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进华,不可或缺的“爆发力”

2009-11-12 04:00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09年29期
关键词:史丹利高塔爆发力

思 语 丽 香

一个企业的经营风格行事特点,似乎总是与这个企业领袖个人的性格特征相吻合的。中国农资化肥行业的龙头级企业、山东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这几年一个又一个的“爆发性”营销举措,也是与公司总经理高进华的性格特征完全印合的。

当“三农”政策日趋引发国人关注时,当中国这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日趋成为国际粮食市场必须的链接时,曾经不为业界瞩目的中国农资生产领域,也终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与残酷竞争并举的白热化时代。

由此,中国的营销版图上,终于出现了现代农资企业的峰谷高地。而史丹利这个品牌企业,又是这块版图上的高地。吸引我们的,正是这个高地的指挥员、年轻的总经理高进华,以及由他独特的性格所演绎出来的种种“爆发力”。

“爆发力”之一:史丹利买飞机了,而且一买就是两架

高进华在山东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读三年级时,受过一次“刺激”。这在他个人的历练轨道中,留下了一抹特殊的痕迹。

“……是在电视里看到的镜头,印象太深了,绝对不会忘记的。”事隔十年,高进华和我们谈及那次所受到的“刺激”时,依然清晰明了,仿佛事情发生在昨天一般。

那天,高进华在央视新闻中看到了一条在中国企业界、尤其是民营企业界极具震撼性的、里程碑式的新闻:民营企业远大集团购买了一架公务机,成为我国第一家拥有飞机的民营企业。

高进华睡不着,实在是因为这条新闻对他刺激太大了。“刺激”的结果是,当时仅读大三的高进华,给自己许下了一个极具刺激性的愿望:以后如果我有了自己的公司,我也要买一架飞机,在机身上喷画上“史丹利”的品牌标志,让它在蓝天飞翔,在广阔的绿色田野上空盘旋俯视,让“史丹利”的品牌一飞冲天。

那年,高进华的父亲高文班创建的化肥公司成立已近十年,年营业额刚刚突破一个亿。

高进华对那个“刺激”一直深藏不露,却又耿耿于怀。

2004年,出任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三年多的高进华“爆发”了,真的买飞机了,而且一买就是两架。这不仅在中国农资领域,就是在整个中国民营企业界,都找不出第二个样板。

当第一架画有“史丹利”品牌标志的轻型直升机飞抵史丹利公司时,人们终于开始对这个不到三十的年轻总经理刮目相看了。

“在他身上有一股不甘落后,不服输的气,很鲜明,很典型。而且他还非常强调‘爆发力,一般人身上很少见。这与他曾经是短跑运动员分不开的。”对于我们的疑问,高进华昔日的大学老师,如今的助理张磊博士如是说。

身体健壮,面相憨厚的高进华,从小练短跑,曾经代表临沂市在山东省运动会上获得百米比赛银牌。多年的短跑运动员的磨练,使高进华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倔强与争当第一的狠劲。对于这股狠劲,高进华自己解释说,这是短跑运动员所必须的“爆发力”。百米冲刺,讲究的就是爆发力,没有良好的爆发力,根本就谈不上争第一。而对高进华来说,这种难得的“爆发力”,是他日后操盘史丹利公司时,最不可或缺的内在力量。或许,正是凭着这股不甘落后、不服输、永争第一的“爆发力”,使高进华在执掌史丹利公司至今八年多,史丹利公司能一步一步地从行业中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中国复合肥行业名列前茅的大型企业。

“爆发力”之二:与2大农业科技领军人物结成战略合作联盟

与高进华的交流,你不时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折射出来的“爆发力”。每一次提及一个新话题,他的话语总是很节约,仿佛在起跑线上积蓄力量。而一旦话题深入后,他会像冲刺一般,不断地爆发出来。解析他的性格特征,“爆发力”一词,真的非常鲜明。

从媒体上获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后,一个想法在高进华的脑海显现,并且日趋成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高进华又一次爆发了。

2008年春节过后不久,高进华和助理张磊博士不远千里,来到袁隆平在海南三亚的杂交水稻良种研究基地,准备邀请袁隆平出任史丹利公司的特别顾问,并且和袁隆平的良种基地结成战略合作联盟。

然而,出师不利。高进华与袁隆平谈了近一天,袁隆平就是不首肯。当晚回到海口,高进华躺在宾馆里,脑子里反复回忆着与袁隆平从见面到洽谈的整个过程。一觉醒来,他打定主意,再赴三亚“二进宫”。锲而不舍,不甘认输的高进华,以“良种、良肥”的营销与发展战略,终于打动了袁隆平,使史丹利公司成为国内农资行业第一个与袁隆平结成战略合作联盟的企业。

仅仅五天,高进年居然将360多位优秀经销商,十数家媒体,统统运作到海南三亚,让他们共同见证中国农业界历史性的一刻。如果你没忘记2008年春节那场让全国人民揪心的大雪灾的话,那么你就会明白,仅仅五天就能召集如此庞大的经销商队伍,该需要怎样的“爆发力”。你就会明白“袁隆平”这三个字在农资行业,在农民心中的号召力有多大。

