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提问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009-11-11 09:17卢向纲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蒋介石思维能力记忆

卢向纲

中学历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必学的一门学科,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通过教学,不仅传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然而,近几年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导向,历史学科考试分数仅占总分的十五分之一。因此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大的难题。究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教师要经常思考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要发生变化。具体讲,就是要从关注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仅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今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这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了条件。然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多数学生阅读历史教材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读完文字也就算完事,效率很差。运用提问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可无问。问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学,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历史教材、求解,学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二、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材料。尤其像历史这类文字学科,要求记忆的知识较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显得十分重要,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呢?笔者认为利用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听课。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例如在讲“马可·波罗东游”时,笔者比较了一下提问与不提问的效果:一个班未提问,一节课后检查学生记忆情况,只有较少的学生能准确记住他来华的影响。而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就提了以下几个问题:(1)马可·波罗为何要来中国?(2)他来华又做了些什么?此后有什么影响?学生先读再听,边听边思考,一节课后检查学生记忆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记住本课的内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班级的学生同听一堂课,带着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不带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的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评析《马关条约》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说日本割占台湾是瓜分中国的领土?”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从三国卫温到台湾,直至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省有关史实。这样,既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又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构成了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眼前。

三、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面向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而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造的素质,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历史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期间存在着很多偶然性,这种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偶然性和变异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准备了思想材料,奠定了客观基础。

例如讲“西安事变”时,教师可通过提问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张学良、杨虎城抓住蒋介石后是杀还是不杀?为什么?”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常分成杀蒋和不杀蒋两派。主张杀蒋的理由是:(1)蒋介石杀人如麻,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不杀不足以平民愤;(2)杀掉蒋介石可使国民党反动派群龙无首,造成国民党内部混乱,削弱其统冶力量;(3)杀掉蒋介石可联合一部分主张抗日的国民党军队,增加抗日力量;(4)不杀蒋介石等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动内战便是最好的证明。主张不杀蒋介石的理由是:(1)“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时中国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应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由反蒋抗日转为联蒋抗日,只要能达到此目的,就可以不杀蒋;(2)杀掉蒋介石一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集团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蒋介石式的人物;(3)杀掉蒋介石,亲日派会乘机扩大内战,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长驱直入,造成更大的民族危机,对抗战不利;(4)不杀蒋介石是国共合作的前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能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有利于民族抗战大局的;(5)共产党人是为全民族、全人类谋利益的,不记私仇,从抗日战争全局出发,应努力逼蒋抗日。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发散,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是颇为有益的。

总之,教学无定法,贵在能得法,关键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蒋介石思维能力记忆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蒋介石阅兵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