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探秘巴塔利班藏兵洞

2009-11-23 11:21
环球时报 2009-11-23
关键词:白沙瓦塔利班武装

11月21日,抵达斯瓦特地区视察的巴陆军总参谋长基亚尼将军首度向外界披露,巴军自今年4月在斯瓦特地区发动打击塔利班武装的行动以来,已经有550名官兵阵亡,1500名官兵受伤。然而,即便巴军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但在外界尤其是美国看来,巴基斯坦的反恐努力仍然非常不够,美国政府仍在通过各种方式向巴军队和政府施加反恐压力。那么,巴军和政府打击塔利班的难度究竟在哪里?《环球时报》记者在斯瓦特地区随同巴军参加了三次清剿行动,亲眼目睹了塔利班武装使用过的武器弹药和藏兵洞,并转赴白沙瓦进行实地踏访之后,才对巴基斯坦剿灭塔利班的难度有了切身的体会。

巴基斯坦塔利班背后复杂的支持背景让巴政府和军方“斩草除根”的目的很难实现。11月20日,《环球时报》记者随巴军的一支突击队来到距离斯瓦特最大城市明戈拉约20公里处的山村特里格拉姆,亲眼目睹了巴军搜出的一挺化整为零、隐藏在一家商店院后的高射机枪,并随后目睹了几天内巴军突击队在特里格拉姆村及邻近山区搜出的塔利班各种武器。给《环球时报》记者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塔利班武装使用的武器有美制M-16步枪,奥地利、美国和俄罗斯制造的手雷,印度原装的磨刀具。巴军少校穆斯塔克问《环球时报》记者:“你知道巴基斯坦塔利班最大的支持者是谁吗?”他自答说:“是印度!”在场的另一名巴军少校和上尉也表示:“除了你们看到的这些带有印度文字的塔利班使用物品和武器装备外,还有就是印度居然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阿富汗一侧设立了20个领事机构!如果不是为了支持塔利班武装,并且从西北方向向巴基斯坦施压的话,印度在阿富汗山区设那么多的领事机构有什么用呢!”

巴基斯坦西北山区特殊的地形不利巴军大规模作战。在随同巴军参加清剿行动后,《环球时报》记者对巴军之所以付出惨重代价以及打击塔利班的难度有了切身的体验。从明戈拉市区前往附近山中的各个村庄,进出的唯一方式就是靠军用皮卡。公路往往是夹在山和河谷之间,而河谷边是茂密的果园,以及建筑很密集的村舍。《环球时报》记者亲眼看到的两个塔利班藏兵洞就在一个村外山腰上。两个藏兵洞的共同特点是:处于山腰,肉眼几乎发现不了洞口,但洞内却是宽敞得可以容下一至两个伏击小组,而塔利班一个标准的伏击小组往往由3人组成,所携带的武器是:3支“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12枚手雷,1支火箭筒,1到3支手枪,一挺轻机枪,数量充足的子弹。如果伏击位置重要,还会携带五六枚制导导弹,以及数量不等的路边炸弹。这些弹药并非总随身携带,而是事先预置在藏兵洞。记者从这两个已经被巴军炸毁的藏兵洞观察山下的公路,结果很震惊:两个山洞正对着公路的急转弯,这意味着巴军的巡逻车队只要过此地就不得不减速,而这时对于有效射程数千米的火箭筒或者制导导弹来说,可谓“一打一个准”。

巴西北部特别的民情和社情也加大打击塔利班的难度。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和联邦直辖部族区千百年来一直相对独立,民众善战,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塔利班有同情的态度。《环球时报》记者抵达白沙瓦后,尽管看到白沙瓦的城区相对平静,生活算是很正常,但陪同《环球时报》记者到白沙瓦的巴军上尉坦言:“白沙瓦下辖的3个区最近接连遭袭击是事实。”由于白沙瓦是西北边境省的首府,目前正在进行的南瓦济里斯坦打击塔利班战斗的主力的司令部驻地就在这里,所以很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而且,历史上被称为巴基斯坦“花城”的白沙瓦现在还是一座“难民城”,庞大的难民数量让一些塔利班武装人员很容易混杂其间。▲

本报赴巴基斯坦特派记者 邱永峥 郝 洲

藏有武器不易发现 斩草除根真的很难

猜你喜欢
白沙瓦塔利班武装
爱红妆更爱武装
塔利班为阿富汗打造“强大军队”
上淘宝女军迷也能武装自己
塔利班战后首次宣布停火
长满尖刺把自己武装起来
武装起来,让你认不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