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凡
展望近期,如以通胀和加息为预期,则地产行业和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将面临压力。大宗商品、零售业、保险业则会从价格上涨中获益。航空运输业会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近期,国际和国内市场外热而内凉:8月份A股持续下跌,9月有所反弹,然后又再度下行。然而此期间,全球主要市场均强劲上扬,美国、欧洲的主要股指不断创出今年新高,亚洲如东京、香港、韩国等主要指数曾不断刷新反弹高点。A股对H股的溢价降到近年来的新低。国内几个月以来不断“上火”的楼市也终于停下其奔牛的脚步,以量缩价平的方式进行平台整理,等待进一步方向。然而,香港的楼市则在来自大陆资金的热捧下逐步升温。
对这一外热而内凉现象的一种流行解释,是我国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在危机中领先复苏,在这一轮复苏周期中领跑。不过,第一轮以流动性驱动的反弹已告一段落(经济复苏刚开始,公司盈利增长相对落后于强劲反弹的股市;估值较前几个月相比也难说具备吸引力)。
全球市场调整的可能性也会较大。美联储议息会议已发出回收去年向市场注入的1万亿美元救市资金,并考虑退出定量宽松政策的信号,这无疑让市场对未来流动性的继续注入产生担忧。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等也出现了一些局部疲弱信号。
国内经济复苏令人鼓舞的同时,前期信贷规模超常增长(到今年8月份,同比增长达34.1%,而M2的增长速度达28.4%,M2比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大20%以上)。这表明,货币的增长远超经济增长之需,会引至在不远将来不容小视的通胀压力。而事实上,8月的CPI和IPPI虽然同比依然为负,但月环比已“转正”,分别为0.5%和0.8%。我们预期同比的“转正”在近期就会见到。出于对经济过热的预防,我们认为最快明年第一季度就可能会加息。
面对通胀的脚步和预期颠簸的市场,我们如何应对?
从经济的周期性看,有危机则有复苏,有复苏则有下一轮的繁荣,这是经历史检验的大概率事件(日本泡沫与长期萧条是相对的小概率事件)。从今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看,长期向上依然应是主要基调。作为投资者,与其参与通胀与通缩之辩,不如把对通胀的担忧留给经济学家们,把压抑通胀和继续推动复苏的重任托付于政府和央行,而自己则把握好复苏的主调,把握好复苏和复苏后繁荣的大概率事件,利用市场回调的机会积极参与投资,以获取长期合理回报。
展望近期,如果以通胀和加息作为预期,则地产行业的盈利能力将因财务成本的提高而较现水平有明显下降(地王辈出的背景下,多数地产开发商的财务杠杆相当高),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也面临压力(高利率会放缓信贷规模的增长)。而大宗商品、零售业、保险业则会从价格上涨中获益。由于预期国内的通胀和加息周期先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热钱的流入会推进人民币的上涨预期。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则航空运输业会再次明显受益(不仅为各航空公司带来丰厚的汇兑收益,还减少了购买飞机和燃油的外汇支出)。
着眼于长期,在本刊曾谈及的指数型被动投资策略,即“无为而治”的策略,应能帮助以长期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的私人投资者跑赢通胀、跑赢GDP增长。我们还是看看实例吧:根据彭博数据,美国二战后60年间平均名义GDP增长6.85%,而代表美国股市的标普500指数虽几经起落,平均年增长10.6%。根据经济理论,从长期而言,标普500的入选公司为经济体中相对的精英,其增长能力高于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这就解释了标普500指数长期增速高于美国名义GDP增速的现象。再看看我们自己的情况:同样根据彭博数据,上证指数从1995年至今涨幅374%,年化11.3%,同期实际GDP平均年增长9.6%,而同期的年均CPI增长率为3.14%,上证指数同样明显跑赢CPI,也跑赢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