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序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坚持现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将加强对银行自身风险的控制。重点管束的对象将是资本质量和贷款质量。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目前撰文称,中国今年的信贷增长幅度将达35%以上,总量可能达到11.1万亿元人民币。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埋下重大隐患。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曾呼吁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全国人大财经委另一委员则认为,今年新增贷款规模不应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现实是,截至7月底,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73万亿元,M2(广义货币)供应量较上年同期增长逾28%。
信贷规模激增充实了银行当下的收入,却放大了金融体系的未来风险。最近,中国建设银行称,信贷大幅增加抵消了净利息收入下滑的不利影响,使其上半年净利润下降幅度小于预期。但如此速度的信贷扩张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建设银行在公告中表示,将关注今年余下时间的放贷规模和速度。该行发言人早在上月就放了话,下半年新增贷款必定会少于上半年。
值得注意的是,大规模信贷扩张导致中国建设银行截至6月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降至9.30%(2008年年底时为10.17%),即使该行上半年还通过发债筹集了400亿元人民币资金。先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已经公布了上半年业绩,两家银行的核心资本比率也都出现了下滑。
中国建设银行公告同日,彭博资讯报道了监管机构要求各银行将持有的其他贷款机构发行的次级债和混合债从补充资本中扣除。这实际上提高了对银行的资本金要求。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共发行价值310亿美元的此类债券,规模是去年全年的三倍。为满足以上即将出台的新规定,各银行需要通过控制信贷或出售股权,将其资本充足率提高至中国银监会要求的12%的水平。银监会似有意通过这一间接手段减轻信贷高速增长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即便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资本质量,未来数年中国银行业仍有可能需要面对账面不断恶化的危局。这是放贷潮的代价。从表面上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控制得相当不错。截至6月底,总体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2008年底下降427亿元人民币。然而,超常膨胀的贷款总规模很可能延缓了坏账的潜伏期。
中国银行业普遍通过贷款展期将问题贷款先归入“关注类贷款”,而不是直接列为坏账。如果对坏账的评定更审慎,这些贷款的规模将逼迫商业银行大幅上调各自的坏账拨备。而目前,中国大多数银行的坏账拨备还没有考虑到这一类贷款。
这一轮银行信贷扩张对中国经济复苏而言,是完全必要的。其积极效果也在逐步显现。银行贷款协助政府财政,共同推动了上半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但中国经济前景依然笼罩着相当浓重的不确定性,信贷快速投放必然会增加银行业控制不良资产的难度。但愿中国银行业不会有机会很快重温六年前坏账高筑的痛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