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守正出奇

2009-11-18 02:53
新语文学习·高中 2009年9期
关键词:风尚考场长征

蔡 明

刚参加高考阅卷那几年,虽是纸质试卷,翻阅很是辛苦,但常常惊叹于写作高手在考场上别出心裁的表现,拍案之余,还会倍增几分自豪感:咱江苏人,“鱼米之乡,人杰地灵”!一篇《赤兔之死》,为咱“教育大省”“文化大省”抹上了几多红紫!而近几年,面对着从屏幕上走来的一篇篇考场文字,非但少有点击鼠标、翻屏阅读的惬意,相反,常常会有“一蟹不如一蟹”这样莫名的感慨,甚至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就说这《品味时尚》吧——

何人堪为时尚?是转瞬即逝的惊鸿,是偶尔停下的晨光?时尚是永恒不变的惊艳,是风尚。翻雪山,过草地,迎难而上,把足迹风干成供后人敬仰的丰碑——是你们,扛起中华民族永恒的不屈之信念。红军,给苍生带来希望,使中华在烈火中涅槃,万代传承的革命精神,是你们留下的瑰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灵魂,这就是中华的时尚!

首句是问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得起“时尚”的称谓,下一句的选择问就让人成“丈二和尚”。这“转瞬即逝”和“偶尔停下”之间有多大的选择差异呢?这“惊鸿”可理解为“用典”,泛指美女,专指唐琬,还是特指剑客。都无不可,反正可作“人”来解读,而那“晨光”又典出何处,到底是“物”还是“人”呢?如果是自然之物,压根就不在首句所问范围之内,那还需要选择问吗?再看第三句,作者自己给了回答,用语上做出变化——“是永恒不变的惊艳”。“惊艳”原是美女突然降临,让人瞬间惊讶不已。从“惊鸿”到“惊艳”是为了变化,尚可理解,而这“转瞬即逝”变成了“永恒不变”,落差也太大了吧。再说,“惊艳”这感觉也好,场面也好,要使之“永恒不变”多难啊!但有一个分句还是有点道理的,即:“时尚是风尚。”到底是思考的产物,还是不小心蒙上的呢?读了下文你会大吃一惊。红军被迫长征,这是没有选择中的选择,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红军追求的时尚,成了“中华的时尚”呢?“何人堪为时尚?”最后的答案竟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思之再三。原来作者是这样思考的:永恒不变的才是时尚,长征中红军那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和万代传承的革命精神永恒不变,因此,长征是中华的时尚,红军才能称得上时尚。到此为止,方才发现,无论是对“时尚”还是“风尚”,小作者根本就没有理解。

我不想再舉例,请允许我对考场作文暴露出来的流行病征做一个概括。

一是失去了最基本的写作能力。比如,正确的读题审题能力,准确的表情达意的能力,恰当的选材取材的能力等。二是追求怪异,文风不正。在形式上玩花哨,语言浮华而内容空洞。三是随意涂鸦,文体不明。不按记叙文、议论文的基本规范写作,故事不像故事,说理不像说理。四是缺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缺少应有的阅读和积累,没有文化品位。五是思维混乱,条理不清,前言不搭后语。六是思想不够健康,甚至感情灰色,表达低俗。

写作必须返璞归真。真,是真实、真情、真义、真感、真知、真理,是真实生活、真实感受、真知灼见。璞,未经雕刻之玉也。这是玉的最初样态,是自然之玉、本真之玉。这样看来,“璞”即“真”电。写作之真是什么?答案肯定不唯一。但一条是肯定的: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中学生周边的学习、活动、交往等是直接的生活,他们每天与自然、社会、人生的亲近是直接生活,观察之、体验之、思考之,笔下才会有“真”;同学们每天读书、看报、上网是间接生活,每天听课、听讲座、看电视是间接生活,阅读之、理解之、分析之、批判之,笔下才会有“真”。

写作必须先“守正”,然后求“出奇”。正者,规范也;正者,规律也;正者,为文求其诚也。“奇”在于变化、变通,与众不同,独出心裁,独具匠心,独辟蹊径,出人意料。但必须以“正”为基础,以“说真话抒真情”“倡导真善美”为首要,然后再“出奇”,求优美,求意蕴,求新颖,求创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就想写杂文,即使一言半语有那么点“味儿”,恐怕也是异样怪味;“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记叙文的基本样式都写不像,老想写小小说,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徒增笑耳。

猜你喜欢
风尚考场长征
风尚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期末小考场
风尚
风尚
风尚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