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思维,从材料出发

2009-11-18 02:53王学华
新作文·高中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牛栏哲学家渔夫

王学华

命题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哲学家与农夫

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维角度

对于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列出的只是通常的几个思考角度。仅供同学们在写作时参考:

(1)正确看待自己。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在如何对待牛的问题上,一个哲学家就不如一个农夫。

(2)蛮干与巧干。做事得法,事半功倍;做事不得法,事倍功半。这位农夫抓住了牛的心理需求,他便成功地把牛牵进栏中了。试想,如果农夫放在牛嘴前的不是青草,而是其生存根本用不着的东西,比如,就算是高档金银首饰,牛也会乖乖进栏吗?当然不会,因为,它不符合牛的生理、心理需求。

(3)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别人做一件事,强逼是不行的,哪怕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奏效。其实我们要做的,仅是举手之劳。拿出一点生活的“青草”,给别人一点甜头和希望。

(4)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要做成一件事情,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为别人想想,这样才会使事情办得更顺利,人生的路也才会走得虱顺畅。

题目展示

基于上面的概括提炼,以下这些题目无疑是切合题意的。哲学家角度:

不能盲目蛮干不懂装懂强扭的瓜不甜不能勉强固执己见农夫角度:

顺其自然掌握规律遵循天性做事要得法理解与沟通引导牛的角度:

天性难改说“实惠”选择爱的就是青草综合角度: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死与活术业有专攻固执与变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问题诊断

这道作文题目看起来似乎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主要是审题问题,比较多的考生对题中所给材料的理解不够全面,概括不全,提炼不准,导致偏题,甚至离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1)离题标题

知识不是力量谈信念无知者的悲剧自我发展心灵的洗礼

评点:

这些题目应该说是明显地离开了材料内涵和要求,属于离题标题。如“知识不是力量”虽然说是针对哲学家而言,但整个立论站不住脚,并且没有考虑到农夫的作用。“谈信念”似乎从牛的角度来考虑,却显得非常牵强。“无知者的悲剧”,“无知者”指的是谁?“悲剧”又是怎样产生的?缺少有力的依据。“自我发展”是指对哲学家而言吗?“发展”什么内容呢?“心灵的洗礼”,似乎也是大而空,不知所云,缺少与材料的对应。

(2)偏题标题

要重视教育过程与结果想与做

评点:

这些标题都有些偏,如“要重视教育”,这是谁对谁的教育?似乎有些不明确。命题者的意图可能是对牛进行教育,但题意应该是不明朗的。“过程与结果”,也似乎与材料有关。哲学家的所做的过程,得到的是牛不进栏的结果;农夫所做的过程。得到的是牛进栏的结果;但仅是这样去摆现象,显然不符合整体材料的意蕴。“想与做”,侧重点也是不明确的,哲学家、农夫、牛都有所想、有所做,指向如果不明,也很难提炼出准确的主旨。

(3)挨边标题

交流的重要性要重视交流让交流焕发生机期待心愿

评点:

这几个题目总体来说已从材料的本身出发,并且对材料有一定的解读和概括,但是不够集中,有的仅仅停留于表象,有的只是从一个侧面分析的结果,有的是想当然地综合,无论怎样,都与材料若即若离,有的甚至游离于材料之外。

佳作示范一

知行合一

浙江省路柝中学高三(8)班/郏希希

最近读了一本书,其中一位人物让我感触很深,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明朝的王守仁。不是他的忠诚吸引我,也不是他的政治才能让我记住他的名字,而是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要求我们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样做事情才会取得效果。然而,在把牛赶进牛栏这一问题上,哲学家和农夫的行为似乎让我们难以相信。

一位是知识丰富的哲学家,一位是普普通通的农夫,农夫可以轻而易举地用青草把牛赶进牛栏,可哲学家无论怎么使劲地拉,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在牛面前,哲学家即使是满腹经纶也无济于事。尽管他高深莫测,但不知道牛的习性,不了解赶牛的方式,实践和理论不相结合,徒有“哲学家”一个空衔,又怎能将牛赶进栏里呢?而农夫则不同,他天天跟牛在一起,了解牛的习性,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想要牛到哪里就到哪里,毫不费劲,自然而然。

看到这则故事,我不禁想起另一则类似的故事,渔夫和哲学家在同一条船上,他们正在愉快地谈论着。哲学家问渔夫:“你知道物质么?你了解宇宙吗?你知道这河水已不是原来的河水了吗?”渔夫哑口无言,不知所云。一阵大风吹过,船即将翻倒,渔夫问了哲学家一句:“你会游泳吗?”结果哲学家被淹死了,渔夫会游泳而得救了。同样的道理,哲学家满口的理论知识,然而连最基本的自救却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炫耀?可渔夫不同,他虽然没有深奥的知识,可是他能够在危险关头保护自己,做到知行合一,不是比哲学家更值得赞颂吗?

