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勤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作文技巧和方法的“告诉”和“灌输”,更是一种作文意识的“唤醒”,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与作文的实践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的过程。
其实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地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使学生懂得文本的作者是怎样选择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运用词语,怎样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段成文等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看不见的爱》为例,谈谈如何有意识地以阅读来引领作文。
一、体验和领悟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因此在教学中也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看不见的爱》是一篇内容感人的课文,讲述了一位母亲陪盲人孩子打弹弓的故事,赞扬了一位给予残疾孩子无私母爱的母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重点词句来理解,一步步让学生走入文本。我抓住几个重点句,采用感悟与质疑并行的形式,让学生去获得情感体验。在理性的探究过程中,要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反复读,细细嚼,慢慢品,深深悟,让语言深深扎进学生的心里。感情朗读是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主要是借助各具个性、多种形式的朗读,试图为学生建构一个使心灵共鸣的感情场。
二、探究和发现
我在备课时发现,文章非常明显地抓住母亲、儿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进行描写,从而表达和体现这份爱,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则是通过心理变化来表现被这种伟大、神圣的母爱所震撼。于是,“我”由“怔住一沉默”的这一心理变化,作为教学的第二条线索进行语言点的训练。
课堂中,当交流“看不见的爱”之内涵时学生们谈道:
“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神态,但是他可以通过母亲的动作感觉到母亲的慈爱。”
“文中没有直接写母爱,而是从母亲的神态、动作中,我们能体会到母亲不寻常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深切、伟大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
“站在一旁的作者,不是也在用心体会这看不见的爱吗?”
在分析这篇课文时我还渗透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有这样三句话:
1)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
2)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
3)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学生画出这些句子,通过朗读、品析,知道孩子打弹弓时间很长,也很累,知道是母亲的爱给孩子带来了做好每件事的勇气和信心,更体会到母爱就像这美丽的夜景一样柔美、温馨。这样,他们通过景色的描写再次走进了文本。
教师和学生都发现,作者把母亲和孩子的表现作为全文主线,还把我的心理活动及景色的描写作为另两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大家不仅感受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而且对今后学习描写也有启发和借鉴。
三、把握和发展
我在处理教材时发现,随着研读教材的深入,课文中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如果舍不得“扔”去,不仅教学节奏拖沓,而且使一些本来可以“出彩”的地方反而成为了教学的负担。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引导学生对细节加以把握为主,通过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相启发,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对那个盲童打弹弓,我先是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瞄”字,旨在让学生体会孩子是用心在摸索,在估计。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作者一开始不知道他是个盲童,所以用了一个‘瞄字,因为正常孩子玩弹弓都是用眼睛瞄。”
言之有理呀!我不由得灵机一动,马上说:“你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孩子的动作,非常有道理!那我们再一起看看当作者知道孩子眼睛看不见时,他又是如何来描写这个孩子打弹弓的动作的呢?”学生马上找到了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多次使用的“移”字。我马上小结:作者对孩子动作的描写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而变化着,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时用词的精妙。
我想,这样的分析能使学生在欣赏好的作品的同时,广泛吸取作者的经验,从而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发挥一定作用。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掌握一定的作文要领,熟悉作文的基本形式,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式。当学生因此而积累起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恰当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