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暴雪突袭中国北方

2009-11-13 11:02
环球时报 2009-11-13
关键词:雪车降雪大雪

短短几天,连续多年一直盼雪的中国北方迅速改变了对雪的感受。大陆季风气候又一次在中国显示了它不可捉摸的力量。从10日开始的这场大范围雨雪天气,至今已波及中国30余省区市。据国家气象局专家初步估算,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古、北京、山东等地的暴雪过程整体已达60年一遇标准,局部地区突破百年一遇。部分北方城市被这场始料未及的大雪打了个措手不及,去年南方冰冻灾害期间出现的交通瘫痪等困境再度短暂出现。1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已赶赴雪灾“重灾区”石家庄视察。一位中国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地处季风带的中国,是全世界气候异动最多的国家之一,一部二十四史,几乎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灾荒史。永远别指望中国可以“无灾”,但中国的现代化不应在灾害前像小姑娘一样脆弱,中国城市将越来越“不那么容易被欺负”。

北方大雪带来“大破坏”

12天前,北京降下了今冬的首场雪。这场早雪曾着实让人们兴奋了很久,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已经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雪了。12日,北京降下了第三场雪。人们开始出现了一丝不耐烦。美国彭博新闻社12日称,北京这场54年来的最大降雪,致使首都机场取消了60多架次航班,120多个航班被迫延误,数万车辆在连接北京和周边省份的公路上进退两难,包括新鲜蔬菜在内的食品价格可能会因运输困难而上涨。报道还提到,大约20个月前,中国南方雪灾曾带来1516.5亿元人民币经济损失。输电网络和饮用水受到严重影响。数百万旅客被滞留在路上,致使数千家工厂被迫停工。

《华尔街日报》11日报道北京本周初的第二场大雪时说,虽然孩子们又能享受多一天的打雪仗和堆雪人游戏,但其他人却抱怨连连,在北京首都机场关闭的4个小时内,数百架次航班被取消,乘客将怒火撒向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英国《独立报》称,出乎预料的大雪带来了“大破坏”——1600万吨降雪给北京的输电网络造成了严重影响。

城市面积与人口都比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还大的河北省会石家庄,是这次华北大雪的“重灾区”,其市内交通一度瘫痪。彭博社称,大雪压塌了石家庄一所小学餐厅的屋顶,3名儿童因此丧生,另外28名儿童受伤。目前,罕见暴雪已造成河北6人丧生,逾60万人受灾。1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亲赴石家庄,察看雪情指导工作。

路透社11日题为“中国最大产煤省遭严重雪灾”的报道称,从9日开始,山西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降雪量之大、时间之长均为多年罕见。数千车辆被困,煤炭运输中断。报道引述一名中国分析师的话说:“如果交通堵塞及恶劣天气持续时间超过一周,煤炭供应将出现问题,到时我们可能会看到2008年初发生的煤炭及能源严重短缺状况。”

北京首场降雪后,还引发了外电对北京“人工增雪”的关注。法新社援引北京气象部门的话称,这次人工增雪的目的是缓解华北平原的旱灾,而人工增雪使北京降下至少1600万吨雪,有效缓解了旱情。不过报道称,也有一些人士批评这种决策草率且武断,忽视了市民利益。但这有点马后炮。路透社还特意提及中国曾利用人工干预天气配合重大活动,比如在今年国庆期间实施人工消云。

俄新社11日对中国北方的降雪做了系列图片报道,并起了一个略带嘲讽意味的标题——“‘人造冬天降临中国”,称这场早雪是“为抗旱服务的”。中国气象部门有关人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北京第一次降雪是有人工干预的成分,但也只是局部试验。第二次没有人工降雪的成分。在比较干旱的情况下,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采取这种方式。”

寒流席卷北半球

11月以来,受寒潮影响的并非只有中国。本月3日起,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使整个日本列岛被严寒覆盖。这次降温使新潟县创下70年来最早的降雪纪录;大阪市气温骤降至7.4度,相当于往年12月中旬的气温;东京市内也突然刮起了西北风,瞬间风速创历史纪录。

在欧洲,西班牙中部和北部地区从10月中旬就开始降雪,马德里周围几个城市都罕见地出现了大雪。西班牙气象专家说,像这样的早雪30年没有出现过,属于异常天气。9日,位于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安道尔也大雪纷飞,一座正在修建的桥梁因不堪积雪负荷而坍塌,至少造成5名工人死亡。挪威的初雪也比往年早了近半个月。