现在的社会中,像哲学家这样的人到处可见,他们往往自以为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看不起那些劳动者,而他们自己又缺少经验,没有实践能力,只能在实际生活中乱弹琴、瞎指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照样是一个社会“白痴”,早晚会被社会淘汰。

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牛不会乖乖地跟着你走;只有知行合一,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名师评析: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材料,从知与行的角度切入。论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开头先从哲学家王守仁谈起,娓娓道来,引入话题,接着具体分析哲学家失败和农夫成功的原因,证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在分析的过程中,作者又引入另一个故事,不但充实丰富了内容,而且强化了论证。同时。作者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指出“没有实践能力”的哲学家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深化主旨,收束全文。整篇文章,首尾呼应,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语言流畅,过渡自然。

佳作示范二

不要忘了那把青草

浙江省路桥中学高三(7)班/吴佳

同样的情形,却往往有不同的结果。为了让牛进牛栏,哲学家可谓是费

尽力气却以失败告终,而农夫却以一把青草轻松做到,这不免让人意外。哲学家应当是知晓事理,知识渊博的,莫非是他的智商不如农夫?非也,究其原因,是这位哲学家没有运用“投牛所好”的正确方法。

走出故事,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也不难发现很多人因为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而只能拥抱失败这位难友。复习迎考是我们学生的必修功课,而有的人做得好,很容易记住要背的内容,有的人花了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不是下的工夫不够,而是方法不对。记忆首先要按照记忆规律来安排读背的时间和次数,每次背诵的时候也不要只专注于一门学科,这样大脑很容易疲倦,记忆的效果也会随之下降,花再多的精力,也只会让你觉得事倍功半,这又何异于哲学家的“生拉硬扯”?而你的“牛”始终进不了“牛栏”。可见,做事要成功,并且顺利地达到成功,是需要正确而科学的方法的。

想当年,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围剿,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胜利会师,迎来革命的曙光。这都得益于毛泽东的用兵策略。中央先派地下党员获取了详细的敌军资料,正是通过这个方法,几十万红军才能悄无声息地避开敌人的围剿而保存实力。斯坦因在无法工作的机器上划了一条线,那家工厂得以继续生产,避免了破产。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正确方法的重要性,正确的方法,犹如农夫手里的那把青草,指引着成功的方向,让人们少走弯路,省时高效。

也许哲学家思考过有关于天地、人伦、社会的哲学,却没有研究过牛的哲学。所谓牛的哲学,就是一把青草,青草是对付牛的关键。而成功的哲学,就是能灵活地运用正确的方法,清楚地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掌握主动权,获得目标的入场券。

成功的终点很远,而打开正确的门,就能找到最便捷的方向;成功的谜有很多,而按照正确的提示,就能找到最简单的答案。在你踽踽前行于人生路上并越走越迷茫的时候,何不开启正确方法这扇天窗,你一定会发觉其实花就开在你的身旁。

在生活中,如果你也遇到一只牛。请不要忘了那一把青草。

名师评析:

这篇文章从所供材料中提炼出“正确方法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开头点击材料,提出问题,接着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分析,证明“做事要成功,并且顺利地达到成功,是需要正确而科学的方法的”。红军长征和斯坦因的事例,则进一步证明了“正确的方法,指引着成功的方向,让人们少走弯路,省时高效”。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点明主旨,照应文题。

全文论证充足,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文句富有意蕴。

猜你喜欢
牛栏哲学家渔夫
船夫和哲学家
牛栏里的鹿......
牛栅栏里的鹿
荒野记
牛栏里的鹿...
泥泞处脚印深
天皇版“渔夫”
哲学家的回答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