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兴趣

2009-11-11 09:17郭希智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作曲家钢琴创作

郭希智

目前,在钢琴教学中,中国作品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际工作中,不仅教师忽视了中国作品,学生也对中国的钢琴作品没有浓厚的兴趣。认真分析,主要原因一是认为钢琴是源于西方的乐器,不能充分表达中国作品的意境;二是有些学生认为中国作品质量不够高,不想弹;三是不适应一些作品中的五声音调的指法,不愿意弹;四是不了解作品的内涵与风格,不感兴趣。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钢琴教师着力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思想,并努力激发学生弹奏中国钢琴作品的兴趣。

一、钢琴在中国的发展

19世纪末,钢琴正式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接受欧洲的钢琴音乐教育,并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钢琴作品。20世纪,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延续,也是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交融。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音乐一直都善于吸收和融合,在钢琴作品创作领域,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作曲家们运用西方乐器和西方创作技法,结合中国音乐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精神,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和钢琴教材。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民族钢琴教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了积极的文艺政策,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改革开放为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土壤和契机,钢琴音乐的创作也朝着多元、多轨、多向发展。这段时期的创作主要趋势是反主调音乐创作,作曲家尝试运用各种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许多富于想象力的优秀作品。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一方面坚持中国调式基础的特性,进行着民族和声的革新与试验;另一方面尝试着对新风格的大胆探索。这些个性化的现代音乐创作作品奠定了中国钢琴音乐新的里程碑,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意境

中国钢琴音乐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气韵”。“气”是音乐风格的内涵,“韵”是音乐风格的外部特征。中国钢琴音乐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洋传统的作曲手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实现了“表”与“里”的有机统一,从而赋予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

我国钢琴作品的发展主要是随我国歌曲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民歌曲调丰富,体裁多样,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等形式,并且在旋律、曲式以及意境的表达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劳动号子跳跃性大,常采用四、五度的大跳音程,音乐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运用弹拨乐器的演奏手法,表现出铿锵有力、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从而赋予钢琴作品特有的艺术生命力。王建中的钢琴曲《锈金匾》,在乐曲中段,把扬琴八度散打、重复音等演奏技法运用到钢琴弹奏中,通过坚实而明朗的音色,刻画出解放区军民热情豪放的乐观气质。

三、中国钢琴音乐的调式

作为音乐表现中的主要基础的调式,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是按照不同的方式逐步发展形成的。特别是在民间音乐中,调式的种类是十分多样的,它的表现力非常丰富,每种不同的调式都具有自己的表现物质。中国音乐有着不同于西方音乐的音阶、调式。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是以单声部线性音乐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多声性音乐。在中国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中,曾出现了多声部思维的成分。尤其是某些少数民族音乐,有着极其美妙的多声民歌。中国作曲家在运用西方复调技术的同时,也注意到如何表现中国民族风格的问题。由于复调思维是建立在旋律线条基础上的,对于中国作曲家来说,更能通过它来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老一辈作曲家在探索西方复调技术与中国钢琴音乐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懈努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仅创作出一批中国民族化的作品,而且使中国传统音乐朴素的多声性思维从原来的自由状态逐渐走向自觉发展的道路。

总之,要想在钢琴教学中激发学生弹奏中国钢琴作品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在研究中国钢琴作品的音色、指触、踏板、装饰等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学生继承我国优秀的音乐艺术遗产和创新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每个学生把这种对祖国音乐的情感,付诸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实践之中。

(责编 黄 晓)

猜你喜欢
作曲家钢琴创作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钢琴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