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霞 孙丽华 于保安 窦彩霞
摘要以新密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近30年来冬小麦生长期的气候变化特点及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以趋利避害,促进冬小麦优质、高产、稳产。
关键词冬小麦;气象条件;生育期;影响;河南新密
中图分类号S1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298-01
新密市地处中原腹地的嵩山东麓,双洎河上游,处于北纬34°40′~39°19′、东经113°09′~113°41′之间。新密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四季分明。全市小麦种植面积2.73万公顷。
1气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冬小麦穗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冬前发苗程度的好坏,冬前温度偏高,有利于促进早发,提高总苗和单株分蘖数。实际观测表明冬前积温较高的年份苗情明显好于冬前积温较低的年份。
冬季气温较高,有利于3类苗转化,提高分蘖成穗率。暖冬年份成穗率(54.7%)和冷冬年份成穗率(52.2%)明显高于平冬年份成穗率(46.3%)。
拔节前气温较高,会加快小麦生育进程,使拔节提早,易遭受春霜冻危害。新密冬小麦拔节期在4月上旬,是因为拔节前气温偏高,使冬小麦拔节提前。尤其是近年来,新密早春气温波动较大,新密冬小麦更易遭受春霜冻的危害。
拔节孕穗期气温过高,对提高穗数不利。在此期间如果气温偏高、生长过快、养分供应不上,会抑制部分中小蘖的成穗,对提高穗数不利。统计发现,平冬年穗数比暖冬和冷冬都高。
近年来小麦生育后期气温呈现下降趋势,导致小麦植株衰变速度减缓,籽粒灌浆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小麦粒重。统计表明,小麦千粒重已由过去的35g左右提高到近年的40g以上。
生育期气温偏高,使病虫害加重。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病虫越冬和春季的繁殖流行。近年3~4月气温偏高,小麦茎、叶生长过快,田间郁蔽加重,小麦病害呈加重趋势。
2降水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干旱作为一种气象灾害,郑州地区干旱十年九遇,特别是春旱更为频繁,生育期内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制约着小麦产量的高低。依据1950~2007年的降水量资料,对小麦生育期内干旱做定量分析。文中降水资料为旬合计资料。将郑州地区小麦全生育期分为播种至越冬期、越冬期、返青至扬花期、灌浆期等4个生育阶段。对应于小麦生育期,将降水分为底墒水、小麦播种至越冬期降水、越冬期降水、返青至扬花期降水、灌浆期降水等5种类型,各类型降水分段时间如表1所示。依时段分布,逐年计算各阶段内的降水量。由于小麦需耗水量包括播前底墒,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底墒水通过以下公式求出较为科学合理:W0=a+bP7-10上。式中:W0表示底墒水贮量(mm);a=-13.2,b=0.502 7,P7-10上为7~10月上旬降水总量(mm)。
由上结论可知,郑州市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呈两头多、中间少、年际降水变化大、旱涝不均的特点。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布看,小麦播前底墒水含量占总降水量的44%,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远远不能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近半数的需水量需要底墒水来补充,因此底墒水是否充足对小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是返青至扬花期的降水。孕穗至抽穗期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对水分最为敏感,水分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小麦小穗分化的多少。
3结论与建议
(1)新密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旬平均气温变化总体趋势是升温,但旬内平均气温有升有降。12月上旬至3月中旬中除1月为下降趋势外,其余为上升,变暖趋势明显。气候趋势系数最大为12月下旬和2月上旬,均为0.44,而10上旬至11月下旬和3月下旬至6上旬的趋势系数变化为下降或大部分为负值,说明在冬小麦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旬变暖趋势不明显且气温有下降趋势。
(2)应加大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气候变暖,有利于病虫的越冬和发生发展。因此,要密切关注病虫发展动态,及时采取措施,以减轻其危害。
(3)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气候变暖会引起小麦生育规律发生变化,因此田间管理要因地因苗制宜、分类管理。冬前要培养多叶壮苗,打好丰收基础,适时浇好冬水,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春季和中后期要合理运筹肥水,适时防治病虫害,促进小麦灌浆成熟,以提高冬小麦产量。
4 参考文献
[1] 宋艳玲.气候变暖会造成农业生产风险增大[N].中国气象报,2007-05-17.
[2] 方文松,刘荣花,马志红,等.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初探[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3):12-14.
[3] 李月英.俗语农谚语浅析冬小麦栽培中的农业气象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9(11):4932-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