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刺激观众买票 发行方竞相吹牛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 铭
国产大片票房有多少水分?
片 名 上映时间 票房
建国大业
赤壁(上)
非诚勿扰
满城尽带黄金甲
赤壁(下)
英 雄
集结号
画 皮
风 声
投名状
长江七号
无 极
南京!南京!
200920082008
2006
2009
2002
2007
20082009
2007
2008
2005
2009
4.19亿元
3.12亿元
3.1亿元
2.91亿元
2.51亿元
2.5亿元
2.4亿元
2.29亿元
2.14亿元
2亿元
1.85亿元
1.79亿元
1.65亿元
(截至2009年11月8日)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此话用在当今的中国电影界并不为过。光线影业引进的中美合资动画片《阿童木》,在华首映3天的票房成绩被发行方吹成了4000万人民币,而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以各大院线计算机终端获得的实际数据显示,实为1700万人民币。另据中国电影界业内人士透露,票房注水不是《阿童木》的专利,80%的中国电影都是“吹成的胖子”,只是虚胖的程度有所不同。
中国电影为何打肿脸充胖子?理由简单而充分:激发从众效应。在中国观众闲钱有限,不足以逢影必看的情况下,电影发行方人造的票房纪录成为观众重要的观影指南。换句话说,看着某片飘红的票房成绩,你要是不掏钱凑个份子,似乎有点落伍的意思。吹牛不上税?确实如此。在缺少必要监管机制下,中国电影发行方、放映方口头上的票房数字与它们实际收入以及上缴税额间并无直接联系。向公众发布的票房数字完全沦为一种宣传策略。
以票房做宣传不是坏事,国际上也不乏成功范例。尼尔森娱乐数据有20多年的票房统计历史,作为第三方统计机构,该公司每晚要收集14个国家5万多家放映厅的票房数据,当晚统计后第二天即发回到各家电影公司和院线,以方便他们调整宣传和放映策略。与之相匹配,媒体和业内人士也能从尼尔森等票房统计机构获得单部电影或一段时间内多部电影的票房数据,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绕过发行放映方的宣传稿,直接从权威机构获得数据并向公众公布。
中国电影的票房宣传缺少诚信,这与缺少独立而权威的票房统计机构不无关系。“阿童木吹牛事件”被曝光,得益于“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该机构每周二统计出票房数值,并于每周四在《中国电影报》上发布。遗憾的是,先不说上述机构的工作效率如何,他们的知名度实在是有些低,以至于在发行方的强势宣传下,人们甚至不知信谁的好。
无论是北美电影票房榜,还是法国电影中心建立的欧洲电影榜,首周末票房,即从周五晚至周日晚3天的票房成绩是衡量一部新片上映受欢迎程度的最重要指标。在通常以两周为一个周期的影片放映时段内,放映方可以参考首周末票房成绩来决定是否追加放映,观众也可依此来考虑是否前往观影。反观中国电影市场,权威票房统计数据的缺失或延迟,让电影吹鼓手们有太多空子可钻。打时间差是一招。发行方把估算的票房成绩一平均便有了首周末票房成绩,在媒体未经仔细核实的情况下,几乎每部志在宣传的中国电影都是业绩飘红。找空间差也是一招。如今合资电影越来越多,电影在港台及海外放映的时间有所不同,借着各地票房统计时间不同,电影发行方故意张冠李戴,将累计票房说成某地的首映票房,形成虚高的假象。
忽悠一时不能忽悠一世。在越发成熟的电影观众面前,票房数字的高低,越来越难决定人们是否走进影院。前一阶段美国有部名为《鬼影实录》的超小成本影片,一经上映便获得了数百倍于成本的票房收入。确实有不少美国观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看这部影片,但过高的希望也毁了该片的好名声。以至于导演认为单纯的票房宣传诋毁了影片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