许多业内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合作,拉开了良种良肥良法科学配套,集体攻关创新粮食高产纪录的序幕,是对我国农业合作模式的极大创新,缔造了一个崭新的农资营销业态,放大了创新优势,形成了联合创新机制,在全国具有极其广泛的示范意义。

随即,高进华的“爆发力”一发不可收,又相继和与袁隆平齐名,享有“南袁北李”之誉,同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以及全国著名小麦科学家郭天才教授主持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成战略合作联盟。这在农资生产领域内是开天劈地的创举。而这一切从构想、运筹,到实施,竟然都来自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就连他创建史丹利公司和品牌的父亲,都觉得“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三位当今世界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会师史丹利后,袁隆平、李登海、郭天才等农业科学家与史丹利公司肥料专家进行了集体研讨,并集合国内知名的土壤、肥料、育种和植物营养专家,针对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和不同农作物的营养需求特点,定制研发了杂交水稻高产专用肥、玉米高产专用肥和小麦高产专用肥,形成了高效、环保、专用、标准、经济的高产肥料优化组合。这三大战略合作联盟的建立,不仅让史丹利公司在行业内树起了现代复合化肥企业的标杆,更是史丹利“良种、良肥、良法”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得到了有效实施,获得了行业内良好的口碑。

“爆发力”之三:挑战高塔复合肥生产技术

除了这三大战略合作联盟外,高进华在“高塔”建设上的爆发力,更是让人刮目。“我要上高塔,尽管投资几千万。而且国内没先例,风险很大,但这是生产高质量的复合化肥的必须,也是你企业拥有领先技术的象征。”

应该说,高进华骨子里所拥有的“爆发力”,除了与他曾是短跑运动员的经历有关外,也与他父亲高文班的“遗传基因”所分不开的。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这一奇迹的诞生,离不开化肥产业的高速发展。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山东东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县临沭,以肥起家,通过复合肥产业集群升级,成就了一个誉满大江南北的肥业“帝国”。这个总面积仅1 038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在短短十余年时间内,从零起步,涌现出了34家复合肥生产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化肥企业23家。

1992年之前的中国,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复合肥生产企业,绝大多数复合肥全是进口产品。此时作为临沭地区第一家肥料企业,蹒跚起步的史丹利公司也没有可以临摹和效仿的对象。但企业创始人、现任史丹利公司董事长高文班先生还是敏锐地发现了机会:当时苏联产的BB肥在中国市场相当畅销,临沂市面上有很多苏联产的硝酸铵、大颗粒氯化钾和三料过磷酸钙等产品,如果把这几种肥料进行合理配比,不就成了三元复混肥料了么?尽管当时初期的企业设备陈旧,生产工艺极其落后,甚至连件像样的产品包装袋都没有,但高文班还是说干就干。就这样,史丹利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出BB肥的化肥企业,产品投放市场后,因配比合理、使用效果良好,一下子受到了农民的极大欢迎,高文班也掘得了创业史上的第一桶金,史丹利企业由此迈向了良性发展的第一步。17年来,在品牌战略和科技创新的两翼护卫下,史丹利始终坚持以行业先锋的姿态,昂首走在全国复合肥产业的前端。

2001年,25岁的高进华担任公司总经理后,这位年轻的企业家秉承了他父亲的“敢想敢做”的血脉基因。2003年,史丹利与上海一家化工研究院联合挑战高塔复合肥生产技术。当时,世界上仅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生产高塔复合肥,中国还是一片空白状态。史丹利对这一技术发起的挑战,在国内外肥料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业界人士对此众说纷纭。在项目建设初期,甚至有国内部分业界人士出于好心来信相劝,说该项目技术难点多,投资风险大,在我国进行实质性开发建设时机还不成熟,甚至还有人建议政府用行政手段予以制止。当时该项目需投资几千万元,对年销售额仅两三个亿的史丹利公司来说确实是一笔很值得斟酌的大投入。对此,高进华想的是,如果项目成功,就会成为中国复合肥行业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如果项目失败,损失几千万元积累一些经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是值得的。一年后,在世界肥料行业惊讶的关注目光中,史丹利公司成功首创国内第一条高塔熔融造粒复合肥生产线,以国际最先进的高塔复合肥生产工艺引领了国内复合肥生产的最新制造技术,激活了中国高端肥料的“一江春水”。

高进华上马了,义无反顾地上。

一年后,在世界肥料行业惊讶的关注目光中,史丹利公司成功首创国内第一条高塔熔融造粒复合肥生产线,以国际最先进的高塔复合肥生产工艺引领了国内复合肥生产的最新制造技术。

高进华成功了,无论是产品的品质还是企业的技术档次,都因此而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产能与效率,都有了质的跨越。不仅同行有口皆碑,国外同业的那些专家们,也是赞不绝口。史舟利激活了中国高端肥料的“一江春水”。

同年11月,为纪念史丹利公司国内首条高塔复合肥一次性投产成功,国家邮政总局特别发行了一套邮票,从而成为中国农资化肥行业中,首家在国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的企业。