不过,在北美,景象却几乎完全相反。尽管美国中西部也开始出现明显的降温情况,但许多路人还穿着单薄的秋衣,本该最先进入冬季的东北部各州,降雪迟迟未至。至于洛杉矶、迈阿密等南部城市,至今依然阳光灿烂,中午气温都在20度、25度左右,以至于NBC和CBC的天气预报小姐开玩笑地说:“要补晒日光浴的趁早。”在冰雪之国加拿大,即将举办冬奥会的温哥华至今一场雪未下,让组委会的官员都捏了一把冷汗。在本应更寒冷的安大略、魁北克等省,绝大多数汽车甚至还没换上冬季专用的雪胎。

多国都有“暴风雪综合征”

对付暴风雪,铲雪车等机械工具可能是最有效率的工具了。尽管中国北方并不像去年南方冰冻灾害时上千公里公路没有一台铲雪车,但缺乏机械工具仍是许多市民最大的疑问。据报道,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共出动铲雪车近400台。但在石家庄等河北主要城市的市内道路上,人们并没有发现铲雪车。在百度网站贴吧上,一些河北网友问:“下这么大的雪,路上的积雪都那么厚了,怎么这时候还在用人工铲雪,那要弄到啥时候啊。铲雪车呢?石家庄没有铲雪车吗?”除了在高速公路和机场,北京一般街道上的铲雪车也并不多见。北京金融街上出现一台铲雪车还当成新闻上了当地媒体。

在西方的冰雪区,清雪基本靠机械化作业,每个城市都配有系统的清雪设备,如铲雪车、撒盐车、融雪车、扬雪机、运雪车和除冰车等。不过,这也给许多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据统计,加拿大联邦政府每年清雪费用高达10亿加元,这还不算省市各级政府专门的年度清雪预算。如何拿出这笔钱也让各地头疼。在莫斯科,每年春天,市政府也要为修补汽车防滑链给路面造成的损毁而发愁。

同样,在骤然而至的暴雪面前,即使是多雪国家也时常显得手足无措。去年初,接连两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结果造成河流决口、房屋被淹、航班中断、公路关闭、数千人被浸水中,北加州61.5万家庭和商户供电一度中断。在与中国北方纬度大致相当的欧洲南部,冬天的大雪常常没过脚踝,那里的人们也习惯了大雪天气。但不久前的一场大雪也导致西班牙路面交通堵塞、海上交通中断。即使在常年遭受雪灾并在各联邦主体都设有减灾司令部的俄罗斯,有时候再有经验也没招,暴风雪也经常造成机场关闭、交通中断和供电中断等“暴风雪综合征”。

危机管理是一场高成本和高安全的博弈

去年春节前后中国南方发生冰冻灾害时,广州火车站曾一下子滞留了70万乘客,这个数字相当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总人口。当时,有瑞典朋友就向本报记者感叹,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经济活动又频繁的国家来说,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确实不易。中国人民大学学者王达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地广人多,一旦发生灾害,受影响的人就比较多,造成的危害也相对严重。

一位中国气候专家认为,中国的大江大河多,有大面积的平原或高原,这容易使一些极端天气造成大面积灾难。华北是一个平原,这个地形的特征就是缺乏天然屏障。寒流经过内蒙古大草原,跃过燕山山脉后,很容易就进入华北平原,造成大范围暴雪。中国是全球大陆季风带上人口最稠的国家,天气的不确定性极高。这位专家说,每一次灾难都让中国迅速学习和应对,一个成熟的国家,要对任何出现的困难做好充分准备。老百姓正确、积极的心态在抗击灾难面前十分重要。

中国著名安全问题学者李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危机管理其实就是一场高投入与高安全的博弈,发展现代化必然会增加科技含量,高成本、高投入,从而带来高产出,使一个国家的安全性能更好。就好像是一个公司,花大价钱买了质量很高的防火墙,那它抵御病毒的能力自然要高。但李伟同时认为,对安全的高投入应该有的放矢,在投入前要有科学把握,有针对性。即使是在安全方面投入极高的美国,也是在“9·11”后才做了更详尽的安全保护措施。同样,英国也是在2006年8月10日挫败炸机阴谋后,才提高反恐意识的。李伟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该在哪些方面做到高投入以保障高安全,注定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本报驻英国、加拿大记者 张培 陶短房 ●本报记者 郭孝伟 杜天琦 钟玉华

对比去年南方冰灾 担心造成更大破坏

猜你喜欢
雪车降雪大雪
时速150公里的“肉包铁”! 看北京冬奥会上的“极限”运动
大雪袭击莫斯科
雪地里的一叶小舟—雪车
2003-2017年阳泉市降雪变化及成因分析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游龙初现
冰上赛车三种
大雪人
人工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