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清
教育家,曾任开封女子师范学校、开封艺术学校校长
谢瑞阶以画黄河著称,他笔下的黄河奔腾咆哮,气势磅礴,在画坛独树一帜,特别是他晚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宾接待厅所绘巨幅黄河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受到中外人士的同声赞绝,被称为“社会主义时代山水画的里程碑”。他的书法也很独特,古朴苍劲,高雅脱俗,在书法界被视为难得的珍品。谢瑞阶虽然在绘画和书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家”,他曾多次说过:“我是一个教师。有人说我是画家,是书法家,我不敢承认。我觉得自己现在还不行,不过,我却可以理直气壮地承认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是个教师。”这非同寻常的态度表达出这位世纪老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谢瑞阶终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根基,常抓不懈。自1924年开始,迄于1962年,他积极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共38年之久,在他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谢瑞阶有一首自己称之为《教师自勉》的顺口溜:“教书教人传正道,深入浅出条理分;言简意赅莫啰嗦,以身作则惜光阴。”这几句看似简单的大实话,实际上概括了谢瑞阶的教育思想和施教方法。
在旧中国,教师属于自由职业者,一般说来,只要把自己的课教好就算尽到了责任。谢瑞阶教的美术不是主课,学生中的大多数也不会往专业画家上发展。但他觉得,这些青年人特别是女青年能来上学很不容易,为人师表,总不能只对得起自己的那点薪水就算完事。他总是想把学生培养成心地善良、有学识、有能力、愿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谢瑞阶认为: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他不单纯是教美术的,也就是说不单纯是“授业解惑”、光教写字画画,更重要的是“传道”,要教学生应该走什么路,成什么人。他教的图画,绝无奢靡之风;他教唱的歌曲,都能激人向上。教学之余,他常给学生讲些像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的故事,也常用中外科学家、艺术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们奋发学习。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他特别的重视。他在一首题为《三立》的诗中这样写道:“书画筑基贵立品,立志立学尽在人;本固枝荣方结果,弄虚作假苦劳心。”这是他“教书教人传正道”的具体体现。
在谢瑞阶的早期和中期教学活动中,多是在中学和师范学校(因为这些学校有美术课),学生的年纪比较小。他在实践中感到,拿着大厚本本讲些玄奥的大道理,不如深入浅出地引导和多做示范效果好。他在讲课时,语言极为生动有趣,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很受学生的欢迎。许多不是学美术的学生也很喜欢听他的课,这在河南教育界是颇有名气的。至今,他的学生们对他讲课时的生动情景仍记忆犹新:“老师以艺术家的风度讲艺术,字字珠玑。同学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获得了绘画知识——构图、用笔、设色、题词、印章,一时顿开茅塞,总觉得时间太短,兴致正浓就下课了,只好盼望下节课的到来。”
谢瑞阶十分重视“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他认为当老师,言传身教很重要,不能光动嘴教训学生。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教师的话学生比较相信,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楷模。如果自己不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就没有威信,学生就不听你的。他非常热爱学生,将一片热诚奉献给青年一代,对学生推心置腹。他说:“教师好比是个染缸,学生好比是素丝,教师教育学生就是染。《墨子》上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话我记得很清楚,所以,我当教师一言一行都很注意,从我内心来说,我绝不染坏一个人。”总结38年的教育生涯,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他自己觉得无愧于学生。他一生胸怀坦荡,行得正,站得直。就连在“文革”时期,他被当作河南文艺界最有代表性的“反动学术权威”而遭受批斗时,也只有人对他的作品加以歪曲批判,而没有一人对他的个人品德提出异议。可见,他在学生心中是一位虽无“威”却有“信”的老师。
上世纪50年代,河南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谢瑞阶在教育上的才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194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委托他筹办河南教育史上第一所公立的艺术学校——开封艺术学校,并由他担任校长。这所艺术学校在当时的河南是很有影响的,不仅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社会政治活动中起到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而且在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艺术门类中领导着河南当时的新潮流,甚至该校学生的装束和发式也成为当时青年人争相仿效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它为河南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专业人才和教师,为河南的艺术事业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谢瑞阶晚年虽然离开了教育界,但他仍然关注教育界的事情,经常还有学生和慕名而来的人向他求教关于艺术教育的问题。在离休以后,他谢绝了一切社会应酬,但从不拒绝学校的邀请。他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漫谈有关人生的哲理。这位90多岁的世纪老翁平易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清晰的头脑,使当代的年轻人大感兴趣。他所到之处,无不深受欢迎。
1994年,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向全省文化艺术界发出向谢瑞阶学习的号召,并在《河南日报》上发表长篇通讯《大河赤子》,把他称为“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责 编 刘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