“爆发力”之四:史丹利要做世界复合肥行业的龙头企业

“经营企业当然需要一些爆发力。思考和酝酿时,就是一种蓄势,一种准备。一旦目标确立,去实施时,就要有爆发力,向着目标去冲刺。”虽然离开竞技运动场十几年了,但已经全身心投入企业经营的高进华,言谈举止之间,依然有些运动的成分。

近几年,当“富二代”一说在社会上流传,特别是不断有“飙车案”的主角绑上了“富二代”之名,国内对第一代创业完成第一棒的企业家,能否顺利完成由第二代接班的转型多有关注时,第二代的确是处在聚焦之中。

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投身创业的第一代企业家相比,“富二代”在文化上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仅有文化是不够的”。是坐享其成继而坐吃山空,还是再接再厉继而再创辉煌?不能不承认,目前国内民营企业中,第二代顺利接班后,续写第一代辉煌的,并不是很多。而高进华又是个特例。

2001年大学毕业时高进华25岁,正想着去外面闯荡一下,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父亲高文班就要他来史丹利公司接位总经理。“从内心而言,我真不愿接。一是刚从学校毕业什么都不懂,二是怕史丹利公司在我手上栽了,以后没法在社会上混了”。八年后的今天,当高进华再次回忆当初“被迫进厂”接班的情景时,依然坦言相告,毫不隐瞒。

但他父亲认定他,“行,我对他太了解了,什么都想争第一”,硬是将他扶上了总经理位置,还用鞭“抽”着走。这一“走”就是八年。

当初高进华接手总经理时,史丹利的年营销额2亿元左右。而之后的八年中,史丹利的年营业额每年都以近翻番的速度发展。2008年,尽管遇到了金融危机,但史丹利的年营业额,依然达到了近28个亿,今年更将突破30亿。而随着广西贵港和山东平原两个新厂今年底的投产,“2010年定将突破35个亿”。

“我的目标是三年内达到50个亿,五年内达到100个亿。更远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复合肥的第一。”高进华说的很坚决。

32岁的高进华,正处于人生最具爆发力的阶段,而中国农业近年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年景”,“三农”国策的普及,把天时,地利,人和,全部聚齐,等待爆发。高进华在感慨他遇上了国家发展的好年景时,又不得不对自己曾经的年轻,作了另一层解析:

“现在回过头去看,有些事情做得太年轻了,比如说买飞机……

一下购进两架轻型直升机,机身喷上了“史丹利”品牌标志,蓝天上一飞,史丹利的品名也是一飞冲天。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一架飞机在临沂市中心广场上空表演时,却发生了机毁人伤的悲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铺天而来,从未遭遇过此情此景的史丹利公司,面对原材料价格剧烈震荡,产品售价全面下滑,年终损失一个多亿。

复盘自己所走过的每一步,高进华在体现年轻而具有爆发力的优势时,也在不断品味年轻所带来的点滴感悟。“这比业绩更重要。如果当初能有今天这份认识,那飞机的事就不会这么处理了。尽管在保险公司作了全额保险,企业没什么损失,但经营策略上的不成熟,使我们错过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坏事变好事的机会……

“我很清楚,成长是需要代价的。但今天,我不仅需要品牌的知名度,我更要品牌的美誉度。”

当高进华面对我们坦然地说出这句话时,我们完全可以从他话语中领略到他内心深处正在积蓄着一股全新的、成熟的力量。多年短跑运动的艰苦磨练,成就了他坚强坚毅加不甘落后的秉性,使他在企业经营中,不畏艰难,永不服输。而父辈的放手信任,又使他在收获耕耘的丰收时,更收获了一份自我的洗礼,让成熟成了他的好友,让理性开始伴随他全新的决策。但他依然推崇“爆发力”,并成为他工作的一种风格。

“搏尔顿起跑技术并不占优,甚至是有些劣势,但他的爆发力强,在过程中,这种优势就让他赶上并超过了所有对手,最终笑傲赛场,独霸天下。我非常欣赏他。经营企业,需要马拉松般的持久与耐力,也需要一种百米冲刺的爆发力,因为现在是竞争的时代,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更需要咬住目标后的爆发力。”

仅就8年来史丹利公司所走过的每一步,以及那一直向上的营业额阶梯,高进华无疑是可以进入成劝人士行列的,在“富二代”的接班转型中,也是脱颖而出的。但,他还年轻,还在成长过程中,还会有类似一下购进两架飞机的激进,还会遭遇类似全球金融危机这样的连他的父辈都没有遭遇过的新、奇、特,因此,高进华还需要在成长的跑道上磨练,需要为实现更宏大的目标而积蓄能量。

幸好,高进华所执掌的史丹利公司是生产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必备的化肥。而一位著名科学家说:

化肥——成长的力量!

猜你喜欢
史丹利高塔爆发力
复合式训练对高校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试论举重运动爆发力训练的特点及方法
高塔上的长发公主
POWER CLEAN诱发你的暗黑爆发力
高塔设备风振失效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贴近终端客户需求,做更好的汽保工具—专访史丹利五金工具(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严潘风
高塔硝基肥,科技下乡助农丰收
2015中国植保市场最具市场爆发力品牌产品
浅析化工生产中高塔基础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