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娜
老谋深算的政治人物打进网络世界,想要跟上潮流,但一来心态不对,二来姿态不对。
在台湾,网络正在显现其特有的政治潜能。
至去年底,台湾网络使用人口约为1400万,其中35岁以下的人口使用率在九成以上,到了45岁,仍然有将近六成的上网人口。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台湾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网络社会”,而且,网络的影响力正在逐年增大,甚至有人预言台湾未来选举的决胜点会在网络上。
为因应网络时代来临,马英九的“治国周记”于今年7月首播。马表示,当年他参选台北市长时,是经常使用网络的唯一候选人。如今,他先从“治国周记”开始,每周花几分钟向网友报告一个主题,希望能多和网友互动,也让民众藉此更了解他的施政理念。
民进党也设有自己的“噗浪”(Plurk,微型网络博客),四大天王和党主席蔡英文也都有自己的博客,而前行政院长苏贞昌更被认为是在经营网络方面,冲得最厉害的一个,最近,他举行了首次网聚,笼络了不少人气。他也花钱请噗友们看台湾本土影片《不能没有你》,消息一传出,100个座位在半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这更让他惊呼网络的威力。
网络对台湾的民主政治有何影响?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网络担当了怎样的角色?长期观察政治与电视及网络传播文化的台大新闻研究所副教授王泰俐有其独到见解,本刊特约记者就此对她进行了专访。
政治人物,走进网络
《南风窗》:茫茫网海。政治人物为何踏入?台湾的情形又是如何?
王泰俐:网络可以招募义工、串连支持者、征求创意点子、募集小额捐款,因而不必过度依赖财团、桩脚或派阀大老,这是奥巴马胜选经验告诉我们的事。
网络也可以用以征询民意、沟通对话、政策试温、让政府组织更开放、让人事及信息更透明,甚至能把重大争议政策直接诉诸民众,藉此向利益团体或政客施压,这是奥巴马入主白宫至今告诉我们的事。
应该说,奥巴马主政之前,他的竞选团队很好地掌握了网络的趋势,并予充分运用。但奥巴马入主白宫之后,网民对他的期望下降了,觉得有些中看不中用,尤其是近期,他面对着美国的健保改革、芝加哥申奥失败,甚至是他刚刚得到的诺贝尔和平奖等,网民都对他提出质疑的声音。“民意如潮水”啊,所以,网络这东西,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说,网络的影响及此,有心的政治人物自然不能漠视。几年前,台湾的政治人物就纷纷开设了“部落格”(博客),有的找来专业写手,有的挑选正妹小秘书,有的还通过儿女出面,不仅希望借助网络打出更大的知名度,还希望以此拉近与年轻族群的距离。
《南风窗》:当网络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最大的公民意见出口时。政治人物“懂不懂网民的心”?也就是说,与网民沟通顺畅吗?包括思想、语系、态度等等。
王泰俐:网络的特性是互动有趣,网民不喜欢单方面地听政治人物训导,但是政治人物却希望去操控它,想要塞东西给年轻人,那是没有用的。
像马英九那样的方式,显然操刀的人,思维没有改变过来。国民党最大的问题是,基本上他们还是把互联网视为一个文宣的媒介,害怕互动,可是在互联网上,你不可能看到单面式的歌功颂德。
相较于奥巴马,马英九和吕秀莲似乎还没抓住网民的心。马英九正经八百的发言,完全忽视了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性,而本身设有“噗浪”的吕秀莲则因批评政治人物玩噗浪“不求上进”,“一天在网络上你好我好没有意义”,而被网民炮轰。结果,两人都被舆论指为“装年轻”、“不懂网民的心”。
有网民就说:“你在开始写博客、玩推特之前。读过多元的网友意见吗?在你兴致勃勃的开始自说自话之前,你有聆听吗?你曾有一刻暂时放下政党包袱跟选举预估的心态,发自真心的觉得‘我热爱网络吗?你有从博客、推特、噗浪或任何网站上得到任何信息、批评、启发、点子,然后认真对待,并给予网友credit(功劳)吗?”
《南风窗》:所以说,当这些政治人物插上网络线,就必须以更网络的思维、更网络的沟通模式,面对这群主动、有机、多向的草根民意,进而产生共鸣?
王泰俐:是这样。他们应该“多谈些年轻人关心的议题,多用他们的语言,多了解他们的想法”。从陈水扁时“阿扁电子报”、“阿扁传真”到马英九的“治国周记”以及绿营天王玩“噗浪”可以看出,政治人物单向的文字宣传已经无法满足Web2.0时代的需求。拉拢年轻人的战场
《南风窗》:现实是不是这样:台湾政治人物拉拢年轻人的战场,从现实场景延伸到虚拟网络?
王泰俐差不多,虽然距离2012年“总统”选举还有很长一段日子,但政治借助网络搭起沟通平台、抢年轻票源的趋势似乎已经成型。
台湾的蓝绿双方,对于年轻组群的选票,两党都不敢忽视,特别是年轻人不看电视,也根本不看平面媒体,消息都是从互联网来,如何在互联网抢占先机是很重要的。
因为经济不景,年轻族群的支持意向和投票率,会是影响选举的关键因素之一。跟过去选举比较不同的一点是,经济从没有这么差过。过去他们可能沒有很大的动机去投票,可是这一波不景气,失业率影响最严重的就是这一些年轻人。因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成为他们打发时间,发泄情绪,表达看法的管道。
《南风窗》:在台湾,好像有这样的说法,“政治要讲高科技,选举要用互联网”,怎么来理解?
