈示了含金量很高的个性化思考。2008年第2—3期90页丁少光的《个性,人生最美的花朵》一文同样强调“个性是一种魅力,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夺人耳目,昭示于人……个性既彰显特异,又彼此映衬”。

宁夏、海南卷——道德困惑《路》有同感

宁夏、海南卷所给材料涉及“善良与诚信”的道德困惑,《路》刊上相关主题可以说是频频亮相,行家里手们对此深有同感。2009年第2—3期发表了山东吕东涛编写的《道德,一个说不尽的话题》(10—15页),该长文有“对中国‘道德危机的思考”,有“对‘道德绑架和‘泛道德主义的思考”,有“对‘道德模范的思考”,有“对‘网络道德的思考”。材料中反映的“善良和诚信”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道德问题,本应纯洁的女孩子编谎扮可怜相,求乞骗钱,就是青少年一代道德危机的缩影,当每个行善者都要防范救助对象的欺骗时,我们的道德体系就出了问题。吕老师的文章指出“反传统掏空某些人的心灵”,对有悖诚信者道德观念形成的探因,切中肯綮。至于“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则涉及树立“道德模范”的尴尬。2009年第4期有安徽王杰成编写的《常怀瓷悯之心》(18—21页),作者在“原创文题”中做了如下阐述:“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备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将这段话作为作文题材料中小吴之语的理论注脚,该是多么恰当和深刻啊!

浙江卷——牵挂感恩一《路》吟唱

浙江卷的材料是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表达了飘泊者对亲人、家乡、祖国的依恋和牵挂。表达了受惠者对施恩者的感恩之情。类似主题的文章,在《路》刊上频繁亮相,可谓牵挂感恩一《路》吟唱。

2009年第6期有江苏陈娟编写的长文《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19—21页),命题作文的第二题是“乡音”话题,“题解”写道:“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份深厚的情感,尤其是现代社会,为了生活,许多人离开了家乡……他们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怎能不思念故土呢?那乡音怎能不触动他们的情思呢?故乡总是令人魂牵梦绕,迢迢的关山,挡不住思家的心情;流淌的岁月,淘不尽对家乡的眷念。”游子对家乡的情意,不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吗?“魂牵梦绕”四字写尽了依恋和牵挂。

2008年第4期有江苏张佐香的《心存感恩》(7—8页),“绿叶对根的情意”,就包括感恩之心,该文特别提到“对父母怀感恩之心”,以及对师长、对自然的感恩之心。同期第9页又有《感恩,让人间开满爱的鲜花》,此文的副标题是“在高一年级感恩演讲会上的总结发言”,与高中生生活贴得很近。还是这一期,《种下慈善的种子,为什么收获不到感恩的果》(10-13页)是对不懂得感恩现象的批判,正好做反向立意的标本。

安徽卷——“弯道超越”。阔《路》在前方

安徽卷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是关于“弯道超越”的,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感悟。材料中有这样一句关键性的话:

“弯道也有了特殊的意义,指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只要把握好了这一时刻,就能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据此解读,《路》刊早为我们指明了前方宽阔的道路。

2007年第4期江苏唐惠忠的《最新作文模拟试题通解》(28—35页)一文中题目九是“危机与转机”,其引语说:“有人认为‘危机就是转机,只要认真思考,机智应对,就能赢得转机……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思考、见解?”这里的“只要……就……”与安徽卷作文材料中的“只要把握好了这一时刻,就能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思维方式完全相同。弯道有危机(可能翻车,可能被别人超车),也有转机(可能趁机超越前面的车),聪明的考生稍作变通,即能“为我所用”。2007年第7—8期有浙江王学华的《考场话题作文精题五则导写》(83—88页),第三道题就是“困难与机会”,题目的材料引某企业家的话说:“每一个困难处境出现的同时,其实都蕴藏着一个同等程度或更大的机会。”“弯道处境”不也正是如此吗?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拙文将题目与杂志进行“对接”时,并没有遥追远溯,我有意识地将《路》刊文章的时间跨度限制为两年半,准确地说,引录的文章都在2007年第1期一2009年第6期这一范围中。可以设想,如果允许“前推再前推”,那《路》刊的命中率该有多高呢?

09文题一番话,沿《路》说来十八家。若有疏漏请包涵,但愿明年多开花。

猜你喜欢
材料作文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