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余长有 徐 芳
摘要从选种、建立耕作与管理体系、合理施肥、适期足墒下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从而为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旱地;小麦;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2.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034-01
我国大多数旱地麦区小麦生产不同程度地受水分和养分两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旱地小麦生产必须采用与旱地生态条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使旱地小麦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做到稳产高产。现将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用抗旱耐瘠的优良品种
抗旱耐瘠的优良品种是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的物质基础。抗旱品种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叶片较小、穗下节长的特点,其前期发育较慢而稳健,后期灌浆快,对肥水的要求低,落黄好,不早衰。因此,在旱地种植受水分亏缺的影响较小,易达到稳产高产。抗旱品种对肥力的要求也有差别,可分为抗旱耐瘠品种和抗旱耐肥品种。瘠薄旱地,尤其是丘陵旱薄地,其选用品种还要有一定耐瘠薄能力、生长繁茂、抗冻性强。土层深厚、施肥多、地力好、有可能获得高产的旱地,要求种植的品种抗旱抗倒、具有较大增产潜力。
2建立蓄水保墒的田间耕作与管理体系
主要是合理轮作倒茬及精细整地、蓄水保墒,生育期间适时划锄镇压、覆盖,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这是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农历8月的播前底墒雨、10月的麦苗分蘖盘根雨、翌年3月的拔节孕穗雨,这三场雨与冬小麦产量有密切关系。旱作麦区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集中在夏季,要把这三场雨蓄纳起来,做到伏雨秋用、秋雨春用、春雨夏用,是旱地冬麦增产的重要环节。综合我国各地旱作经验,旱作麦地的土壤耕作采用浅耕灭茬、深耕蓄墒、耙耱收墒、播前细整等措施,其具体办法为:休闲麦地前作收获后立即浅耕,疏松表土,灭茬、灭草,防止蒸发和雨水流失,扩大保墒面积。深耕可以破除犁底层,加厚疏松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贮水能力。深耕要及时,在雨季来临前尽早深耕,深度以20~30cm为宜。耕后伏雨较多的年份可晒垈纳雨。但在无雨情况下切忌深耕,以免形成坷垃。麦收后降雨及时的地区可采取一次深耕,不必浅耕灭茬。立秋后降水显著减少,蒸发量增加,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耙耱收墒,以免水分大量蒸发。播前整地一般包括浅耕和耙耱。播种前10~15d雨水较多,应浅耕细犁,耙耱播种。若播前较旱,只耙不犁以免跑墒。土壤过深的要进行播前镇压,使土壤上松下实。
3培肥地力,合理施肥
旱作麦地土壤干旱,养分少,土壤结构不良,增施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达到“以肥调水”,增强小麦对水分的利用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根据旱地小麦的实际情况,一是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有机肥养分全面、肥较长,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供肥能力。旱薄地有机质含量低,增施有机肥显得更加重要,但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小麦产量有困难。有机肥肥效慢,因此应适当配施无机肥,以无机促有机,增强有机肥的肥效。二是氮磷钾配合施用。一般低产麦田既缺氮也缺磷钾,单施氮肥或磷钾肥营养比例失调,不能充分发挥肥效。氮磷钾配合施可保持营养平衡,互相促进,显著提高肥效。三是轮作倒茬,增肥养地。合理轮作倒茬是一种生物养地法。采用合理轮作倒茬和夏播一年生豆科绿肥可有效地培肥地力。作为小麦的良好前茬作物有夏播大豆、豌豆、绿豆、花生等作物,夏种一年生豆科绿肥如田菁、柽麻、草木樨、毛叶苕子等,能有效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养分,对小麦增产作用十分显著。四是采用一次性施肥方法。旱地因不能浇水而影响追肥效果,将分次追肥改为一次底肥。一般采用粗肥、磷肥、碳酸氢铵一次底施比分次追肥增产10%左右。在底肥未施足时,也可追施氮肥和磷肥。但追肥需早追,尽量在冬前或早春,抓住地表墒情较好时深施埋严。
4适期足墒下种
根据旱地小麦生育特点,采用抗旱播种技术或沟播技术等,努力做到足墒、适时适量下种,实现苗全、苗匀、苗壮。适期适量播种,避开温度过低阶段,即冬麦不要太晚播种,春麦不要太早播种。播种深浅适宜,并适当施用种肥以促使幼苗早出土,减少幼苗受侵染的几率,也可以建立合理的群体,减轻病虫草的危害。通过适期适量播种,控群体大小,既要防止冬前过旺,养分消耗过多使后期早衰,又要防止前期苗小体弱。总之,要合理调控群体发展,为高产奠定一个良好的群体基础。
5田间管理
旱地小麦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保墒防旱。生长期保墒应正确运用中耕和镇压,中耕应在雨后及早春土地返浆时进行。镇压工作则多在播后及早春表土干后进行。当耕层坷垃过多,土壤空隙大,早春管理可采取中耕与镇压相结合,先镇压后中耕。
6病虫害防治
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生产上应对那些丰产性不突出且又感病的品种不断的进行更新换代。在小麦播种前深耕灭茬可以减少越冬菌源,对未掩埋的残茬秸秆应清除烧毁或沤肥。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药剂防治的作用,一是选择防治对象田;二是正确选择防治时期;三是掌握药物用法与用量。