王泰俐:网络从上世纪90年代中便介入台湾选举政治。1994年台北市长竞选,国民党、民进党、新党三党候选人设立BBS站点进行助选;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竞选,三党又建立各自的WWW网站;此后历次选战的战火都燃上了互联网。
民进党因为没有党产;在传播上比较弱势,广告经费也比较不足,所以长期就是靠很多年轻义工不断提供网络点子,从2000年过后,民进党都比国民党善用网络。2008年总统选举,20岁至29岁年轻世代投给民进党的比率超过56%。
每次的选举中,各阵营专设的助选网站都为自己的候选人大造声势,媒体等各类大网站亦纷纷推出相关频道、专栏,不仅第一时间发布动态信息,且推出网上民调、模拟投票、寄送贺卡等无所不包的服务。甚至网友打开自己的邮箱,也会发现拉票或散布谣言的信件。
“真诚、参与感”
《南风窗》:理解“网络读者不再只是一群受众,而是具有群众智慧的社群”,以此心态,是不是更能打开言路,让网络意见成为自己政治判断的基础?
王泰俐台湾政治人物的最大问题是“从不相信群众智能”,即使在网络上,还是希望“大家听我讲”。然而,网络是双向对话、形成自发组织的场域,“真诚、参与感”才是网络政治的先决要件。
许多政治人物拼命想学奥巴马,却忽略
了“奥巴马本来就是黑莓机、网络的重度使用者”,因此,他能以网络人的思考模式,去决定选战或治国策略;传统政治人物若只学到皮毛,很难让人觉得有新意。
老谋深算的政治人物打进网络世界,想要跟上潮流,但一来心态不对,二来姿态不对。
“心态”不对的地方是:心里有选票,眼里无网友。这出发点一旦不纯正,就导致“姿态”也出了问题。像马英九和吕秀莲,虽然颜色不同、个性不同、历练不同,但说穿了都是自认精英的人物,搞不清楚“网络世界无贵贱”的規则,下意识地,那种“作之君作之师”的气味和身段就跑出来了。马英九努力表现亲民,吕秀莲不忘谆谆教诲,网友可不吃这一套的。
《南风窗》:网络世界很无情,虚拟却不虚伪。北话怎讲?
王泰俐:任何人都可以选择以虚拟的身份进入网络,但一旦进入,就要按那个虚拟角色真实演出。而政治人物进网络多是为了营销去的,没有虚拟角色可演,且习惯了老式的政治推销手法,堆着微笑说些场面话,忠孝节义阮国忧民一类的,谁理你呀!
政治免不了虚矫的手段,甚至免不了欺诈的性质,现实世界里用道貌岸然的外衣裹一裹也就算了,大家心知肚明仍行礼如仪。可这一套在网络世界是行不通的。其实,网络世界的规则,网友的心其实不难懂,简单说吧,非诚勿扰。
《南风窗》:网络社群对台湾政治有何影响?
王泰俐:我是觉得,现在台湾的网络社群还处在“串联力量”的阶段,不论是运动还是选举,网络本身的影响力远不及主流的电视或平面媒体。眼前的事实,是很多的主流媒体一改过去不信任或质疑网络信息的做法,他们也时常直接“原汁原味”地引用网络的话音和资讯,而这些资讯搬上主流的版面和画面之后,传播的效果就很厉害了。
说实在的,台湾这次的“8·8风灾”,马英九的声望下跌,马团队陷于被动,均于网络直接引发和发酵,后由主流媒体跟进。从这点看,我要强调的是,网络社群的力量,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影响力。“机会、或是挑战”
《南风窗》: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政治人物的要求有何不同?
王泰俐:出于政治或选举的需要,台湾的很多政治人物,都想笼络年轻选民,但从年轻人来讲,他们当然期待这些政治人物能够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诉求愿望,希望他们不仅说得好听,还要做到做好,也就是要有真正的实在的政治行动力。
年轻人喜欢真诚、不造作的政治人物,喜欢愿意直接利用新科技与他们沟通、而非透过电视演说的政治人物,喜欢尊重新世代智能并乐意对话的政治人物,喜欢想做出真正改变、而非重复选举标语的政治人物。
《南风窗》:不少运动参与者也在反思“工具”与“从”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这些科技新工具?
王泰俐:这里面反映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现实世界的政治人物想要获得虚拟世界的网民的心,关键一点,就是要真实地做自己,回归做人的本质,毕竟,网络只是一种科技,一种渠道而已。
《南风窗》:《时代》周刊曾形容,网络新世代“不相信由上而下的信息,宁愿接收网络同侪信息”,这对当代政治是机会或是挑战?
王泰俐:我以为这是一种挑战。现代选战的基本方法。是由一堆专家决定哪些标语与信息会受欢迎,然后花大钱去散布这些信息。如果新世代能够彼此对话,旧式的选战方法就可能被淘汰,政治人物将被迫去满足新生代的需求,否则他们将选出自己的代言人。
《南风窗》:政治人物纷纷投入Twitter或Plurk,你的提醒与建议为何?
王泰俐:一句话,回归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