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乌 毕亚丁
伊犁谷地,是一个美丽和浪漫得超乎人类想象的地方。中国人说它是“塞上江南”,外国人则说是“中亚乐园”,是“神的特殊恩赐”。
这里拥有最神奇的地形,大片的荒漠地带中,藏着一块巨大的温润神奇的绿洲。这里不仅是中亚人种博览馆,更是剽悍民族聚集地。汉武帝热爱的天马就生活在这里,我们平常吃的苹果和杏的祖先也在这里,而如梦如幻的薰衣草田,也在这里浪漫地开放。
世界上只有五种天鹅,其中有两种都可以在伊犁谷地看到;在这里,荒漠中生存着小跳鼠和草兔,而天山上静谧地藏着雪豹;而大山中熙攘的是北山羊,夏季则出没着棕熊。
在“中国年降水图”上,黄色代表干旱,蓝色代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中国西北部在降水图上大都是以黄色为主的干旱地区,唯一的例外是:在茫茫的黄色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蓝色“三角形”,那就是美丽的伊犁谷地。
是庞杂的天山山脉,勾勒出这个三角形粗略的棱角。北边的天山支脉和南边的天山主峰自然相交,形成一个巨大的夹角,夹角里面的土地就是伊犁谷地。这些相交的山脉平均海拔都在3000—5000之间,成为伊犁谷地很好的天然屏障。夏天,这些屏障挡住了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干燥炎热的气流;而冬天,来自北冰洋的寒潮也无法进入到伊犁谷地。幸福的是,没有屏障的西面,拥抱的却是西风带来的北大西洋、地中海暖湿气流。于是,在大片的荒漠地带中,一块温润的神奇绿洲诞生了,它同时具有高山和海洋的气质。
中国人喜欢将伊犁谷地称为“塞上江南”,外国人则赞叹这是“中亚乐园”,是“神的特殊恩赐”。实际上,在茫茫黄沙中出现这样大的绿洲,的确让到达伊犁谷地的人,有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
全球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们,对伊犁谷地的评介是:一个“水、土、光、热”组合合理的地方。所以除了人类,这里也是各种生物的天堂。
闻名全球的伊犁谷地野果林,是许许多多种植水果的原始基因库——无数的农学家为了追溯苹果、核桃和杏的血脉来到这里。确切地说,野果林分布在伊犁谷地海拔1000—1600米的山地上,这里不仅降水丰富,而且是非常特别的“逆温带”,也就是说,冬季气温越低,这一带反而更为温暖。
伊犁谷地的野果林中,有野生的果树植物57种。其中包括野苹果、野杏、野樱桃、野核桃、野山楂、野蔷薇、野草莓……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在看到乌孙国进贡的马匹后,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西极天马歌》: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西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从此,神骏非凡的乌孙马名扬天下,它们的后代,如今被称为伊犁马。
乌孙国,曾存在于今天的伊犁谷地一带。在汉武帝的心目中,来自伊犁谷地的骏马,是上天神灵带给他征服四方的礼物。
伊犁谷地,三面环山,唯独向西,微敞着胸怀。早在约一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却至今没有人能完全确认,细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类“塞种人”,究竟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
《汉书·西域传》上第一次出现关于塞种人的记录是:东边的月氏国被匈奴赶往西方,便击败了居住在伊犁谷地的塞王,塞族人只能南迁,而大月氏则占领了塞王原本的土地。
塞人早在约三千年前,就曾从阿尔泰山把大量黄金,贩运回古希腊;大体同一时期,又在昆仑山间、帕米尔高原,和氐人、羌人等部落氏族激烈碰撞、交融。有专家分析:以女性为首领的“西王母”部族,就是羌人、塞人经碰撞融合而形成的。
这支神秘的族群,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炼铜技术。后世考古学家发现,塞人墓葬遍布伊犁谷地。墓中出土做工精美、造型迥异的青铜器;在尼勒克县,还有开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铜矿遗址,已被证明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铜矿遗址。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塞人所为。
伊犁谷地,古往今来,到底有过多少座城,恐怕已难以回答。
乌孙国都,称作“赤谷城”,但只有谷而无“城”。乌孙是“行国”,逐水草而居,以牧猎为生,凭险而守山谷,搭建毡房为家。唐代,今伊宁县境内曾有过一座“弓月城”,扼守交通要道,名噪一时,至今遗址尚存。元代时,阿里玛里城号称“中央帝国都城”,史籍多有载述。位于霍城县西北的这座城垣遗址,周长仍有25公里,可见当年规模宏大。
真正在伊犁谷地大规模建城,是在乾隆年间彻底平息了准噶尔贵族叛乱,“伊犁将军”之军政长官设立时开始的。从1761年到1777年,在现在的伊宁市附近,建造了著名的“伊犁九城”。1762年“伊犁将军”设置后,将军府就设在惠远城。而宁远城,就是今天伊宁市的前身。
当年为何要建这么多城池?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屯垦戍边。九城的每城周边,直至今日,仍然是肥田沃土。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座当年声势赫赫,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的惠远城。如今,惠远城中钟鼓楼依然高耸,规模宏大的伊犁将军府依旧保留,林则徐手植的大树枝繁叶茂,被称为“林公树”。
伊犁谷地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古往今来,伊犁谷地发生了多少英雄的故事,发生过多少壮烈的激战,同样是无从考证。
乌孙英雄猎骄靡、翁归靡,汉代常罗侯——常惠,共抵匈奴,屡建战功;大唐战将程咬金、苏定方,征讨背信弃义的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捷报频传;明初,信仰了伊斯兰教的第一位蒙古人吐黑鲁帖木儿汗,一登汗位,就以武力统一所辖区域;清代平息准噶尔叛乱的定北将军班第,连战告捷,却丧于身边的暗算者。
著名的格登山之战,也发生在这里。这是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决定性一战,发生在1755年5月14日。闹腾了70余年的准噶尔贵族的叛乱活动,就此而告“寿终正寝”。乾隆大喜,亲笔题写了《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文字。今天,格登山碑依然雄矗在中哈边界格登山上,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碑文,向每一位瞻仰者,默默讲述着当年的那一场壮烈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